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10.08.2015  19:51
  普洱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前  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七大明确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并提出“要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二五”是国家实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省区快速发展的五年,是贯彻落实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战略的五年;是普洱资金大投入、项目大推进、基础大建设、产业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普洱自我加压、加速崛起、全速前进、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继续深入推进《云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依靠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建设创新型普洱、促进全市科技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新时期的科技发展要求,特制定《普洱市“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科学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科学发展方向转化。

改革开放以来,普洱市坚定不移地走整合大资源、引进大企业、培植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道路,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和人才工作全面加强,科技管理与政策体系逐步建立,科技投入和产出不断增长,科技对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促进普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县(区)科技进步的实施意见》、《普洱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共普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普洱行动计划的决定》等系列促进科技进步的相关政策措施,科技经费投入逐年增长,科技政策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这一时期,全市组织实施了《思茅林区现代林产业发展综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名优生态茶开发研究》、《思茅区万亩灯台树规模化种植示范及灯台叶新产品开发》、《天然药六类新药复方美登木片临床前研究》、《臂形草牧草(种子)基地建设》、《热带亚热带良种肉牛繁育基地建设》、《降血糖普洱茶功能食品的开发》、《滇南混合阔叶木浆开发与产业化示范》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主要粮食作物和林木新品种引进、培育及示范推广取得了重大突破,创造了“帝泊洱”速溶茶珍品牌,以石斛、灯台叶、血竭、美登木为主的生物制药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兴产业。

到2009年底,全市有989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市级的表彰奖励,共申请了443件专利,获得专利授权302件,已拥有普洱茶研究院等6个科研院所、7所大中专院校、56个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个科普场馆、以及覆盖全市乡镇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林业技术服务网络,与国内外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科学技术普及与实用技术培训也取得新成效,广大农民群众科技意识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为普洱的经济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科技在农业、林产业、茶产业、生物药业等重点产业和领域中的作用不断显现,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进步对全市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十五”期末的42%提高到了2009年的46.4%。

尽管我市科技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普洱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社会发育程度不高,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还存在着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投入渠道比较单一、科技创新基础条件薄弱、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强、拥有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不够、知识产权整体水平不高、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专业人才队伍不足等问题,导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还不高,综合科技实力还较弱,产业总体处于粗放型和低附加值阶段,科技在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普洱市拥有丰富的生物、水利和矿产资源,森林覆盖广阔,气候环境优越,作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在国家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两强一堡”战略的大环境下,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更加突出。但长期以来,普洱市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偏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消耗和投资拉动,经济总量小、结构不合理,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格局发生新的变化、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下,正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不够、发展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亟需依靠科学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共普洱市委二届九次会议提出,要站在全省、全国的大格局中谋划普洱的发展,积极迎接大开发,提前介入桥头堡,主动融进“十二五”,全力推进“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建设。在当前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中,迫切需要制定和实施具有科学性和战略性的科技规划,全面改善和提升普洱市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支撑优势产业发展,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资源利用为依托、技术突破为抓手、绿色科技为重点、产业发展为目标,创新体制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全面推动创新型普洱建设,为建设“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现普洱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支撑发展、服务社会。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以科技支撑产业发展、服务社会大众,以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实现科技兴市、工业强市。

坚持突出重点、带动发展。从产业和资源环境、人口健康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培育重点和优势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优先支持影响支柱、骨干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大项目,突破产业关键和共性技术,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坚持统筹协调、合理布局。统筹全市和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协调各部门和社会科技投入,科学布局重点领域和主要研究方向,合理利用科技资源,增强重大科技、技改和投资项目的计划性和统筹性,提高科技投入的产出和效率。

坚持政策引导、激励创新。创新科技管理机制与体制,完善科技政策体系,改善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积极引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为补充,在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实用技术,缩短创新周期,加速产业发展。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普洱市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并超前部署,科技创新能力逐年提高,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升。通过五年的努力,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综合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水平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5%。掌握一批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拥有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社会科技投入和R&D投入分别达到全市GDP的1.5%和1.2%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升,市级年科技经费投入达到2000万以上,企业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支柱产业、骨干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以及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领域,支持30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取得20项以上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项,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产品技术含量高、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企业,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在支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显现。

