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景谷:统筹恢复重建 新居新景谷丰民富
今年底,景谷6.6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将全面完成。日前,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再进灾区,一个生态宜居和谐新家园,已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上重生。
时间回到两年前,2014年10月25日,新家园即将启动建设,灾区从抗震救灾进入恢复重建准备工作之际,坚守在灾区一线已17天的本报前方报道组,以《众志成城重建美丽新家园》为题,整版报道了抗震救灾科学、有力、有序、有效的“普洱模式”,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鼓劲加油,汇聚起灾区跨越发展强大正能量。
“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两年来,面对灾区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双重任务,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立足长远,统筹推进,实现灾区恢复重建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灾区住房、医疗、教育等民生建设超过灾前水平,灾区产业基础和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为灾区全面建成小康谱写了新篇章。
以人为本 灾区民生持续改善
再进灾区,曾经坑洼不平的土路已变成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曾经残破的村庄“长”出幢幢洋房。地震中严重受损的景谷二中,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教室里,每个班都配套了72寸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软硬条件都不差于大城市;在永平镇中心卫生院,投资1157万元新建的业务综合楼即将投入使用,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仪等先进医疗设备一一配套,让人难以相信这只是一个乡镇卫生院……民房、教育、卫生等民生项目的优先实施,让灾区呈现一派和谐宜居新景象。
永平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是最接近震中的村组,村里土木结构的老房子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如今,家家户户建起了崭新的抗震安居房,村庄道路、停车场、公厕、路灯、养殖小区等全面配套,村庄住房条件改善了,人居环境优美了,村里还有5户农户开起了农家乐,这里也成了远近闻名美丽乡村。
“下个月30号,到时来家里喝喜酒。”订下结婚日子的村民刘正华精神焕发,忙里忙外,脸上笑开了花。他曾是村里出了名的“大龄剩男”,家里有腿脚残疾的老母亲,两人靠每人每月84元的低保金维持生计,加之土地面积较少,房屋也都已是三四十年的老房子,他“三十老几”竟没能找到媳妇成家。
灾区启动恢复重建后,小村庄在原址上统规自建,在政府民房重建资金扶持下,刘正华建起了一层70平方米的抗震安居房,实现了人畜分离、厨卫入户,他还在政府产业扶持政策的帮助下,种了3亩烤烟和两亩荷兰豆。“我的生活和灾区一起得到重生。”刘正华说,今年能收入近2万元,已经不再吃低保了。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去年年底,景谷县全面完成16753户民房拆除重建和41698户民房维修加固,民房恢复重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近27亿元。同时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和灾后恢复重建与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相结合,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共在76个村民小组组织实施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灾后恢复重建民生改善工程共297个单体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近5亿元。全县医疗、教育等民生条件均超过灾前水平。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升。
培育产业 助力脱贫攻坚
景谷县把灾后恢复重建与实施经济发展产业增收工程相结合,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2015年末景谷县精准识别出未脱贫的10289户36445人建档立卡人口,突出产业发展、易地搬迁、专项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工程,灾区恢复重建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工作。
