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东:为弘扬大理文化献策出力的美术家

14.01.2015  18:54

杨晓东先生(汉族),大理画家、美术理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 吴 棠

      “白族历史上曾有过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恢宏瑰丽的古代艺术。我愿在有生之年尽最大的努力,为开发这项文化资源鼓与呼”。这是2013年4月15日逝世的资深美术家杨晓东先生,生前说过的一段话。他的一生,“一半给了卫生事业”,另一半为弘扬大理文化献策出力,做了卓有成效的一些实事,受到文化界和城建规划专业人士的尊重和好评。

论证会上的有识之士

      199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大理州以建设民族文化大州为目标,围绕“民族文化”四个字,充分挖掘优秀的民族文化、南诏文化,包括“四古”(出古书、奏古乐、探古陵、复古城);并以建设旅游精品工程为主攻方向,做几项“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工程。每个项目都要开好研讨会、论证会、评审会,解决为什么建,建什么和怎样建的问题。应邀参会人员,除州市领导干部之外,根据术业有专攻分为两个大组,城建规划系统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彪主持,他本人是建筑工程师,对南诏史有研究,熟悉大理市情。文史、艺术界的专家组,由杨晓东召集,讨论后由他综合意见向大会汇报。他是画家,艺术理论有根底,又钻研南诏文化,在大理州的文化界人缘好,做事踏实,协调能力强,能得到体制内官员和民间文化人的信任,杨晓东成为论证会上的“常客”,艺术家与建设项目执行单位之间的“牵线搭桥”人。

      从1995年5月20日,大理市文化局召开的崇圣寺三塔建设保护规划论证会;1996年3月2日“详规设计”鉴定会;1997年“雨铜观音”的复建4次论证会,直到2003年恢复重建崇圣寺的宏大工程,杨晓东自始至终参加。不像我们学文史的只会在会上提建设性的意见,他还受托推荐、选择佛像工艺设计人员和铸造厂家。他心胸开阔,无门户之见,有知人之明,知人善任。例如“雨铜观音”的复造小样,《张胜温画卷》大型木雕,他推荐剑川白族画家杨郁生来做。1998年至1999年,大理州经济开发区城市环境艺术工程:“风花雪月”、“五朵金花”雕塑作品,请四川美院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按论证会的方案创作。杨晓东执笔写出《云岭大道雕塑艺术工程选题方案》,作为研讨会的基础。他重视发挥大理本土美术家的才能和作用,明珠广场、民族广场以大理历史文化为题材的浮雕,推荐大理学院艺术系教师赵有恒、闵如刚等创作。同期进行的双廊玉几岛开发为“南诏风情岛”,岛上的雕塑群体堪称展示大理白族文化的艺术长卷。高17.56米,由269块汉白玉构成的阿嵯耶细腰观音,是叶毓山教授的杰作;“九降神话”、沙壹母青铜群雕;本主广场等景点的策划和制作,体现了大理文史、美术、建筑界参加论证会的集体智慧。而此时已被聘为项目艺术总监的杨晓东先生,他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成为后续几项大的工程(如崇圣寺恢复重建)可以信赖的专家中的“领头人”。如今,南诏风情岛被评为4A景区,洱海一日游活动中的高潮地段,作为当年参与策划、建设者群体中的一员,杨晓东的功劳不应被忘记。

白族艺术殿堂的朝拜者

      杨晓东先生是四川自贡人,生于1925年,建国前在重庆几家美术公司任美术设计员。1951年参加工作,在卫生部门从事健康教育,职称是主任技师。1954年随云南省流行病研究所长驻下关,从此就与南诏、大理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他的美术创作开始是画白族。1964年,他的两幅以白族妇女为题材的套色和黑白木刻版画:《春风送暖》、《向阳花》(与孔樱合作),在第四届全国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前者被中国民航昆明站收藏,长期陈列在候机厅;后一件作品被国家对外文委征集,收入《中外黑白木刻选》。

      1981年,杨晓东应邀参与白剧《望夫云》的舞美设计,在“全国舞台美术展览”中展出并获奖;又与杨光炳合作完成国画《望夫云》,被日本友人购藏。1984年,他历时一年精心创作的工笔重彩历史画《贞元回归图》,在云南省美展中获佳作奖。《望夫云》和《贞元回归图》,以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和浓厚的白族文化氛围”被制成壁画,镶在建设路原下关客运站候车厅的东西两壁,引起中外旅客的注目和称赞。

