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传统戏剧曲艺闪耀春城 传承经典重在重拾文化自信

19.01.2018  09:53

    云南省滇剧院滇剧《斩黄袍·战城》。马秀娟/摄

    云南省花灯剧院花灯戏《探干妹》。马秀娟/摄

    1月15至19日,云南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在云南省滇剧院举行,33个参演剧目涵盖了傣族章哈、佤族清戏、皮影戏、彝剧等全省所有国家级、省级传统戏剧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族传统戏剧曲艺搭建一个交流展示传扬的平台。

    昭通市代表队端公戏《灵官镇台》。阮坤瑾/摄

    昭通市代表队昭通唱书《割肝救母》。李嘉娴/摄

    云南省民族宗教委文化宣传处处长沙云生在接受云南网专访时表示,此次汇演有助于推进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民族文化强省建设,但要传承民族戏曲经典,还需注重培养人才和青少年的文化自信。

    文山州代表队壮剧《摸秋》。阮坤瑾/摄

    文山州代表队壮族渔鼓《唱渔鼓》。阮坤瑾/摄

    沙云生说,地方戏剧曲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省民族众多,传统戏剧曲艺不仅种类丰富、流派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传统。然而,云南民族戏剧曲艺的传承和保护依然面临诸多困难。

    大理州代表队白剧《十八相送》。吴昭红/摄

    大理州代表队白族吹吹腔《火烧磨房》。李嘉娴/摄

     民族经典要守护

    云南优秀的民族文化浩如烟海,饱含民族元素和地域文化的民族民间戏曲更是丰富多彩。省内现存活态剧种20个,有白剧、傣剧、彝剧、壮剧四大民族戏剧;有少数民族曲艺56种,曲目1000余件,包括傣族章哈、白族大本曲、彝族甲苏、阿细说唱、哈尼哈巴、佤族木鼓说唱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民族戏剧曲艺都是来自民间的艺术瑰宝,根植于人民生活的优秀文化。

    楚雄州代表队彝剧《放羊人》。阮坤瑾/摄

    大理州代表队白族大本曲《孟宗哭竹》。李嘉娴/摄

     近年来,云南省高度重视

    少数民族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大力扶持民族戏剧和地方戏发展。政策措施上,将“扶持民族戏剧和地方戏发展”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经费扶持上,设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等专项经费,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戏剧曲艺,培育少数民族精品剧目,傣剧《刀安仁》、壮剧《彩虹》等优秀剧目获得高度评价。

    健全机构上,先后成立大理州白剧团、德宏州傣剧传承展演中心、文山州壮剧团等少数民族戏剧传承机构。

    普查调研上,对云南各地区、各民族戏曲剧种的数量、形成发展历史、艺术特点、分布和流传地区、演出团体、人才状况、演出剧目、生存现状等进行了详细梳理,以制定保护扶持政策措施。

     传承发展是难题

    目前,我省少数民族戏剧曲艺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民族戏剧曲艺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资金保障不足,戏曲市场整体萎缩,观众减少,各少数民族戏剧剧团市场化发展举步维艰。

    其次,后备专业人才紧缺,少数民族民间戏曲因其独特的语言、唱腔及表演形式,决定了传承方式和普及范围,必须在本地区、本民族中选拔人才。加之从业人员普遍收入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越来越少,丰富的民族特色文化面临消亡或失传的困境。

    昆明市代表队花灯戏《墙头记》。马秀娟/摄

    楚雄州代表队花灯戏《羊作媒》。阮坤瑾/摄

    地方戏曲发展面临的问题莫过于人才问题,人才培养困境如何突破?沙云生认为,重在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只有青年一代重拾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引以自豪,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戏剧曲艺的传承和发展难题。

     文化自信需培养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云南省通过举办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优秀传统文化,展示非遗风采和保护成果,促进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使更多接地气、有人气、扬正气的优秀作品出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使民族戏曲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传统戏剧曲艺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

    德宏州代表队傣剧《娥并与桑洛》选场“定情”。李嘉娴/摄

    普洱市代表队杀戏《三战刘从》。阮坤瑾/摄

    本次汇演反响热烈,群众参与度高,众多民族传统戏剧曲艺在冬日的春城绽放光华。今后,云南省民宗委将配合文化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搭建展示平台,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荐优秀剧目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戏曲汇演,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促进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的保护和传承,助力云南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走出本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记者朱清然 实习记者杨锦佳 张德秋)

编辑:钱嘉榀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