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众智 绘美丽家园 聚合力 建小康库区

16.11.2015  12:45

      本报记者  胡梅君  通讯员  温志平
      小湾水电站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县与临沧市凤庆县交界的澜沧江中游河段,其库区移民涉及大理、临沧、保山3个州市8个县区的42547人。
      小湾电站2002年1月经国家批准正式开工建设,原计划2009年11月水库下闸蓄水,后根据工程建设进展情况,2008年12月下闸初期蓄水,电站提前一年于2009年首批机组发电。但直到2013年,库区涉及的大理、临沧和保山三地,还有23135名剩余小湾电站淹地影响区移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占规划安置人数的一半还多。为此,2013年5月30日,省政府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召开专题会议,要求必须在2014年12月底前组织实施完成剩余移民群众的搬迁和安置工作。
      凤庆县作为小湾库区移民的主战场,涉及搬迁的移民人数占到整个小湾库区移民的46.85%。要用一年时间完成后期近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这一速度的背后,考验着当地党委、政府,特别是移民干部的智慧。
      金秋时节,记者一行驱车沿小湾库区蜿蜒前行, 高山耸峙,峡谷深切。从南涧到凤庆再到昌宁,一路采访下来,在各个移民安置点,看到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整洁美观的新房;农田里,金黄的稻谷颗粒饱满,一片丰收景象。让人深深感受到各地移民干部结合小湾库区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因户施策,集众智、聚合力,探索出了一条解决库区移民安置,建设“美丽家园,小康库区”的新路子。

      凤庆:速度背后的智慧
      凤庆县是小湾水电站建设的主阵地,库区淹没区涉及该县5个乡(镇)31个村299个村民小组,占电站移民总人口的46.85%,是淹没面积最大、移民人口最多、移民安置任务最重的县份。
      省政府确定的工作目标,意味着凤庆县必须于2015年春节前全面完成小湾水电站凤庆库区后期11232人的移民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县委、县政府决定重心下移,举全县之力,团结带领各级干部群众,打好这场万人移民大会战。”凤庆县副县长赵家林的话掷地有声。
      “移民搬迁安置错综复杂,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稍有不慎将对全局工作造成较大影响。”谈到这些年的移民开发工作,赵家林感慨颇多。面对重重难题,县委、县政府首先创新领导机制,确保工作高位推动。为此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任副组长,23个县直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移民安置及后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其次是明确移民安置的责任任务和工作目标节点,排出时间任务表,倒排工期,狠抓落实。
      大寺乡马庄村道班岭岗是小湾水电站凤庆县内的一个移民安置点。为了在春节前全面完成小湾水电站凤庆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的目标任务,赵家林不知跑了多少趟。看着一栋栋小洋楼在缓坡地带拔地而起,一砖一瓦都是那么熟悉,每家每户情况他都能说得出、道得清。白墙青瓦,统一的风格,似有南诏风韵,整齐的街灯,水、电、路、卫生室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赵家林说,在选移民安置点时,我们主要考虑以群众出行方便为主,沿公路边而建。实行规模自定、户型自选、资金自负、施工队伍自择,移民自己参与建房全过程进度质量监督管理的“四自一参与”办法,既充分尊重移民群众的意愿,又有效地克服了盲目攀比,确保了建房质量。
      为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挂包帮责任制,按照“领导挂钩、乡镇主体、属地管理、单位包村、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了“四套班子主要领导挂钩包乡镇、县处级领导挂钩包村,县级部门挂钩包村包组,工作人员挂钩包组包户”的挂钩联系制度和“包搬迁、包过渡、包安置、包稳定”的一包到底责任落实制度。
      “我们要求挂钩领导、部门和驻村干部始终坚持与乡镇、村一起研究解决移民的合理诉求,加强信息收集、整理、研判、排查、处理,真正形成每户移民有人参与,出现问题现场决策,群众问题及时反馈,党委、政府全面掌握情况的良好工作局面。”赵家林说。
      黄加宗老人的家就在这个移民安置点的一角,他笑眯眯地请我们到新房子里坐坐。大平板电视、三开门冰箱、遥控式水晶大吊灯,漂亮的沙发。“我们一家6口人,赶上了小湾库区移民,又有政府的关心和扶持,能在这么大的新房子里过春节,对我这个80岁的老汉来说,还真是没想过。”老人有些激动。“黄大爹,现在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还有些什么困难,你尽管说,我们第一时间为你解决……”大寺乡乡长胡永涛拉着黄大爹的手问道。
      通过全县上下不懈努力,小湾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取得较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移民搬迁安置4032户16917人,占规划动迁移民任务的101.7%,圆满完成了搬迁安置任务。
      “搬得出只是移民工作的一半。关键是要稳得住,能致富。前期是安居,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后期的乐业上。”赵家林说。而乐业的根本保证就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切实解决好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
      凤庆的速度也体现在移民的乐业上。全县将“万元山、万元田、万元人”三万工程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整合林业、农业、水利、交通项目,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夯实移民发展后劲。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赵家林说,为此,县委、县政府在大兴安置点投入400多万元,修建3.1公里放心大沟,有效解决3000多人基本的农田灌溉,提高农业产出,增加移民收入;在营盘、大兴、大团山三个安置点投入200多万实施绿化亮化工程,美化村庄。
      为引导帮助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县委、县政府加大了移民后期扶持发展力度,优化产业结构,鼓励、扶持移民群众发展 “核桃+魔芋”、“核桃+茶叶”、“澳洲坚果+咖啡”等产业建设模式,大力推广林下特色作物种植,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为移民后续发展致富提供有力保障,确保移民群众真正实现稳得住、能致富。