初冬的薄雾散去,景谷县正兴镇的田间一派丰收景象,无筋豆、冬玉米、冬油菜等冬农开发风生水起,成为帮助贫困群众迅速增收的富民产业。“成技校的恢复重建很给力,山区农民脑袋口袋一齐富。”镇长王梅一语道出了“产业增收”的玄机,冬农开发每亩产出最高能达到近万元,但对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也很高,要提高土地效益,就要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
王梅口中所说的“成技校”,全称是景谷县正兴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多年来该校在农村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深得山区群众信赖。景谷6.6级地震中,学校仅有的44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教学用房严重损毁后被拆除重建。如今投资338万元恢复重建的综合教学楼拔地而起,走进这个面积达1768平方米的综合教学楼,施工人员正在安装教学设备和用具,俨然一个集教学、办公、住宿、餐饮于一体,功能完善的培训中心。
“让贫困户掌握更多增收技能,培训的效果只会越来越好。”校长杨晓高兴地介绍说,培训学校配套了住宿,新增了新媒体教学设备,还整合了教育、农业、科委、社保及镇党校4家师资专家资源,培训的内容会更加丰富。今年,已完成村组干部及养殖大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培训59期3560人次,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更新观念,掌握产业技能,实现脱贫增收目标。
灾后恢复重建推进了增收产业的培育壮大,将有力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灾区特色产业增收培育工程共9个单体项目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7131.7万元,正逐步形成“一乡一业、一组一品”等产业发展模式,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林下经济等成为灾区群众增收致富产业。下一步,景谷县将按照《滇西边境山区景谷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规划总投资58.5亿元,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乡村故事 特色村寨搞活乡村游
迁糯村彝族风情浓郁
伴着冬天的暖阳,来到距离永平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的迁糯村傣族村寨,美丽的金塔矗立在文化广场上,孩子们在广场边尽情玩耍。
去年12月底,迁糯大寨一二组的107户重建户全部搬进了新房。震后恢复重建的傣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隔着一个水塘与金塔相望。紧邻水塘的另外一侧,是有着230多年历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迁糯佛寺。迁糯村交通方便,生态优美,傣族风情浓郁,吸引了不少游客来这里游览。
陶秀美一家在自家恢复重建的20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迁糯农家乐。“生意好时,最多时一天可收入3000多元。”
“我们就做些傣族的家常菜,蔬菜都是自家地里种的,鸡也是自家养的,要吃鱼时直接去村里人养的鱼塘里拿。”陶秀美说,除了自然生态的食材吸引客人,这些天她正在村里接受烹饪班的培训,以后可以做更多丰富的菜品,服务水平提高了,也能吸引更多客人光顾。
过去,村民自家卫生条件和村庄环境都不达标。景谷在恢复重建中,与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相结合,强化乡村发展规划控制,引导农民依法依规有序建房,对灾后恢复重建新建和改造的房屋突出自治县主体民族或本地域建筑风格风貌,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美化家园,打造“花果飘香、四季常绿”的人居环境。实现人畜分离,配套完善了厕所、污水处理、停车场等设施配套。努力做到“建新房、成新村、应美景”。
为实现从传统农业转向旅游服务业的转变,当地政府还引进冬农开发龙头企业,陶秀美家的5亩土地租给企业种植西瓜,每亩租金1500元。同时,村里还积极挖掘文化资源,依托一个文艺演出队,每逢节日时都会表演白象舞、孔雀舞等传统剧目。“游客多了以后,实行按场次收费,跳舞也能增加收入。”迁糯村党支部书记杨开进说,现在演出队共有60多名村民参加演出,未来还将加大民族歌舞的培训和传承。
产业脱贫精准出“招”
养殖技术培训
“贫困户不用出一分钱,不用承担养殖风险,只需坐享分红收益。”在景谷县正兴镇铁厂村,景谷润益牲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养殖基地里,有300多平方米的猪舍,现已有37户贫困群众以种猪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养殖母猪58头。理事长康春说,养殖的效果很好,入股后集中养殖,形成规模化经营,合作社对接市场,销路很好。