创新体系和创新团队不断健全。在茶叶、林产、生物医药、矿产、能源、农特加工等领域,建成3~5个省级创新平台、20个市级创新平台,培育20个市级创新团队,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与省内外一批有实力的院所院校建立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创新团队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环境与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实施一批激励创新和促进产业发展的科技、产业、财税和知识产权政策,各级科技管理部门条件建设明显改善,建成以市级科技服务平台为核心、区县和基层科技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推广与科技普及水平明显提高。科技管理和政策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知识产权水平显著提高。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市专利、商标等主要知识产权的申请和拥有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全社会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意识明显增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断加强、市场和法制环境不断改善。

(四)总体部署

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立足普洱市实际,围绕普洱市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确定若干重点领域,实施若干重大科技专项,突破一批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大幅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

超前布局、引领未来。根据普洱市长远发展需要,围绕普洱市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替代技术的研发,提高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对未来挑战,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转化应用、支撑发展。注重技术引进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和转化实施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成果和实用技术成果,继续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普工作,加速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保护创新、营造环境。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创造和保护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尊重知识、保护知识的创新环境。

机制创新、促进发展。深化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政策体系,不断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加强人才队伍培育,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创新型普洱提供可靠保障。

三、重点领域与优先发展的技术

结合普洱市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确定影响普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技术领域,针对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筛选出若干制约产业和社会发展的重点研究主题,通过统筹规划与科学布局,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全面推动全市科技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一)茶产业

1、茶叶种植与经营管理技术

开展茶叶种植关键技术研究,扩大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生产规模,提高茶叶整体种植水平。重点研究老茶园更新改造技术;生态茶园建设技术;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良种茶选育技术;无公害茶园种植管理新技术;茶园机械化作业新技术;茶园数字化技术;古茶树资源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茶园循环经济技术。

2、普洱茶深度开发技术

开展普洱茶深加工产品与技术研究,进行普洱茶茶叶有效成分及功效基础理论研究,开发普洱茶药用中间产品,控制产品加工质量。重点研究普洱茶抗衰老、抗肿瘤功效与产品;普洱茶降糖、降压和降脂功效与产品;普洱茶茶褐素功效与化学组成和提纯技术;普洱茶天然药物中间体、抗癌新药和化妆品原料提取技术;普洱茶微生物后发酵技术与装备;普洱茶果综合利用技术与装备;普洱茶清洁高效加工技术与装备;普洱茶生产与产品技术标准;普洱茶质量检测、监督与认证技术。

3、茶叶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

开展茶叶精深加工产品与技术研究,提高茶产品附加值。重点研究推广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和咖啡因制取新技术;茶饮料、速溶茶、茶膏和茶花等新型茶产品;降糖、降压、降脂等功能茶保健品(胶囊、含片、冲剂和口服液等);普洱茶提取物咖啡因脱除技术;茶叶综合加工新技术;茶叶太阳能节能干燥新技术。

(二)林产化工

1、林(竹)浆纸技术

改进传统制浆工艺,开展纸浆质量控制技术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发高附加值纸产品,大幅提升林浆纸产品竞争力与产业经济效益。重点研究思茅松、桉木浆粕清洁制备技术;塔罗油精细分离、深加工与利用技术;制浆造纸三废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高得率高品质纸浆清洁制备技术;高档生活用纸等新型纸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技术;浆板机产品质量提升技术;桑条制浆造纸应用技术;传统制浆工艺优化技术;竹纤维家纺用品技术;纸厂高效节能减排控制技术。

2、林板材加工技术

开展替代原料板材、环保板材及新用途板材技术的开发研究,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重点研究竹胶合板生产新技术;桉木胶合板生产新技术;秸秆等生物质原料人造板新技术;新型高效低毒、低成本人造板胶粘剂制备技术;阻燃板与高效环保阻燃剂技术;特种用途人造板及其技术标准;高品质人造板加工新技术。