      南涧:“”出来的好日子
      小湾水电站,横跨澜沧江,连接凤庆和南涧两个县。
      从南涧县城去碧溪乡松林村的路上,大雨如注下个不停,据说要是在两三年前,这雨连下几天的话好多老房子有倒塌的危险。“以前我们住的是土坯房,要是下一天一夜的雨可能就进不去了。”坐在村民字国荣新盖好的二层楼新家里,你无法想象以前他们是怎样的居住条件。
      瓦木自移民安置点位于碧溪乡松林村瓦木自山,距乡政府16公里。自2013年下半年搬进新房后,字国荣一家和其他村民一道彻底告别了土坯房,他家的新房200多平方米、两层高。“考虑到家中当时的经济条件,房子盖得简单了些,但比以前住得安心多了,先住着,以后攒了钱再建。” 字国荣平静地说。
      “每次到安置点看望移民群众,我都感受到在他们身上发生的变化。无论是穿着,还是精神面貌都越变越好。” 南涧县移民局局长鲁文武说道。瓦木自集中安置点现已安置51户162人,青山翠谷中,一栋栋房屋规划有序、错落有致;移民群众的生活、居住、耕种条件与原来相比得到了较大改善。字国荣说,建新房有一定的移民政策补助,但自己还是贷了些款,身上有不小的压力。但是,如果没有这一移一搬,我们可能永远只会守着那几间土坯房过日子。现在有了压力,反而更有了奋斗的动力。我种红花和养牛一年有3万多块的收入。加上我们这里光热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热带经济水果,我栽了几棵芒果树,还约了村里的几个好朋友尝试种了些枇杷,相信日子会越来越好。
      “移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总体上比以前好得多,住房条件与搬迁前相比有了质的变化。”鲁局长说道。目前正在实施的油路工程将为瓦木自安置点提供极大的交通方便;而即将实施的太阳能光伏提水灌溉农业工程、土地整理项目、热带经济水果种植等后期扶持项目,可解决群众见水不来水、有水用不上的困惑,同时可增加移民群众经果种植收入,为生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湾电站所在地有两个小湾镇,一个是凤庆的小湾镇,一个是南涧的小湾东镇。以前这里山高地少,交通闭塞,生产落后,生活困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已经搬出的移民群众不仅需要安居,更需要乐业,需要有一批持续增收的产业来支撑,需要稳定的收入。”鲁文武说道。
      为了解移民产业的发展意愿,小湾东镇党委、政府重点走访移民户、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等,深入了解村民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哪方面的服务。
      南涧无量山乌骨土鸡远近闻名,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和云南六大名鸡之一。2012年2月,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小湾东镇恒忠无量山乌骨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主要从事无量山乌骨鸡鸡苗脱温和商品鸡养殖销售。几年下来,合作社社员现已覆盖小湾东镇整个移民区,共76户。已建好乌骨鸡交易中心一个;建有商品鸡养殖圈舍22800多平方米,年出栏商品鸡可达23万羽,产值2000多万元;建成脱温场3个,可实现年出栏脱温鸡苗35万羽,成为南涧县最具规模的脱温及商品鸡养殖基地。
      合作社促进当地移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达300多人,不仅就近转移了移民群众的富余劳动力,也为移民群众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道路。

