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

15.02.2017  04:06

 □  本报记者  沈  洪

标准决定着产品质量,没有高标准就不会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就是说,没有先进的标准,就没有先进的制造业,更无法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因此,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是提升产品竞争能力、跨越国际贸易技术门槛的有效办法之一。

我国因制造业发达而在全球扬名,而我国经济发展的忧患之一也恰恰在于制造业。尤其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形成的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材料等上千个产业集群和区域品牌,勾勒出了中国“制造业城市群”鲜明的特征。然而,我国制造业加工贸易规模大而不强,其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够,产品技术相当一部分来自外资,缺乏自有技术和自主品牌,传统制造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产业分工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以广东为例,虽然其先进制造业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全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约占全国比重的1/6,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这与广东制造业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当前,我国已融入国际社会的历史性变化,标准化战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不仅关系到我国科技、产业、贸易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国际竞争的成败。因此,加快先进制造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并带动产业发展。

一方面,用先进标准,打造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集群”向“创造集群”转变。在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LED、生物医药、化工等重点先进制造业,引导和鼓励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的企业标准并建立先进标准体系,关系着产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是通过采用先进标准,促进产业链标准体系建立,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成果标准化,实现高标准、高质量带来高效益,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其次是引导和鼓励企业制定严于行业、国家或国际标准的企业标准,并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先进的企业标准,为标准化体系建设树立了新“标杆”,推动了产品质量的提升。

另一方面,用先进标准,推动“制造基地”向“创造基地”转变。在各地开展的标准化战略中,为推动优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的竞争,对企业主导和参与标准化的奖励,应该有“”更有“”,撬动企业标准化研制经费的投入,使企业成为标准研发、制定的主力军,从而加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和重要专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标准的融合,抢占产业制高点。例如:格力电器公司把标准化组织工作放在推进先进标准建设的重要位置,通过开展先进标准体系建设,有41%的专利向标准转换,其70%的企业标准高于国内外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变频空调低频控制技术有效消除了空调到温度停机的问题,仅此一项每年就为企业最少实现利润10亿元,走出了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国际化”的路子。

与此同时,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是提升产品竞争能力、跨越国际贸易技术门槛的路径之一。通过大力推进企业“采标”,使企业制定重要指标高于国际、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先进企业标准,既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核心竞争力,也可实现重要工业产品主体基本与国际接轨,从而增强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也就是说,通过“采标”作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显得尤其重要。例如:汕头市澄海区玩具产业通过引入欧盟标准后,快速转化为企业标准,作为提升产品质量的主要手段,使大批量玩具出口一路畅通。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上玩具销售疲软,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强,但澄海玩具产业以年均14%左右的速度增长,产品出口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达国家在不断刷新传统领域国际标准的同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国际标准的争夺。因此,我国必须通过对一批重要工业产品不同程度“采标”组织生产,加快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不断提升,既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也将分享到“采标”的收获和“甜头”。《中国质量报

转载地址:http://www.cqn.com.cn/zgzlb/content/2017-02/14/content_39247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