3、松香与松节油深加工技术

开展松香与松节油精深加工产品、及其高效生产新工艺的开发研究,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重点研究松香系列深加工产品及其高效制备技术(马来松香、歧化松香、氢化松香、系列松香酯,改性松香路标涂料、高纯氢化松香,脱氢枞酸制抗氧化剂等);松节油系列深加工产品及其高效制备技术(萜烯树脂、松油醇及松油、α-蒎烯、β-蒎烯、蒎烷、蒎烯环氧化物,热熔压敏胶及溶剂型胶粘剂、乙酸芳樟酯、芳樟醇、橙花醇,香茅醇和维生素E等);松香、松节油基可降解塑料制备技术;思茅松特有成分分析及分离技术;松节油药用原料技术;残渣废液回收松香与松节油技术;思茅松脂综合采收增产新技术。

4、咖啡种植与精深加工技术

开展咖啡新品种繁育与高产种植技术,咖啡精深加工产品及其先进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加咖啡原料产量,提升加工产品品质。重点研究优质高产咖啡新品种选育与种植技术;高品质速溶咖啡粉;咖啡精深加工新技术与新产品;咖啡鲜果加工技术与装备;咖啡豆壳综合利用技术。

5、橡胶种植与深加工技术

开展高产橡胶种植技术、天然胶加工新技术与装备、胶木综合利用技术等的研究,开发橡胶深加工新产品,改造传统橡胶加工方式、提升产品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重点研究优质高产橡胶新品种繁育与种植技术;天然橡胶改性技术;浓缩乳胶与高等级专用胶等橡胶深加工产品;天然生胶先进加工技术与装备;橡胶籽与胶木综合利用技术。

6、核桃种植与深加工技术

开展核桃新品种选育与种植、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核桃产量,改进加工技术,提升产品品质。重点研究优质高产核桃新品种选育与种植技术;核桃去皮、去壳、去衣与保鲜、干燥和保藏技术;核桃新型食品与保健品;核桃壳综合利用技术。

7、林木种植与科学管理技术

开展人工林繁殖栽培、经济林木繁育种植、森林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加原料林和用材林原料储量,提升人工林木种植管理和珍稀野生林木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研究思茅松、桉树、西南桦等速生原料林和用材林的快速繁育与栽培技术;中低产原料林和用材林改造技术;高产脂、速生思茅松良种快速扩繁技术;大型丛生竹、甜竹等的良种选育、丰产栽培和科学管理技术;千年桐、小桐子、油茶等高产木本油料林木的引种、选育与栽培技术;野生果树人工繁育与栽培技术;野生珍贵用材与观赏林木人工繁育技术;思茅松、桉树、西南桦等林地测土培肥与生物除草技术;桉树小蠹、天牛、木蠹蛾,思茅松微红梢斑螟等森林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

8、森林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

开展森林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人工繁育、森林绿色食品综合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增强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综合利用能力,建设“森林普洱”。重点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人工繁育技术;药用与肉用野生动物人工养殖技术;森林药用植物人工繁育与种植技术;野生食用菌的人工繁育、种植与深加工技术;竹笋系列食品开发利用技术;蕨菜、山嵛菜、水芹菜等野生蔬菜的人工繁育、种植与深加工技术;金雀花、苦刺花、攀枝花等野生花卉深加工技术;松子、酸枣等野生果实深加工技术;野生动物特色食品综合开发利用技术。

(三)生物药业

1、地道药材种植与加工技术

利用普洱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与优越的自然环境,开展地道中药材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技术、以及野生中药材饮片生产技术的开发研究。重点研究石斛、美登木、灯台叶、龙血竭、茯苓、除虫菊、萝芙木、黄栀子、大黄藤、豆腐果、金银花、吴茱萸、佛手、砂仁、铜钱麻黄等地道中药材的引种驯化、种植加工和GAP认证技术;中药材林间与田间规模化种植技术;龙血竭人工促脂分泌生物技术;柴胡、板蓝根、茯苓、重楼、防风、龙胆草等中药饮片及炮制加工技术;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

