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云南】云南:这里有很多人一辈子没拍过一张照片,直到他来了…

28.12.2017  14:18

  “以前爷爷有一个愿望——能够拍一张全家福,但是一直没有条件。等我上大学买了相机,爷爷已经不在了……

杨董清家的全家福 供图 杨董清

  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让杨董清拿起了手中的相机。“后来我注意到,山上很多人一辈子也没拍过一张照片,去世的那天也没有遗照。”每年春节,他便背着相机,走村串寨,免费为那些从来没有拍过全家福的乡亲,带去被镜头定格的团圆。

  杨董清的老家在云南保山施甸县,他曾是一名摄影记者。他谦虚地说,手里刚好有相机,技术还凑合,能够多帮乡亲们拍一张照片,他们未来就会少一个遗憾。

2017年春节杨董清为老乡展示刚刚拍摄好的照片 供图 杨董清

  “农村只有春节时人才比较齐,其它时间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2015年春节起,杨董清发起“全家福•公益摄”项目,开始拍摄。到现在,已经有不少小伙伴加入。他们一共为4个乡、200多户、上千位老乡拍摄并送去了照片。

2017年杨董清和“全家福•公益社”成员在进行拍摄时的合照 供图 杨董清

  车是自己的,油费自己出,面包做干粮。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打印、过塑装框,再拜托父亲或者自己给乡亲们送去。冲洗照片和买相框是笔不小的开销,杨董清把拍照的事情发到了朋友圈,没想到同学朋友们看到后自发募集资金,仅仅两天,钱就凑够了。

  去年,杨董清买了一台打印机,背着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出发,拍摄后现场打印照片,装框之后就送给他们。

  就这样,在杨董清的努力下,山上星星点点的人家渐渐变成镜头里、相机里、相框里定格的影像↓↓

  2015年拍摄的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大中村李飞一家:

  图中的老人是两个孩子的爷爷奶奶,爷爷正在修葺从公路通往自己家的土路,孩子的爸爸妈妈都外出务工了,只有爷爷奶奶带着两个孩子。(供图 杨董清)

  2017年春节,在施甸县太平镇田头村杨梅坡组一户农户家:

  村民看到当场打印装裱出的照片十分开心。(供图 杨董清)

  2016年在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大地村拍摄的张文芹一家:

  第二排左起第三名男子是位盲人,杨董清说,大部分山区村民面对镜头都十分腼腆,而这位盲人大哥却露出了最灿烂的笑容。(供图 杨董清)

  2017年拍摄的施甸县太平镇田头村杨梅坡组杨光彪一家:

  杨董清回忆,这是一个大家庭,为了等人到齐耽误了几个小时,左一、左二的两个小宝宝是一对双胞胎,十分可爱(供图 杨董清)

  2017年在施甸县太平镇田头村杨梅坡组拍摄的杨光芳一家:

  拍摄时,一家人把家里养的小狗也叫到身边一起合照,他们认为小狗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供图 杨董清)

  老乡们也常常会跟杨董清分享这一年的光景——过得怎么样,收成如何啊。当有乡亲说起死了一头水牛,另一家因为房子漏雨好几年都没办法修好时,杨董清心里也常常泛起涟漪。

  他说,目前能做的只是为他们拍摄一张照片,期望有一天能够有影响力,在拍完照片还能问乡亲们想要什么,能解决这些问题,“用摄影改善他们的生活”。

杨董清在拍摄全家福 供图 杨董清

  如今,照片里的人已经有了些许变化。有的组建了新的家庭,有的老人已经离世,全家福成为留在世上的最后影像。

  “照片是历史的切片,可以重现当时的景象。他们面对镜头的表情、他们的衣着、他们身后的房子,这就是历史。或许,这也像一个小的纪录片,很多年后再看,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好了呢。

  前些天,杨董清被评为“2017云南好人”。颁奖词这么写道:照片是小人物的编年史,一张全家福,它告诉世人,我们在这片土地上活过、辛劳过、欢笑过,我们相亲相爱过。这些施甸老乡很幸运,遇到了杨董清,生命得以直此存照;杨董清更幸运,对梦想的执着让他成为能够记录历史的人。

杨董清在舞台上领奖

  杨董清不仅是“2017云南好人”,因为家庭合睦友爱,他们一家也是“全国最美家庭”、以及“云南省文明家庭”。其实,在这个大家庭中,好家风延续了六十年,公益路传承了四代人。

  杨董清说,相信当越来越多的独立个体愿意为了把自己眼前的世界变得更好而去探索尝试和付出时,即便没有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情,这种聚沙成塔后的美好也会让我们更有信心更坚定地,一起走向、创造更好的未来。

杨董清 供图 杨董清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