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合力啃下扶贫硬骨头
毕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智力扶贫水平。
新发展
来到毕节市朱昌镇双堰村,土地的连片开发已经颇有规模。而走进坐落在“朱昌大田坝”的七星关区高效农业示范园,更是被整齐划一的大棚所吸引。
在贵州星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蔬菜大棚内,一片生机盎然,黄瓜、西红柿、南瓜等蔬菜刚发出嫩芽儿,1.3万平方米的智能大棚里温度、湿度恒定,蔬菜瓜果铆足劲生长。大棚里工人们悉心照料着这一片新绿。
汤大姐一边浇水一边笑着说,自家的土地流转了2亩进园区,一年土地收入1600元,加上在园区里上班,一年又有2万多元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里的老人孩子。60岁的邓举声来自双堰村6组,和汤大姐一样从园区建成开始就在这里工作,他自豪地告诉记者:“流转土地加上班工资,田地的收入是过去的10倍。从2012年以来,家家张罗盖新房,村里、村外铺上了水泥路,生活不比城市差。”
毕节,地处黔滇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区,“鸡鸣三省”,曾是出了名的穷地方。“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多年来,毕节锁定了扶贫攻坚“一号民生”。
2011年4月,毕节花溪乡沙坝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享受“免费午餐”的学校。同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这个偏远贫穷山村的小故事背后,折射出一段波澜壮阔的“中国最穷改革试验区”向贫困宣战的大事件。
2013年,《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获国务院批复,国家战略层面上,毕节有了发展新定位。在中央各部门、各民主党派中央,以及各级各部门、各兄弟省市的同心帮扶下,毕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多党合作、同心共建”的大扶贫之路。
2009年,中央统战部牵头建立了统一战线参与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东部十省市帮扶机制和下派干部挂职机制。2010年,统一战线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拉开“同心工程”大幕。
民革中央发挥联系优势,推动纳雍电厂,厦蓉、杭瑞高速公路,织纳铁路,金蟾水库等一批重大项目立项建设;牵线搭桥帮助培育产业,涉及纳雍县总溪河旅游开发项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30余个项目,涉及资金200多亿元。民盟中央开展智力扶贫,培训教师、医生、干部、农技人员超过10万余人次;协调投入资金466.26万元,在七星关区上小河村实施进村公路改造、危房改造、改善办学条件、实施莱茵鹅示范养殖等项目。农工党中央协调投入资金1179.5万元在大方县鸡场乡大坝村实施整村推进示范建设,投入资金4600万元实施“同心助医工程”支持大方县卫生事业发展……
在毕节试验区,遍布着以“同心”命名的大小工程:黔西县“同心产业园区”、大方县“同心助医工程”,织金县职业中学“同心智力工程”,1区7县的“同心”音符,谱出大扶贫、大发展的乐章。
截至目前,毕节试验区共完成“同心工程”项目1495个、投资850.12亿元,培训各类人才263551人次,资助贫困学生5845名,协调企业签约项目351个、签约金额4122亿元。毕节市的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440.17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562万人,贫困发生率从65.4%下降到20%以下。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毕节市市长陈昌旭谈到扶贫攻坚底气十足,“我们将坚持‘八个重在’抓脱贫。”着力决战决胜、精准精细、生产生态、民生民心、基层基础等八个方面,力争形成“坡坡花果山、田田蔬菜园、户户农家乐、人人奔小康”的态势。
就是双堰村,他们也制定了脱贫时间表,村支书邓华信心满满:“在村民的努力和各级帮扶下,我们村2014年脱贫41户、2015年脱贫16户,今年计划脱贫20户,争取到2018年没有贫困户。大家手上有钱、邻里和睦、返乡就业创业成时尚。”
新思路
从“0”到县县通高速公路
“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历史上的毕节曾是一个“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和“不通铁路、不通水运、不通航空”的“三不通”、“三不沿”地区。受交通“瓶颈”的制约,毕节人只能面对窘况扼腕长叹。
但,5年时间,毕节上演交通建设的速度与激情,实现了从“0高速”到“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15公里的历史性跨域,创造了交通建设的“超速度”。
2008年12月28日,遵毕高速正式开工,经过4年的建设,于2013年1月1日正式通车运行。遵毕高速属于国家高速G56杭瑞高速公路的一段,全长172公里,总投资118.6亿元;这是毕节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国家高速公路,标志着毕节试验区彻底告别了“0高速”的尴尬,并开启了“逐梦”县县通高速的崭新历程。
黔织高速公路:2009年9月30日开工建设,用时3年多时间,于2013年2月8日16时通车。毕威高速公路:2009年9月30日开工,历时近4年建设,于2013年6月29日上午10时通车试运行。黔大高速公路:2011年6月8日开工,通过3年多的建设,于2014年12月31日18时通车。2015年10月22日中午12点,国家高速公路——厦蓉高速织金至纳雍段正式通车试运营,标志着毕节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公路的目标。
作为贵州高速公路三年会战的主战场,毕节实现县县通高速的意义还在于——为贵州成为继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福建、江西、广东之后的全国第9个,西部12省(市、区)中第1个县县通高速省份奠定坚实基础。
遇山穿洞、遇壑架桥。整个“十二五”期间,毕节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751亿元,公路通车总里程29908公里。其中,国省干线公路通车里程3596公里,是“十一五”末的2.84倍。
架起职教扶贫“直通车”
就业一个 脱贫一家
23岁的何志富马上就要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与大家四处找工作的境况不同,来自农村的他和另外3名同学合办的养鸡厂已经从400只的规模扩大到1400只。聊起养鸡,何同学滔滔不绝,“以前村子里养鸡,大家只随便喂点食,其它的都不管不顾,不但成活率不高、容易生病,品质还不稳定。现在我们通过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科学养鸡,了解鸡的生活习性,成活率达到95%以上,品质也很稳定。”
目前,他们的养鸡场已经投入了8万元,这其中,学校在评审项目后,给予了5000元的帮扶基金。何同学骄傲地说:“到明年,我们的养殖规模应该可以有四五千只。”