2、天然植物药

结合普洱植物药材资源特点,开展植物药标准提取物生产技术、植物药新产品开发、中药加工现代化等的研究。重点研究灯台叶、龙血竭、萝芙木、美登木、石斛、茯苓六大系列中成药新产品;豆腐果苷、黄藤素、草乌甲素、罗通定、龙胆、金银花、紫胶、葛根等标准提取物产品;穿山龙药用植物的功效与产品;思茅松抗病毒、抗肿瘤功效与产品;中药有效成分组合提取新技术;中药制剂生产现代化技术;制药企业GMP认证技术。

3、民族传统医药

结合普洱丰富的民族传统医药资源,深化民族医药知识的挖掘整理与理论研究,开展民族医药的深度开发与利用研究。重点研究民族中药材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技术;民族医药的传承与基础理论;民族医药产品深度开发技术;民族传统医药的知识产权保护。

(四)现代农业

1、作物新品种选育与高效栽培技术

利用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继续开展优质高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选育技术研究,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重点与国际、国内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热带玉米、野生稻、陆稻、野生菌等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技术;优质、高产、多抗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与引进繁育技术;优质高产烤烟新品种繁育与种植技术;名、特、优、新、稀经济作物品种繁育与高效栽培技术;优质水果、蔬菜快速繁育及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2、农特产种养殖与综合利用技术

开展优质农产品和畜禽的引种、繁育、及其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改善人工驯养种植技术水平,提升产品品质。重点研究优质、特色果蔬规模化栽培管理新技术;优质高产人工菌繁育与种植技术;优质畜禽品种繁育、引进与规模化养殖技术;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保护与繁殖技术;渔牧业养殖与加工新技术;蚕桑养殖与加工新技术;粮油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特色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及设备;脱水蔬菜微波真空干燥技术;热带果蔬加工升级改造技术;畜禽肉新制品开发与加工新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与现代储运技术。

3、制糖业提质增效技术

开展优质丰产甘蔗品种繁育与种植技术、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等的研究开发,提高蔗糖生产技术水平、提升产品品质与科技含量。重点研究规模化优质高产错季甘蔗品种选育与种植技术;蔗糖精深加工新技术与新装备;蔗渣、蔗泥和废液等糖厂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糖产业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新技术;跨国糖产业生产经营配套关键技术。

4、生态农业技术

开展作物无公害种植,农产品绿色加工和贮藏、保鲜技术,生态环保肥料、生物农药、快速降解农用薄膜等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重点研究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无公害农产品规模化种植和加工技术;有机食品规模化生产配套技术;快速农残安全检测技术;高效环保型肥料技术;高效低毒农药与生物农药技术;生物除草技术;快速降解农用薄膜技术。

5、设施农业与农业机械化技术

结合普洱市农业生产实际,开展设施农业、节水设施和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的研究,转变农业生产模式,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及产业化方向发展。重点研究旱地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设施农业植物生理生态检测和环境调控技术;旱作节水农业及测土施肥技术;新型农机智能装备技术;多功能设施农业装备技术;农业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

(五)矿产资源

开展矿产资源增储技术、先进采选矿技术和矿山安全综合技术等的研究,延长矿山寿命,高效利用矿产资源,促进矿山安全生产。重点研究普洱地区矿床地球化学与矿床构造研究;矿区深部及外围接替资源勘察技术;普洱地区复杂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三维数字化矿山信息技术;高效采选矿新技术;深部硫化铜矿堆场浸出率提高技术;低品位难处理金属矿选冶新技术;复杂井下通风与安全避灾技术;复杂岩体、软岩巷道支护与维护技术;矿山废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尾矿坝安全处理技术。

