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民族文学研究,推动云南民族文艺繁荣发展”学术研讨会成功召开

22.04.2016  23:20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要求,3月23日下午,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民族文学所承办、云南日报社协办的以“加强民族文学研究,推动云南民族文艺繁荣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云南省社科院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和要求,从理论加强云南民族文艺的研究,推进云南民族文艺繁荣发展,整合院内外的科研力量,进行思想创新和理论探索的一次尝试,也是我省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座谈会后组织的第一次理论学习实践。

  研讨会除依托民族文学所的科研力量外,还邀请到了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人民出版社等多家高校和相关单位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研究的专家,聚焦会议主题,阐发真知灼见,汇聚智慧能量,形成互动活力,既为增强学科发展活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思考,也为交流和探讨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发展及走向建言献策,并为共同推动云南文艺再创辉煌出谋划策。

图1: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上,杨正权副院长首先向与会者全面介绍了省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及其近年来的科研成果。李涛书记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推动云南民族文艺繁荣发展》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从认识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要意义、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实质内涵、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具体实践三个方面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结合我院实际,一是要结合新型智库建设,基于历史成就,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理顺民族学和民族文学研究的关系,做好有学理支撑的应用和决策咨询研究优长学科的基础研究。二是要正视人才断层等现实问题,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让更多文质兼美、德艺双馨的民族文学、民族艺术、民族文化研究人才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三是要注重提升学术水平、平台搭建及成果推出。希望通过工作的方方面面,通过不懈的努力,促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积极的贡献。

图2:李涛书记会议发言

图3:杨正权副院长主持会议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缪开和处长建议应整合“所内所外”、“院内院外”的专家学者,充分动用省社科院的学术力量,立足云南,以课题和项目的形式展开深入研究,形成云南民族文艺研究新亮点。同时,应注重人才队伍的培育,积极搭建平台、载体,提升传播能力,力所能及地为云南民族文艺研究做实事。

图4: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缪开和处长发言

  云南省社科院杨福泉研究员认为,呵护和保持住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生境”,即文化赖以良性发展的人文的、民俗的环境,文学艺术才能保证有活水长流的状态和充满强大活力的土壤。既要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但又要不满足于单纯的拘泥于原状的保护传承。要如省委的“实施意见”中所指出的,要“努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云南省社科院郭家骥研究员指出,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云南,全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全国独有民族最多、人口较少民族最多、跨境民族最多、民族自治地方最多、实现区域自治的民族最多等“六个最多”的特殊省情,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据了特别重要的地位。他认为,大力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艺的正能量,就成为云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圆梦成功做出独特而重大贡献的着力点。

  民族文学所所长石高峰研究员以《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共筑云南文学的辉煌》为题,回顾云南文学的两个辉煌过去,认为“民族性是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中,始终贯穿的优良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当代性是作家艺术家通过自己富有个性的艺术创作,传达出时代和人民的心声。”民族性与当代性的结合,是取得优秀成果的关键。

图5:民族文学所所长石高峰研究员发言

  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周明全认为,云南批评人才匮乏,主要体现在:云南批评家少有人加入到主流的文学批评话语中去;被排斥在主流评论刊物之外;至今仍未走出云南这个地域圈;没有与云南的作家形成相互成长的共同进步模式。同时,平台建设滞后。对此,云南应该真正做到对批评人才队伍的重视和尊重,希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平台的建设,云南批评家也应该“自作功夫”。

图6: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周明全发言

  云南师范大学的马绍玺教授谈了云南的民族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评论队伍人数不足,投入精力不够,影响了优秀作品的宣传介绍;在当前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下,评论家如何兼顾数量和质量的取舍,培养“精品意识”和“匠人精神”不仅是评论者自己的事情,也是文化领导者领导智慧的问题;对我们的研究对象是否熟悉也至关重要。

  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李骞提出“真善美”是文学艺术的永恒主题,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文学史一再证明,集真善美于一体的作品,肯定是富有创造性的、传之后世的作品。

  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柏桦认为加强民族文艺研究,推动民族文艺繁荣发展,应对文艺重要性和人民性的再认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零距离感受云南民族文艺的独特魅力,走出一条云南民族文艺发展的新路子,引导云南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为打造特色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新高地、实现云南民族文艺跨越式发展。

图7:省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柏桦秘书长发言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蔡毅研究员认为文学是一种追求价值的活动,一项创造价值的事业。每一部文学作品虽然内容形式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但都包含着人们的希望、期待和向往,凝聚着作者的心愿、理想和目的,这一点几乎是毫无疑问的。价值为重,价值为魂,这便意味着任何作品皆是某种价值内涵的体现,研究文学作品的价值,就是抓住作品之魂魄,来审视、评判和研究文学的价值生命和存在意义。

  云南省社科院王清华研究员关于“哈尼族文学艺术的现代修复与发展”的精彩讲话,把与会者带入了更加轻松愉快的研讨氛围。他以哈尼族文学艺术为例,直言哈尼族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面临危机。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在地域开放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下,认真从事哈尼族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人越来越少了,青年一代的劳动价值观也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传承和创作后继无人。

  云南省社科院哲学所谢青松研究员认为,文艺工作者如若缺乏“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目标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情怀,而是仅仅满足于创作只为稻粱谋,或者仅仅满足于通过作品来宣泄自我或娱乐大众,必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甚至沦为市场的奴隶。为此,当代中国的文艺工作者只有秉承古圣先贤“忧道不忧贫”的基本理念,树立起“文以载道”的创作自觉,担当起“以文化人”的崇高责任,才能够创造出承载大道、弘扬正气、流传久远的优秀文艺作品。

  其他参与此次研讨会的专家杨绍军、李开义、温星、赵娟、李永祥、王贤全、王俊、刘婷、尹仑、刘镜净等均提交了学术论文,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案例,聚焦议题,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紧跟时代步伐,汇集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为增强学科发展活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思考,也为交流和探讨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发展及走向建言献策。

  此次学术研讨会,是贯彻落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和云南省推进文艺繁荣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和促进我省文艺繁荣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各参会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阐发了具体观点,必将为云南走出一条充满活力、凸显实力、独具魅力的文艺发展新路子,把云南建成特色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新高地”做出贡献。

  (文:王俊/图:范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