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服务 经济大盘“潜力股”——云南产业转型升级述评

27.10.2014  13:41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在经济增速换挡、增长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下,云南经济大盘的板块权重正待重新计算。

前3季度,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微弱优势超过了第二产业,展示出了它的潜力。数字是一个信号,也是一个佐证,它印证了省委、省政府打造“大服务”产业的前瞻之判、长远之思。

不久前,在全省3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省委书记李纪恒指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商业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提质增效。

随后召开的省政府党组会上,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陈豪强调,服务业培育得好,不但能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还能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但前提是要做好产业的规划,有选择性的培育。

我省的目标是:到2016年,全省大服务业销售收入将达到7700亿元左右,增加值将达到30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达到17%左右;力争到2020年全省大服务业销售收入达到1.2万亿元左右,增加值达到4900亿元左右,占GDP比重16%。

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加快发展

30年前,“月嫂”一词尚没出现,但现在,“坐月子”找个月嫂,已成为不少工薪家庭的正常消费行为,月嫂一职从家政保姆业中分化,标志着社会需求的个性化和产业分工的精细化。

产业的分化不仅表现在像家政行业这样的生活性服务业上,更为重大的变革还体现在为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上。计划经济时代,企业不但要为职工建房、还要建医院、学校等等。如今,企业作为社会的经济细胞,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其主要任务就是贡献税收、吸纳就业,为社会创造财富,而不再大包大揽“办社会”。

今天,一户城市家庭在生活中需要消费哪些服务?餐饮娱乐、家政物业、美容美发等等;一个制造业企业在经营中又需要购买哪些服务?物流配送、售后外包、金融保险……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服务的专业化日益突显,服务业门类也越来越多。服务业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从来没有这样地与企业的生产运转和产业的发展进步密不可分,更从来没有如此的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休戚与共。

正是基于这样的研判,今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农业、工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正是基于这样的共识,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大服务”的大产业发展概念,其要义就是充分释放服务业的潜力和活力,着力点在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联动大制造、大旅游、大能源、大生物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信息、物流、金融保险、公共服务、公共交通、商贸等领域。目的就是培育打造云南经济大盘中的“潜力股”,拉升我省产业融合发展和转型升级指数,为经济跨越发展贡献红利。

服务业是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不生产物质产品,主要通过行为或形式提供生产力并获得报酬的行业。大服务业在内涵上既包括新兴服务业,也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是传统服务业范围的扩大、内容的拓展和程度的加深,除了包含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外,更强调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服务。

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二者不再是简单的分工关系,而更多地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这一趋势在高科技产品中更为明显:在高科技产品中,服务价值的比重往往超过实体价值的比重。

所谓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物流、研发、信息、中介、金融保险以及贸易相关服务等。目前,在制造业发达的国家,以制造服务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模式平均已占到服务领域总额的50%以上。

这样,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就组成了“大服务”的两翼,以扩展、挖掘后者的广度和深度应成为打造大服务业“潜力股”的破题之策。

目前,我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滞后,还处于较难规模化的初级形态,亟待打造一个以标准化的方式,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地服务海量客户的生产性服务业。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