(六)能源电力

结合普洱市丰富的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资源,开展清洁能源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形成和发展。重点研究生物质能源作物引种、繁育和规模化栽培技术;普适性、短流程、低排放生物柴油制备技术;高效低成本燃料乙醇制备技术;植物纤维燃料乙醇制备技术;酒精废醪液制备燃料乙醇新技术;高效太阳能与高温热泵技术;建筑一体化太阳能技术;离网集中式与户用光伏系统技术;先进风能发电新技术;农林畜废弃物沼气制备技术;农村户用沼气技术;中小型水电站水工建筑与电力设备先进技术;低损耗输变电技术。

(七)社会发展

开展安全排放与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技术和重大疾病诊断与防治技术等的研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口健康水平。重点研究农村生活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农村与农田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养殖场粪污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利用技术;退化林地、荒山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人工林复合生态系统建设技术;矿山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技术;水电建设工程生态修复技术;建设工程岩石边坡植被恢复技术;地方性、多发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控制技术;人畜共患传染病的预警与监测技术;畜禽重大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技术;重大疾病与常见疑难病民族医药防治技术。

(八)科技政策与知识产权

针对制约普洱市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战略问题与机制体制等问题,开展软科学研究,为增强产业科技水平、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重点研究普洱市支柱产业与骨干产业科技发展战略;普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普洱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战略;普洱市外向型产业发展战略;普洱市知识产权战略;普洱市支柱产业与骨干产业专利战略;普洱市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2区域创新体系培育措施;普洱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对策;普洱市茶产业供应链管理对策。

四、主要任务

(一)重大科技专项

在确定一批重点研究主题的同时,围绕普洱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建成普洱热带生物资源开发科技创新成长带及区域性创新“小高地”,进一步突出重点,筛选若干重大项目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充分发挥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和统筹社会科技资源的优势,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快速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

茶产业领域:普洱茶抗衰老和抗肿瘤等功效机理与药理基础理论研究;普洱茶天然药物中间体和化妆品原料提取技术;茶多酚系列成品生产技术;普洱茶籽产业化综合利用技术;普洱茶清洁高效加工技术与成套装备开发。

生物药业领域:龙血竭人工繁殖和促脂分泌技术;穿山龙植物药新产品开发;松节油药用原料开发;地道中药饮片炮制加工新技术;中成药新品种开发;思茅松抗病毒、抗肿瘤功效研究与产品开发;民族民间医药的挖掘与基础理论研究。

林产化工领域:针叶木、阔叶木浆粕清洁制备技术产业化;高品质纸浆清洁制备技术产业化;松节油基可降解环氧蒎烷-CO2共聚物开发;阻燃胶合板技术及产业化开发;高效低毒、低成本人造板胶粘剂制备技术;高产优质小粒咖啡繁育种植技术;热区森林食品加工技术集成与升级;浓缩乳胶与高等级专用胶生产技术;思茅松高世代种子园建设与无性繁育技术;桉树小蠹与思茅松微红梢斑螟重大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防治技术。

现代农业领域:优质、高产、多抗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农特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的保护与繁殖技术;食用菌优新品种的引进与规模化种养殖技术、食用菌种研制技术;高效生物肥料与生物农药新技术;农业数字化与信息化技术;水冬瓜植物源生物除草剂开发与推广;改性松香生物包膜肥料生产技术与推广;山区、半山区生态农业建设技术;糖厂废弃物厌氧生物处理关键技术示范;糖厂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示范;跨国糖产业生产经营配套关键技术。

矿产资源领域:普洱地区危机矿山深部及外围接替资源勘察增储;惠民高磷铁矿选冶联合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铜-锌-硫浮选分离的关键技术;镇沅普洱瓷的开发及产业化;灰绿色钾矿石脱泥与氯化钾提取关键技术;难处理金矿选冶提取关键技术;尾矿资源的再选与综合利用关键技术。

低碳清洁能源领域:千年桐生物柴油产业化关键技术与示范;高效率、低成本燃料乙醇制备技术与产业化;高效太阳能与高温热泵技术;建筑一体化太阳能技术与工程化应用;低碳环保建材板产业化开发;养殖场大型沼气工程示范;农村户用沼气技术推广。

