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写华章跨越发展铸辉煌

18.12.2014  11:58

 

民族团结写华章跨越发展铸辉煌

——写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之际

中共怒江州委 怒江州人民政府

1954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成立以来,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怒江各族人民团结奋进,艰苦创业,一个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生态文明的怒江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上阔步前进。

跨越千年

解放前,怒江州多数地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刀耕火种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社会发展十分落后。1949年4月27日至5月2日,中共通兰特委领导了通兰暴动,建立了人民武装力量,至1950年1月13日怒江全境和平解放,怒江各族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人。二十世纪60年代初,建立了基层政权,通过农业互助合作的形式实现了合作化,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1954年8月23日成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1990年1月1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颁布实施,开创了怒江民族区域自治历史的新纪元。怒江州现辖泸水县、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12个镇、15个乡、2个民族乡,255个村、14个社区。全州现有人口54万人,居住着傈僳、怒、独龙、普米等2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为50万人,占总人口的93%,比例居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之首。1998年,国务院批准怒江州4县对外国人开放,怒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为了实现小康目标,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努力探索符合怒江实际的发展路子,确立了“生态立州、科教兴州、电矿强州、文旅活州”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构建怒江国家级水电基地、国家级有色金属基地、国家级多元民族文化及生物多样性基地,打造怒江大峡谷世界知名旅游品牌的“三基地一品牌”的发展战略。为推动怒江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解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西部办和云南省人民政府3次召开“怒江发展问题”工作会议,建立了解决“怒江发展问题”的长效机制。省委、省政府2010年作出了独龙江乡整乡推进独龙族整族帮扶的重大决策。5年来,投入资金13.04亿元,实施安居温饱、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素质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6大工程,独龙江乡实现了千年落后、五年跨越的辉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投入资金50亿元以上,启动了怒江2013至2017年的扶贫攻坚战,实施民生改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建设5大工程44项建设任务,办好20件实事。

60华载

经济大发展。通过60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2013年全州国内生产总值是1953年的822倍,是1978年的120倍。第一产业增加值是1953年的192倍,第二产业增加值是1953年的6333倍,第三产业增加值是1953年的8283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53年的88:6:6提升为2013年的16:34:50。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占全州GDP的38.1%。固定资产投资是1953年的10106倍。地方财政收入是1953年的1789倍。粮食总产量是1953年的5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53年的260倍。

基础设施大改善。从解放前没有一寸公路,到现在建成了通州达县至村的公路交通网络。至今,公路通车总里程达5019公里,实现了县乡公路油路化,建制村通路率达99%,硬化率达54%。完成了全州索改桥工程,建成各类桥梁129座。2014年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贯通,结束了独龙族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历史;电力建设从无到有,迅猛发展。全州建成水电站89座,总装机达到113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千瓦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成效显著,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全州有耕地72万亩,建成高稳产农田18万亩,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237件,解决了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水利化程度达32%;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化率达34%,形成了以城带乡、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格局;信息化建设飞速发展,通信网络覆盖城乡。1953年全州仅有14部电话机。至今,全州拥有固定电话4万户,互联网用户5万户,手机用户达31万户。

生活水平大提高。2013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是1953年的260倍;全州储蓄存款余额是1953年的5149倍;全州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18万人;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员达24万人;全州有20万城乡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4153套,219350平方米,改造了农村危房55850户,3351000平方米。全州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事业大进步。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解放前,怒江境内仅有5所省立小学,全州文盲率高达99%。到2013年,全州共有幼儿园33所,小学137所,初级中学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高完中8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科技事业日新月异。全州共有科技管理机构5个,独立科研所3个,专业技术人员11325人。科技对经济贡献率日益提高,共鉴定评定科技成果180项,其中获奖172项,发明专利82件,引进推广示范新技术、新品种138个;医疗卫生蓬勃发展。建成州县乡村四级医疗机构网络,农村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达97%;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广播人口覆盖率91%,电视人口覆盖率94%,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

生态环境大提升。建立了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申报“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实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森林云南”怒江建设,建立了“山顶封和禁、半山移和退、河谷建和育”的立体生态保护模式。造林300多万亩、义务植树1200万株,全州森林覆盖率达到73%。怒江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以93.39分位列云南省第一,2010年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1123.58亿元,约占全省的十分之一。

党的建设大加强。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州有29287名党员,少数民族党员占89%,涌现出群众路线模范实践者高德荣、“索道医生”邓前堆、“最美检察官”江德华、“最美乡村教师”吉思妞、全国道德模范霜福伟等;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州269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了党总支或党支部,255个村有党员活动室,220个村民小组有活动室。建成292个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覆盖全州;少数民族干部茁壮成长。全州干部队伍中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达86.59%,研究生学历占1.66%,本科学历占51.92%,大专学历占36.22%。

边防大巩固。驻怒江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戍边卫国,抢险救灾,扶贫帮困,谱写了怒江军民鱼水深情的光辉篇章。独龙江乡公安边防派出所荣获“全国一级公安派出所”,被云南省委授予“爱民为民模范边防派出所”称号。

宝贵经验

60年的艰苦奋斗,谱写了民族团结华章,铸就了跨越发展辉煌,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党的领导是怒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根本保证。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怒江各族人民才有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

民族区域自治是怒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制度保障。历史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符合怒江的实际,最受怒江各族群众拥护,是怒江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州的动力和保障。

民族团结是怒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生命线。历史证明,民族团结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怒江和谐发展,永远是怒江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改革开放是怒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最大动力。历史证明,改革是怒江发展的重大机遇,是怒江破解发展难题的关键,是推进怒江跨越发展的制胜法宝,是怒江发展的最大动力。

加快发展是促进怒江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总钥匙。历史证明,发展是硬道理,任何时候都必须牢牢把握住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这把总钥匙。

新的征程

中共怒江州委七届四次全会吹响了“深化改革,大胆突破,奋力推进怒江发展迈向新征程”的号角。打基础、育产业、攻脱贫、保稳定,全力打好怒江整州脱贫攻坚战,实现怒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突破,力争在全国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不掉队、不落伍,谱写中国梦美丽怒江新篇章。

实现“六大突破”。努力在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上、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上、在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制度创新上、在农业农村改革和扶贫工作机制创新上、在公共服务和行政审批体制机制创新上、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体系创新上取得突破。

实施“十大行动”。实施扶贫攻坚行动、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工业园区建设行动、峡谷生态农业发展行动、“两江”流域生态修复行动、美丽城乡建设行动、招商引资行动、社会和谐稳定行动、人才培育支撑行动和文化旅游品牌打造行动。

破解“四大难题”。破解建设项目不足的难题,破解资金不足的难题,破解政策制约的难题,破解服务保障能力弱的难题。

展望未来,怒江各族人民豪情满怀,不怕困难,奋勇向前,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再接再厉,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州,为谱写怒江新的历史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