      昌宁:美丽傣乡是我家
      昌宁是小湾水电站建设工程第二大淹没影响县,库区淹没影响涉及4个乡镇19个村176个村民小组,涉及移民人口7827人。
      “移民安置点的选择直接决定着移民的生存与发展。”昌宁县移民局局长李毅说,“我们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安置点确定在有着得天独厚自然资源优势的傣乡湾甸,在湾甸坝区储备土地1.97万亩用于安置小湾移民。确定了湾甸集镇、大城、大树三个安置点,为移民安置和发展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湾甸乡中稻已陆续进入成熟阶段,各族群众正抓住好天气抢收抢晒稻谷。放眼望去,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正在自家稻田收割的湾甸乡大城安置点移民杨胜荣脸上洋溢着笑容,看见原来老家的村支书李金华一行走来,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过来打招呼。
      “你别看他现在笑呵呵的,当年我上他家做了三天三夜的移民搬迁工作,他都不肯搬呢!”李金华笑着说。“书记,不是我不想搬啊,国家的移民政策这么好,我怎么不愿意呢!只是想到上有老下有小,搬来一个新地方,如果日子过不下去怎么办?”杨胜荣接过话说道。
      回想起当年,时任总支书记的李金华不无感慨。由李金华牵头的大田坝镇移民工作,在真正移民工作开始时遇到了难题。“一是故土难离;一是在老家,地方熟悉,不怕没得吃……尤其是七八十岁的老人更不愿意离开。”这期间最难做的工作就是杨胜荣在的干田小组,不接受、不签字,到了最后截止时间的头一晚,夜里12点李金华还在杨胜荣家。“你不为自己,也为家庭,为父母儿女考虑下,想通了,我在指挥部等你。”一晚的纠结,第二天一清早,杨胜荣就找到李书记签字。“书记,当时我也是头脑发热,把你们为难伤了。现在我们学会了种冬早反季蔬菜,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是口服心服啊!
      傣乡湾甸地处昌宁西南部,常年基本无霜,土地肥沃,素有“天然温室大棚”之称,反季蔬菜有5000多亩。为此,昌宁县围绕热区产业实际,优化布局安置点粮食产业和甘蔗、香料烟、辣椒、西红柿、苦瓜、四季豆等热区经济作物种植;指导移民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风险。2014年,仅在大城安置点就种植粮食930亩,蔬菜1400亩,香料烟130亩,其他作物300亩,80%的移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人均收入达7964元。
      如今,安置点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已全面完成,完成了供水工程和入户管道建设、入户道路硬化、电路架设,实施了排污工程。同时完成了湾甸中学、卫生院和文化广场的新建,湾甸小学改扩建等社会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湾甸正成为小湾水电站安置规模最大、生产生活条件最优越的农村移民安置点,“美丽家园,小康库区”目标正逐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