社会发展领域:农林畜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示范;思茅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普洱市蚕桑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基地;退化林地、荒山植被重建技术与示范;建设工程生态修复技术;重大、疑难疾病民族医药防治技术。

软科学领域:普洱市支柱产业与骨干产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普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普洱市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普洱市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普洱市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研究。

(二)统筹协调区域科技发展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实施全市科技发展战略、增强科技工作的计划性和目标性,统一制定发展目标、规划重点发展方向、布局主要研究领域、组织实施重大项目、推广重大科技成果、传播科普知识,将科技工作融入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推动区域科技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主管部门统领全局、主导科技工作的优势,统筹全市科技工作、协调相关部门重大科技活动,提高科学研究和重大项目的针对性、目的性和有效性,整合和科学利用各方科技资源,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规避重复研究与资源浪费。

抓住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机遇,统筹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引导全市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对东盟国家的技术输出和高新技术产品输出,规划和推动全市茶产、林产、电力、矿产、生物和农业等领域的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三)深化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以茶产、林产、电力、矿产、生物和农业等领域的龙头企业为核心,加速培育一批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制定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政策,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中心;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条件平台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不断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普洱茶研究院、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市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市测试分析研究所、市科技开发服务中心、市科技情报研究所,以及质量保障监测、生物医药开发、林产开发检测、矿产开发检测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其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的能力,不断完善科学研究与科技服务体系。

加强产学研结合,与省内外院所、院校建立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科技园区等形式,借助院所院校科研、装备和人才优势,开展产业或企业重大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突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平台为基础、项目为纽带、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区域创新体系。

(四)强化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推进普洱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技术生物医药产业为先导,茶产、林产、电力、矿产产业为支撑,农特加工产业为基础,民族文化与生态旅游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

围绕茶、林、电、矿、文化旅游养生五大支柱产业,咖啡、烟草、蚕桑、橡胶、生物药业、渔牧业六大骨干特色产业,以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急需的关键技术,组织开展科技攻关、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支撑产业快速发展。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工业园区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先进科学技术为保障,优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改造传统产业、全面发展服务业,加快淘汰落后技术、产品和设备,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五)深化农林领域的科技创新

加强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种植,开发引进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技术改造步伐,建立农业生产信息化监测系统,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建立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继续推进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创建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大科技入农户工程力度,扶持农特产品加工的科技创新,大幅度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深化农村科普工作,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不断增强农业生产的科学性。

以建设“森林普洱”和提升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效益为目标,围绕现代林产业基地建设、木本油料基地建设和中低产林改造,积极开展特殊用途速生丰产林木、珍稀经济林木、良种野生果蔬的繁育与种植管理技术开发,进行地道中药材和野生菌等的人工繁育与林间种植技术开发和推广,加强林木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攻关研究。

(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

加大对企业管理与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力度,不断提升企业和创新群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帮助企事业单位申请和保护创新成果知识产权,提高企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数量;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普法教育活动,培育公众知识产权价值观念,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的知识产权文化氛围。

以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重点,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和产业化。推动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引导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专利信息、开发和运用专利技术、创立和打造自主品牌。鼓励和扶持企业运用自主知识产权进行转让、许可和投融资活动,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保护知识产权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专利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集中力量查处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首要力量的思想,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把科技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重要内容。

要积极制定实施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科技战略,明确中长期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目标与重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落实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目标和责任,推动本地区科技工作快速发展。

建立以政府科技部门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院所院校参与、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新机制,加强政府科技部门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宏观领导,发挥科技创新的市场导向作用,有效整合各方力量,高效地配置科技资源,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全面提升普洱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加强基层科技管理体系与条件平台建设,建立县区、乡镇科技型专业经济组织、科技协会和科技推广机构,改善科技管理与推广机构场地、人员与装备条件,增强政府对全社会科技工作的领导、管理与监督能力,加强县级组织机构建设,保障重大科技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与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

