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跑道与无力的标准

20.10.2015  10:54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观念到底有没有“”?有的家长可能还心存疑虑。但让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没输在起跑线上,却中了跑道的毒。

    日前,多家媒体接连报道了“多地塑胶跑道被疑毒害学生健康”事件。受害的孩子集中出现了流鼻血、头晕、起红疹等症状,后经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塑胶跑道含有毒物质。据专家介绍,劣质塑胶跑道使用的有毒塑化剂,有可能导致男孩丧失生育能力。

    此前媒体也曾报道过类似事件,但因为往往只涉及某地一所学校,没能引起外界足够重视。此番媒体集中曝光这类事件,涉及国内多个省市,遂引发舆论哗然。

    如果说劣质塑胶跑道有毒足以让人惊骇,那么更让人心惊的事实是:我国已建室外塑胶跑道的有毒检测是一项行业空白。塑胶跑道中的有害化学物质在室外挥发值达到多少算有毒?据专家介绍,对于这一点,国家层面没有标准,所以检测机构就无法出具鉴定结果。难怪有媒体评论说,有毒不是最可怕的,没有权威标准衡量是否有毒才最可怕。

    我们常说的“标准”,是指用来判定某一事物的根据,涉及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教育也不例外。标准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标准可以是硬性的,也可以是软性的。纵观教育舆论场,因为“标准”问题引发的争议并不少见。

    武汉某高校有学生日前向媒体反映,学校今年在认定贫困生时,要查询校园卡食堂中餐、晚餐的消费记录,消费水平在抽查阶段排在年级前10%的学生将会无缘助学金。有学生甚至推算出了具体的餐费标准,“女生每餐消费要低于6.2元,男生则要低于7.2元”。

    校方向媒体解释称,学校审批贫困生时参考食堂刷卡记录,是为防止有人冒充贫困生而破坏公平。应当说,这算事出有因。国家对贫困生的奖励、资助由来已久,体现了制度温度和人文关怀。关于贫困生认定,教育部、财政部曾联合下发《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各地区、各学校情况错综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贫困生的具体认定标准仍是让很多高校感到棘手的难题,由此诞生了各种“土政策”。比如,有的学校规定贫困生不能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有的学校甚至举办贫困生演讲比赛,让学生们公开“比穷”;还有的学校让学生户籍所在地居委会、村委会出具贫困证明,但假证明又应运而生。

    武汉这所高校解释称,该校今年助学金评定中确实把学生在食堂的一卡通消费情况作为参考依据之一,但并未制定硬性标准。“参考依据”可以理解为一种软性的标准,有弹性空间但可操作性不足。然而,如果制定硬性标准,可操作性倒是有了,但又可能照顾不到方方面面的情况,且容易伤害学生感情。这也是制定和执行标准过程中,遇到的经典难题。在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并不健全的大背景下,如何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认定贫困生的标准,考验着高校管理者的智慧。

    有些标准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标准却是深藏水下的。最近,有关河北某知名中学的“学渣”追上“女神”的招生广告火了一把。有媒体甚至称之为“史上最浪漫”招生广告:因为自己暗恋的女孩以考入清华为目标,原本成绩很差的高中男生转学苦读,最终与女孩携手考入清华。末了,男生告诉女孩:我转学去的那所学校是某某中学。

    这是一个肤浅的励志故事,甚至只是一个带有恶搞性质的网络段子。它之所以能在舆论场掀起一丝波澜,还是因为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下,考入名校是很多学生的“终极目标”。而在一些所谓“超级中学”竭力打造的舆论氛围里,只有考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国内顶尖名校,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这样的一元化成功理论,其流毒之深远,影响之广泛,绝对不比有毒的跑道小。

    在教育的世界里,没有标准是可怕的,一元化的标准是可疑的,而所有标准都是要以可操作性为前提的。(杨国营)

编辑:王莹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