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到“渠”成润白州——大理州改革开放四十年系列报道之二十二

14.01.2019  11:40
 

□ 本报记者 杨艳玲

改革开放40年来,大理州高度重视治水兴利,抓机遇、谋发展、惠民生,高强度、大规模推进水利建设,建成了一批打基础、管长远、惠民生的水利工程,“命脉水、致富水、幸福水”随之而来,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水利建设带来的红利。

水利投资规模大幅增加

2015年以来,祥云县找准“穷在水上”的根源,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7亿元,建成青海湖二期工程、清水河水库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新增水量6000多万立方米,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解决了30多万亩耕地生产用水难题;建成282座中小型水库,39331件小坝塘、小水窖和机电井,水利设施控制水量达到2.2亿立方米,实现38.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有保障。祥云县做好“水文章”成为全州水利建设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40年来,从“七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我州在认真执行每一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同时,积极开展《水利发展》五年专项规划,为全州水利建设奠定了规划基础。水利项目做到开工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全州累计完成水利建设投资334.9亿元。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累计争取到中央、省水利建设资金76.55亿元,完成水利投资193.29亿元,占40年水利总投资的57.22%,是水利发展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

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2015年,鹤庆县相继实施了羊龙潭集中供水工程、六合燕子崖提水工程、黄坪下片集中供水工程和舍茶寺提水供水工程,工程总投资1.38亿元。目前,4个片区集中供水工程均已全面完工投入试运行,有效保障了6个乡(镇)36个村委会7.66万人和18万多头大牲畜安全饮水。

40年来,我州先后实施润滇工程、西南五省骨干水源工程、引洱入宾跨流域调水工程、洱海补水工程。全州建成水源工程63件,增加蓄水库容46298.26万立方米。完成45件小(一)型病险水库、394件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增防洪受益人口95万人,保护农田61.9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8.14万亩,防灾减灾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全州建成水库632座,库容8.73亿立方米。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全州水利工程总供水量达13.03亿立方米,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农村水利全面发展

40年来,我州按照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得到全面发展,建成灌区86处,建成有效灌溉面积246.14万亩,节水灌溉面积60.4万亩,建成“五小水利”工程62.36万件。累计投入12.92亿元,解决了285.86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州农村饮水由“解困”向“安全”转变。2009年以来,累计投入27.52亿元,改造中低产田地209.7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河湖长制工作全面推行

我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殷殷嘱托,以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为抓手,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总目标,突出“洱海流域”一个重点,抓住水质断面监测、河长考核考评“两个关键”,全面建立五级河长制、技术管理与支撑、考核管理与社会监督“三大体系”,抓好与“三清洁”、人居环境改善提升、项目实施、长效机制建设的“四个结合”,做到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出台、相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人员编制和项目资金保障“五个到位”,落实水资源保护、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六大任务”,河长制工作深入开展。全州共设五级河长22123人,全州632座水库、2195座坝塘、1171条沟渠、8座湖泊、946条河流、148.1公里环湖岸线纳入河长制管理范围,做到不留盲区、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