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视职高生的傲慢从何而来

29.01.2016  12:45

    不重视职业教育,就是不尊重技术人才;不尊重技术人才,再好的科研成果也难以转化为产品,科技兴国自然会流于空谈。

    “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以防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这句话出现在1月25日浙江省海盐县行知中学发给学生家长的一则短信通知中,与“走路时放慢速度”等温馨提示同时出现,落款是“行知中学德育处”。通知发出的当天深夜,备受争议的海盐县行知中学在其官方微博上致歉。(1月28日《中国青年报》)

    为什么将职高生与社会青年相提并论?为什么就不能和职高生“”?因为在有些人的意识里,“职业教育学生都是双差生”,“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有些老师的眼里,和职高生“”,不仅容易上当受骗或被欺负,而且也容易被“带坏”。

    恰是因为职校生“名声”素来不佳,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对此,曾在山东省某职高任教多年的我颇能感同身受。虽然上职高财政有补助、甚至免费,虽然就业率和收入并不逊色本科生,但除了一些偏远农村孩子报名上学外,这些年来学校招生是根本“吃不饱”的。

    不否认,“不要与职高生混”的告诫,含有太多的歧视意味。但扪心自问,有几个家长心甘情愿让孩子选择上职校?有哪些单位会拿职高生与本科生一视同仁?甚至说,一个女子选婿嫁人,有多少不在乎学历?当下,提拔、就业、评职称,乃至考公务员……凡事都拿学历当硬杠杠,职校生几乎形同“二等公民”,如此社会环境下,谁会拿职校生“当盘菜”?能有多少职校毕业生工作干得体面活得尊严?多少年来,都说大学无好坏,职业无贵贱,这不过是一种慰藉人精神的心灵鸡汤罢了。

    最近,我们一直在唏嘘感叹:我们为什么要到日本抢购马桶盖?中国可以造原子弹、飞船,为什么连圆珠笔芯都依赖进口?面对同一张图纸,我们造的发动机为何落后于外国……答案之一就是我们缺少太多的高精尖技能型人才。譬如马桶盖,其生产工艺并不多么复杂,但即便“照着葫芦画瓢”,我们的企业也难以生产出与人家相媲美的产品。

    不重视职业教育,就是不尊重技术人才;不尊重技术人才,再好的科研成果也难以转化为产品,科技兴国自然会流于空谈。“德国制造”在世界久享盛名,大到小汽车,小到螺丝刀,技术无不精湛。这源自于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据德国教育部最近的统计,在中学毕业后能上大学的人群中,只有26%选择上大学,而58%以上的学生都选择上德国的职业院校或者专科学校。

    “不要与职高生混”的短信通知被曝光后,涉事学校不久便在官方微博上道歉。道歉是必要的,但要看到“不要与职高生混”的歧视,已经深刻在不少人的骨子里。消除学历歧视,让职业真正无高低贵贱之分,关键还是要跳出陈腐观念的羁绊,破解诸多不合理制度的束缚,“倒逼”更多的学生求学从文凭导向转变为就业导向。比如,本科生所能享有的社会待遇,职校生也能享有,不再以“学历论英雄”、让职业能力选才,如此才能逐步铲除歧视职校生的土壤,让更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学技术,进而把“中国制造”支撑和延续下去,助推富民强国梦想的实现。(春城晚报 评论员惠铭生)

编辑:文丽荣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