养殖的能繁母猪是正兴镇整合扶贫项目,镇成人技校的试验基地种猪场免费发放给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户户均两头。正兴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92户4081人。目前,全镇已完成990头产业扶持能繁母猪投放到户,计划本月内全部发放到户。镇成人技校对养殖户跟踪服务,进行技术指导,实现科学饲养,增加农民收入,从而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家庭劳动力不足,以及粮食不够的情况,正兴镇还引进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由贫困户将政府免费发放的种猪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股东之一,由合作社统一养殖和管理,贫困户不用操心养殖,年终时,合作社除去养殖成本、管理人员工资等成本后,剩下的净利润双方五五分成。
“这个扶持政策为贫困户想得长远,可帮助贫困群众精准脱贫。”年过六旬的村支书毕德元说,过去有的农户领到扶持的能繁母猪,不会养就直接拿到市场上就卖了,达不到预期效果。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正常情况下,每头能繁母猪一年能下8头以上小猪仔,可以繁殖10年以上,即便卖小猪仔一年也能有2000多元分成收入。如果养成肥猪后出售,每年有近万元的分成收入。目前,全村已有37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成为股东。
目前,正兴镇成立专业合作社38个,采取“企业+村委会+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一批以养牛、养猪、养羊、茶叶、无筋豆等种植养殖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全镇生猪、肉牛、黑山羊存栏数分别达到38915头、9125头、4835头。传统畜牧养殖业持续巩固。逐步构建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增强贫困群众依托产业增收致富的能力。
【现场】技能培训受灾区群众追捧
11月13日下午,景谷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中式烹调师职业技能培训班在永平镇芒费村七七村民小组村民活动室进行。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不少村民挤不进来,就在窗外专心听讲,还拿着本子和笔认真记录着。
距离景谷6.6级地震震中10公里的永平镇盲费村七七村民小组,是当时受灾最为严重的村民小组之一,共造成45户186人不同程度受灾,经济损失达486万元。
而如今的七七村小组真可谓“远处望得见山、近处看得见水、四周瓜果飘香”。田园风光,加之交通便利,为七七村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村民刘先泽在自家震后重建的新房院落里,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乐,随后村里陆续开起了5家农家乐,村民们感受到恢复重建带来的发展机遇。
先天优势的存在,也更激发了村民们学习致富的积极性。在七七村“景谷6?6抗震纪念碑”旁的在村民服务中心,云天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金葵珍老师正在为村民们培训中式烹调师职业技能,100多名村民坐满了教室。
据金葵珍介绍,她将在这里呆上40多天,为村民们讲解餐饮方面的理论和实操,教会他们如果做菜以及如何招待客人,如何注意食材的卫生和搭配。“他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听课很认真,课间休息时还不停地来问问题。”
据了解,此类培训在景谷县已全面开展,根据各乡(镇)的具体情况进行茶艺、经济作物栽培、牲畜养殖、农机驾驶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组织劳务就近就地转移输出,增加农民收入。目前,全县已经完成2.6万人次的培训。
【人物】 杨承才:未来在自己手中
2014年,景谷6.6级地震让本不富裕的杨承才一家跌入谷底,未来将会怎样,当时37岁的他有点迷惘。
两年后,在景谷县正兴镇景南村小昔朗村小组,公路边一幢2层楼的新居和极为宽敞的院坝十分亮眼,这里是杨承才的新家。
走进杨承才家的客厅,一副对联引人注目:“昨日穷今日兴明日旺、政策好事业兴家庭旺,”横批“党在心中”。
“这是我们受灾群众的心里话。是党和政府让我找到了方向,手里没技术,政府扶一把;手里没资金,政府来帮忙。是党和政府让我渡过难关,过上今天的好日子。”杨承才说,在恢复重建中,他不仅拿到灾后重建款建起了新房,还在当地政府的引导扶持下建了养猪场,养了20多头能繁母猪,通过贷款养了6亩水面的罗非鱼,每年可以有5万多的收入。
杨承才家的产业还不仅于此,除了种着100亩橡胶外,他目前正着手建个砖厂,扩大鱼塘。这一番动作下来,加上建新房,杨承才已贷款了40多万元。
面对“能不能还得上贷款?”的疑问,杨承才认真地说:“我这些产业个个有发展前途,我心里稳得很。党对我们的政策那么好、那么多,要是再发展不起来,那真是愧对这份恩情了。”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组 田静 乐志伟 崔仁璘 沈浩 高伟 朱东然 陈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