继续加大政府对科技支出的投入力度,增加全市科技投入,确保科技经费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加强对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的组织与策划,依托普洱市生物、林产、水电和矿产资源优势,联合省内外有实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产学研结合获得技术与人才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产业化项目和公益项目立项支持,争取更多国家科技经费投入。

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在增加科技投入中的作用,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财税金融政策,积极引导各类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加大科技开发的经费投入,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应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应达到5%以上。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探索建立社会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强对高新技术项目和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商业计划、投融资策划和市场推介,广泛吸引风险投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高新技术项目的建设和重大技术项目的联合开发;积极扶持有成长性的高科技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用于企业科技开发。

(三)加强创新平台与科技园区建设

探索区域创新平台培育机制,建立市级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循环经济示范园认定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研究院所,通过独立建设或与有实力的院所院校联合成立创新平台,结合普洱市优势产业特点和资源优势,培育和认定一批装备条件好、人才队伍强、科研水平高的科技创新平台,主导产业核心技术开发、引领前沿技术研究。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完善数字科技信息平台和网络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促进科学数据、文献和科技信息的共享与交换,构建网络科研环境和科技成果交易环境,面向全社会提供技术与信息服务,推动科学研究方式和手段的变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继续加快工业、农业、生物药物、珍稀林木四个科技园区的建设步伐,制定实施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工商和科技扶持等政策措施,积极吸引科技型企业进入科技园区,引导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形成行业创新基地和集群创新效应。

(四)支持技术引进与科技成果转化

设立重大技术引进专项资金,用于重大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的引进,支持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重大建设项目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通过项目的实施,消化吸收一批先进技术,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

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建立面向农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新机制,激励科技人员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开展技术推广活动,领办、带办企业;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专项资金,促进农村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支持农村各类人才的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鼓励和支持多种模式、社会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的发展,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支持面向普洱市优势产业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重点支持茶叶、生物医药、林化工、新能源、矿产、废弃物资源化、信息领域的技术成果交易与转化应用,鼓励信息、自控和加工、制造先进技术成果在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中的应用;加强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中间试验基地建设。

(五)建立和完善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

制定实施激励企业创新的科技政策,市、县科技计划优先向支柱、骨干和新兴产业技术领域倾斜,每年组织实施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开发项目;继续推进实施《普洱茶科学研究行动计划》,加速普洱茶重大科学研究;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开展创新活动,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和品牌打造等给予扶持。

在市场准入、反不正当竞争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方面,制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鼓励以自主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创建中小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采取联合出资、共同委托等方式进行合作研究开发;制定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中小企业引进技术和进行创新成果转化给予税收减免政策扶持。

建立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协调机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和产品采购目录,对本土企业开发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地方政府给予优先采购;对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对于重大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给予优先立项支持和贴息贷款支持等。

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探索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项目融资制度,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资金参与科技开发,搭建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和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的金融服务。

(六)扩大对外科技交流与合作

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充分利用云南建立面向西南对外开放“桥头堡”的战略机遇,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科技开放层次和水平,有效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使普洱市科技工作在“走出去”和“引进来”上有新的突破;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积极在普洱市组织和实施国内外科技合作项目,通过扩大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促进普洱市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围绕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工作,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提升重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力。鼓励地方企业与省内外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通过产学研结合,做大做强一批项目和企业。鼓励省内外大型企业和学术组织在普洱市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办事机构,支持普洱市科技专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省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七)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高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重大科研和建设项目、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学科带头人;制定实施市级创新团队培育计划,通过项目-平台-团队模式,造就一支普洱市支柱、骨干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队伍;鼓励科技人员承担和参与各类科技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学术水平;继续做好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工作,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加强高层人才引进工作。完善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配套政策措施,建立地方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和配套科研条件制度,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公开招聘力度,吸引海内外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来普洱市工作。市属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术带头人以及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逐步实行省内外公开招聘。