“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贫困地区的根本出路在教育。
毕节试验区提出,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促进劳动力的就地就业和输出。实施智力扶贫,毕节架起发展职业教育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直通车”。
在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里,醒目地挂着“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几个大字。而学校也把“职教扶贫,校企同心同行育工匠”作为办学理念。学院副院长杨慧介绍,目前,学校设有33个全日制普通高职专业和13个中职专业,在校生10095人,教职工332人。2015年,学院对在读10095人减免费用3222.55万元,发放助学金240万元,解决了1400多户贫困家庭学生读书难问题。2015年毕业生就业率达95%,实现2100多个贫困家庭脱贫。
记者新发现
锐意进取中的用心用力用情
“四看法”精准识别帮扶对象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在扶贫攻坚实践中创造了精准扶贫 “四看法”,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精准识别方法入户摸底调查评估,确定贫困户名单。
“四看法”被作为帮扶对象的评估标准,以百分制考核形成指标体系。“一看房”,通过看农户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估算其贫困程度,占20分。“二看粮”,通过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条件,估算其农业收入和食品支出,占30分。“三看劳动能力强不强”,通过看农户的劳动力状况、劳动技能掌握状况和有无病残人口,估算其务工收入和医疗支出,占30分。“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通过看农户在校生现状等,估算其发展潜力和教育支出,占20分。根据上述四项指标,对贫困农户进行综合评分,确定贫困程度:总分在60分以下的为贫困户;综合评分总分在60分以上的农户视为已经脱贫。其中,60—80分的为容易返贫的农户,需进一步跟踪巩固,80分以上的为稳定脱贫,退出扶贫程序。
“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扶贫
七星关区推出“一市五金多套餐”:“一市”即免费苗木超市;“五金”即特殊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多套餐”即精准扶贫多项扶持套餐。
“一市五金多套餐”问需式扶贫工作机制,主要对象为因病致贫,有劳动力但缺资金、技术、没有发展思路的贫困户,能带动一定数量贫困农户脱贫的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全区土地撂荒闲置的农户。
该机制将扶贫开发与产业发展、撬动资金、培育市场主体、激活社会资本、发展集体经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等相结合,对象识别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人员落实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五子登科”建设立体生态
毕节市把生态建设与生态扶贫相结合,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坡地铺毯子、山下抓票子、基本农田收谷子”的“五子登科”立体生态建设模式。
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在山顶种植生态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和森林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努力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和质量。
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系带子。在山腰开展坡改梯治理,大力发展核桃、板栗、茶叶、樱桃、石榴、柑桔等毕节特色经果林,打响“乌蒙山宝·毕节珍好”特色产品品牌,推进山地特色农林产业发展。
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在山下部采取种植绿肥、覆盖地膜、推广良种、测土配方等科技手段,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变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
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推进致富田园、生态庭园、特色庄园、文化乐园、和谐家园“五园新村”建设。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竹荪、天麻、中药材,生态养畜、禽、蜂,建蔬菜大棚和小型加工企业,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等多种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基本农田集约经营收谷子。大兴农田水利,夯实农田基础设施,鼓励能人、大户向职业农民转型,流转土地,规模种植、集约经营,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现场见闻
一只抓手一股合力
春天的毕节,桃花红、梨花白、杜鹃娇艳,暮霭沉沉、山峦叠翠,村落小巧,却不显得孤单。
车辆飞驰在崭新的高速公路上,不仅有浓淡相宜的乡间景致奔来眼底,更引人注目的是一路上接二连三的广告牌。这些广告牌企业投放的并不多,最多的就是统一战线帮扶各县区,共同攻坚扶贫的宣传画,让初到这里的人留下“毕节全盘抓扶贫”的第一印象。
而这个第一印象,在来到毕节后,更加深刻。毕节试验区大会小会说扶贫,大镇小村抓扶贫,政府、企业、老百姓,各方面的力量都投入到这场摆脱贫困、谋求发展的大会战中。毕节还提出了思想上要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追求,目标上要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要务,行动上要把扶贫脱贫作为第一工程,在资源配置上要再精准,在政策、资金、项目上给予贫困乡村更有针对性的倾斜支持,在工作机制上再完善,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决战贫困的强大合力。
大盘谋局,度势而动。“扶贫攻坚”正如一只强有力的抓手,把各方力量汇聚在一点,不搞“大水漫灌”、不撒胡椒面,让这一点的力量产生聚变效应,引爆全局发展的核心动能。
整个试验区无论是发展交通、教育、医疗,还是农业、工业、旅游业,都与扶贫挂钩,以扶贫为主线,做到了一个抓手引领一盘棋局。由此产生的示范带动、比学赶帮超的劲头更让人相信:阳春三月,毕节的田野播下梦想,不久必将收获沉甸甸、香甜甜的果实。
云南日报记者 罗蓉婵 吴清泉 自然 黄喆春 曹屹 贵州日报记者 谢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