      杨晓东不是只会画画的画家,而是肯钻研艺术理论,重视探讨民族文化的美术家。1982年大理州南诏史研究会成立,他是首批入会的会员。1989年退休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南诏、大理国艺术史的研究上,先后在《美术研究》、《装饰》等全国性的美术理论刊物,发表了《滇中大理国古幢石雕艺术》、《南诏图传述考》、《张胜温画卷述考》等多篇论文。1993年9月,在大理召开的“西南五省区民族文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上,他提交的论文《重建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系统工程》,呼吁重建目前处于“比较分散,流失严重,体量较小”状态的“南诏艺术”,创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南诏大理国艺术宫”。他的观点得到参会学者的赞同。尽管这种愿望未能实现,但在后来南诏风情岛的开发,崇圣寺的恢复重建工程,采纳和包含有他的建议和内容。

时尚老人在“潇潇春雨中静静离去

      杨晓东1985年就被批准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还当选云南省美术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大理州美术书法工作者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州文联委员。他在大理州体制外的文化人中年纪最长,大家尊称他为“杨老”。他为人谦虚好学,常说:“我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没有进过艺术院校,又缺名师指点的艺术信徒”。我和他交往多年,互知根底,相互尊重。他治学严谨,拿不准的问题,不轻易下结论;有时在文史方面遇到的疑难,哪怕是深夜也要打电话给我,帮助查找资料。办事认真,敢于承担,工作效率高是杨老的又一特点。例如,大理市凤仪镇委托杨老策划做城标《凤仪》,他推荐云南著名的美术雕塑家、昆明锦华艺术工程公司、持有全国城市雕塑设计资格的贾国中先生和夫人汤佩铭老师来做;贾国中曾创作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艺术屏风;震庄国宾馆绘画装饰;云南饭店贵宾楼浮雕;畹町城标雕塑等多项高水平的作品。凤仪镇与锦华签约,仍聘杨老为项目顾问。泥塑大样完成后,1999年1月9日,杨老只邀约我和刘忠副镇长一共3人,专程去昆明评审。当晚抵昆后当即进厂看样品,在邻近一家小饭馆边吃边谈。次日上午评审,认为5米泥塑大样与1米定稿比较,在“”的形体、比例、动态、节奏、韵律等方面与设计定稿一致,基本达到要求。我则从文化的角度,讲解“凤鸣朝阳”、“凤凰来仪”的典故,并据古文献《尔雅》描述凤凰的形状为:鸡头、燕颌、蛇颈、鱼尾、龟背。希望以此为据,突出这些特征加以强调和稍作修改后,即可制作模型,进行金属锻造。《评审意见》打印成文件由杨晓东和我两人签字。下午连市区都没有进去,就火速赶回下关。从这件事使我体会到晓东杨老的作风,对工作的高度责任心和知人善任的胸怀。7月1日,《有凤来仪》的城雕,在凤仪南入口广场安装完毕,举行了全镇人民参加的揭幕仪式,我们算是圆满完成任务。

      生活中的杨晓东老人,没有一般文人的矜持,态度随和;也不像有的人留长胡须,脑后扎根马尾辫,让人知道是“艺术家”。他注重仪表,衣着得体,穿西服、夹克,都要系领带。闲谈多幽默,同桌吃饭,他要取下一口假牙才能进餐,说自己是“无耻(齿)之徒”,引得哄堂大笑。他喜爱新事物,头脑不守旧。80年代开会,大家用的是瓷杯或玻璃罐头瓶当茶杯,是杨晓东第一个拎着深灰色塑料“太空杯”来参会,后来才有什么“老板杯”、水晶杯等多种样式的自备杯。

      杨老80岁之后还学会使用电脑,心态仍然豁达、乐观、大度。2011年在“恢复重建西洱河上锁水阁”论证会上,我见他精神还很好;到2013年,他就在“潇潇春雨中离去”。两年多来,杨老的音容仿佛仍然还在,正如友人白族作家张焰铎在《怀念杨晓东先生》一文中写的:“只要美术作品和学术论文在,只要崇圣寺三塔众位神祇的造像在,只要云岭大道的风花雪月在,只要龙山的历史群像和龙雕在,只要明珠广场和风情岛的石刻铜雕在,这位八十八岁的老人就不会离开我们,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就会与我们的思念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