认真做好国家、省、市级优秀专业人员的选拔、使用、管理和服务工作,继续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与高等学校定向联合培养硕士(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普洱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加大在职科技人员和基层科技人员的培养力度,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到国内外院所院校进修深造。建立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制度,通过专题培训、定期轮训等,及时更新科技人员知识,不断提高其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

(八)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贯彻落实《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把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积极探索科普工作新形式,采取媒体宣传、橱窗宣传、科普展览、科技入校园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介绍最新科技动向。继续加强农村科普工作,完善提高农民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体系,帮助农民了解和掌握作物、畜禽科学种养知识,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

充分发挥各级科协、社科联、学术团体在科学普及中的骨干作用,集成各部门、团体与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学校等各方优势,加强科技界、教育界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协作,形成科普工作的集成效应。加强科普队伍建设,建立科普活动志愿者机制,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场馆在科普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九)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意见》,制定普洱市知识产权战略,研究提出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专利技术产业化、以及防范和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等的战略措施,全面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为自主创新提供有效支撑,促进普洱市科技、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培育一批对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创新成果,大幅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数量;将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管理全过程,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强化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企事业单位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提高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增强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十)实施五大计划、三项工程

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专项计划。在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同时,针对普洱市支柱产业、骨干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核心关键技术问题和优先技术领域,通过产学研结合模式,组织实施30项左右市级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形成若干产业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并实现产业化,为加速产业发展、转变产业发展方式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实施重点新产品开发专项计划。在茶产、林产、矿产、生物医药、新能源和农特加工等领域,组织实施50个重点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并实现产业化,全面改善产业精深加工产品少、产品层次低、附加值不高的现状,延长产业链,大幅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实施产业替代技术重大预研专项计划。在普洱市支柱产业、骨干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结合产业未来发展技术需要,选择具有前瞻性、前沿性的技术方向,遴选和支持60项左右市级产业替代技术重大预研项目,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实施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培育计划。在茶产、林产、矿产、生物医药、能源电力、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培育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或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0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或创新型试点企业,组织认定20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核心力量。培育科技信息与服务体系,建设1个市级、10个县(区)级科技信息与科技服务中心,以及50个基层科技推广服务机构,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科技知识传播,促进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的产业化。

实施创新团队与创新人才培育计划。围绕普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与重点方向,培育20个市级创新团队,在科研经费、条件平台和重大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形成引领普洱市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的核心力量。结合普洱市支柱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步伐。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一批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技术创新人才;二是依托重大科技项目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培养一批市级学科带头人;三是通过项目—平台—团队模式,造就一支普洱市支柱、骨干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人才队伍。

实施重大技术引进与推广工程。在普洱市支柱产业、骨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技术领域,组织实施50项重大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引进与产业化,加快产业技术升级速度。在农业与林业相关技术领域,引进20项重大先进技术、建立20个示范园区(基地),并实现推广应用,大幅提升农业和林业科技含量。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奖项培育工程。在茶产、林产、矿产、生物医药、能源电力和农业等领域,结合重大科技项目开发,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和产业化应用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省级、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奖项的策划与培育能力,“十二五”期间培育并形成20项省部级以上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奖项,全面提升普洱市科技水平和影响力。

  实施专利增长促进工程。加大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企业、科研院所的专利创造和保护意识的培育,帮助和辅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办理专利申请,建立县(区)专利申请资助制度,实现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的快速、大幅度增长,“十二五”末年专利申请量突破100件、专利授权突破80件。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普洱市 发布人:政府办
大理旅游业“更上一层楼”
文旅融合 转型升级  □ 本报记者 杨若兰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彭斌到漾濞调研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
  本报讯(通讯员 杨印品 杨镇雄) 昨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云南省10人入选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
  本报讯(记者 张潇予) 根据中央文明委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2019国际戒毒论坛在昆举行
傅政华阮成发郝伟出席并致辞  本报讯(记者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第8届云台会在昆开幕
共享“一带一路”机遇 深化云台融合发展 推进辐射中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