丽江纳西鹰猎人的最大愿望:将鹰猎文化申遗

28.01.2015  11:35

桑岳生——鹰谱和白鹰图的原作者。(1878年-1958年)

黝黑皮肤的纳西族男子,穿着羊皮褂子,戴上毡帽,配上一双保暖厚实适合远足的皮靴,手臂上套着厚厚的护套,上面则站立着一只眼神刁钻神采奕奕的鹰——这一身装扮,在很多丽江人眼里并不陌生,很多时候在古城口都能见到这样一位鹰猎人,穿戴整齐地遛鹰。曾几何时,鹰猎人和他的鹰成了古城的一个地标。

据考证,纳西族鹰猎文化可以从1253年说起,那一年忽必烈南征大理国,到达丽江后,在丽江长期驻扎练兵,也把这种古老的狩猎方式带到了丽江。

到了现在,在保护野生动物和环境的背景下,这种传统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将鹰猎文化申遗,划出鹰猎林区,人工饲养猎物,文明鹰猎,将鹰猎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成了现代丽江纳西鹰猎人最大的愿望。

记者 木晓雯 春城晚报

记者眼

鹰猎文化应在包容下传承

去年10月底,听说堂弟和表弟在老家的后山捕鹰,住了几天一无所获,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老家七河镇新民村有片林子被村民用来捕鹰。

记得小时候在束河居住时,村里就有许多鹰猎人。一到冬天,在束河的四方街就能看到许多鹰猎人,他们带着鹰遛弯晒太阳。前几日去寻找当年的鹰猎人时,在束河听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有位牵马的老人,到了季节把鹰放生后,鹰一直不肯走,在束河陪着老人牵马,沿着束河的茶马古道陪了老人走了一圈又一圈,当时成了束河一景。

我们只是把鹰的天性加以了利用,人为的鹰猎,加上对鹰的人工饲养,其实总体上来说,鹰在自然界里猎食的动物在量上少了许多。”一位鹰猎爱好者的话让我思考。对于这样的说法,咋一听像是诡辩,可仔细一琢磨却也不无道理。许多时候一说起鹰猎,就会说鹰猎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破坏,野生动物的减少真能归咎于这几只每年在人们手中生活几个月的鹰吗?

在传统的纳西族鹰猎中,需要把鹰缝眼和开眼,会觉得有些残忍,在保留传统时,是否可以改良?

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当它与法律相悖时,如何保护与发展,这已是一个老问题。民族的东西如果不去传承,那很可能会变成永远的记忆。“听父辈、听爷爷说,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和孩子们讲起这些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时,需要用童话故事的开头。许多民间技艺,在博物馆里放上文献资料和图片,现场让人演绎,在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半点影子,这样的结局至少我是不喜欢的。

期待着在面对更多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时,能以更包容的心态,在合理的范围内,更加文明地传承。

记者 木晓雯 春城晚报

省农科院热区生态农业所:成果铺就干热河谷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路
2011年至2018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以下简称热区所)向社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运用面积累计达217.5万亩,增产农产品78万吨,新增社会经济产值11.科技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