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全力推进人社扶贫取得积极成效

07.07.2018  07:07

  中新网云南新闻7月6日电(王宝杰 潘翔)“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如今,这首《快乐拉祜》的民歌经常在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唱响。

  “这首歌唱出了我们拉祜族群众的心声,告别了以前的贫苦,如今迎来了新生活,我们要把内心的快乐和感恩都大声唱出来!”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党总支部书记彭娜儿兴奋地说。

  作为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多年来拉祜族群众一直生活得十分贫困。居住在茅草房,出行靠徒步,过桥靠溜索,运输靠马帮,生活靠救济,狩猎、打鱼、挖野菜果腹充饥的历史不断的重复和延续。

  在普洱市,和拉祜族一样面临脱贫巨大压力的,还有佤族、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的群众。

  群众的期盼,就是探索的方向。

  从2017年至今,普洱市人社部门全力推进精准扶贫专项行动---就业扶贫,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力求“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技能扶贫,想方设法提高劳动技能,实现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社保扶贫,竭尽全力兜住保障底线,为贫困群众守住希望的暖阳。

  “ 就业和技能培训,是我们人社扶贫扶在根上的具体体现,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将结合普洱实际,在就业扶贫和技能扶贫上,持续发力,久久为攻。”普洱市人社局局长马永说。

  将技能培训送到田间地头

  2018年5月23日,阳光炽烈。

  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村举行的挖掘机操作培训在如火如荼地展开。

  26岁的佤族小伙子陈斌早已汗流浃背,但他仍全神贯注地关注着老师的操作动作。

  “天气炎热,我们的心也是火热的!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大家都很珍惜,舍不得错过任何的细节!”陈斌说,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想学习挖掘机操作,却苦于没有门路,这次的培训大家报名踊跃,学习起来都很投入。

  西盟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李志芬说,2018年,西盟县已经组织了多次技能培训,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赢得了群众的支持。

  “这次挖掘机技术的培训主要针对少数民族的年轻人,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是未来家庭脱贫的关键。”李志芬说,这次培训深受村民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前几期的学员有很多已经找到理想的工作。

  山路崎岖、信息闭塞、资源匮乏,这些都是多年来佤族群众面临的生存难题。

  “佤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很多村民从来没有走出过西盟山。年轻人缺乏谋生技能,老年人习惯了苦日子,山上没有丰富资源,山下缺少支柱产业,这一系列的现实难题,成为佤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道坎儿。”西盟县人社局局长罗忠强说。

  找准“病源”,才能对症下药。从2017年开始,西盟县积极拓展技能扶贫新路径,将技能培训搬到田间地头,送到村民身边。

  一年多来,西盟县先后开展了坚果栽培、手工电弧焊、橡胶割胶等项目培训124期,培训人数14149人。

  西盟县的探索是普洱市的缩影。

  “普洱市少数民族众多,脱贫任务艰巨。全市就业战线的同志全身心投入,想尽一切办法让贫困群众学习技术,走出大山,摆脱贫穷。”普洱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局局长肖德兵说。

  一年多来,普洱市坚持以“实际、实用、实效”为出发点,以市场就业需求为导向,“订单式”开展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挥培训学校在订单培训、定向劳动力输出方面的优势,以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失地农民等作为重点培训对象,大力开展了以电工、中式烹调师、美容师等20多个工种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进一步发挥技能扶贫的社会效益。

  2017年,普洱市完成就业培训298843人次,其中建档立卡90284人次、直过民族48860人次,完成全年培训目标任务176700人次的169%。

  值得关注的是,普洱市高度重视对“直过民族”的技能培训,撬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新支点”。2017年,普洱市共开展直过民族98期培训,培训总人数6925人,完成了全年培训目标任务5000人的138%,为“直过民族”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摘帽打下基础。

  铺设就近就地就业的新路

  55岁的李石开是拉祜族芦笙舞的传承人。

  “小时候,父辈经常讲族人的历史和故事,拉祜族人生活在大山深处,住山洞、住茅草屋,刻木记事、结绳计数、火炮传信,吃野菜、野果充饥,生活得很苦。”李石开说,如今的拉祜族群众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住新屋,人人能就业。

  2017年,普洱市澜沧县全面启动针对拉祜族等少数民族的就业扶贫,不断拓展转移就业渠道和就近就业路径。

  “拉祜族群众性格比较内向,我们就积极探索就近就地就业的渠道,将就业岗位的开拓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澜沧县人社局局长张常富说,一方面为拉祜族群众提供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充分发挥能歌善舞的特长,积极发展地区旅游业;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种植项目,为地区产业发展布局。

  2017年12月,中国工程院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基地落户澜沧县大塘子村,为这个贫困村庄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

  “林下种植项目能在大塘子村落地,除了自然条件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这里的群众对脱贫的强烈愿望,这里的扶贫干部全身心投入脱贫的热情!”云南农业大学的龚加寿说。

  如今,大塘子村的林下中药材有机种植基地已经郁郁葱葱,生机一片。

  2018年1月,55岁的拉祜族村民李二保在参加了三七药材种植技术培训班后,自己种了一亩三七,2018年5月已经有了4000多元的收入。

  “2018年针对拉祜族群众的种养殖需求,我们请各方专家手把手地为大家传经送宝,并针对地区产业发展,鼓励贫困群众自主创业,靠劳动脱贫致富。”澜沧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主任范丽芳说。

  这样的实践,充满希望。

  2018年对于23岁的二妹来说,意义不凡。

  “今年我才知道,还有这么好的养蜂方法!”从小就用土法养蜂的二妹,2018年参加了普洱市班母村的“扶贫车间”,在云南丁氏蜂业集团的帮助下,学会了现代的养蜂方法。

  班母村支书岩上介绍说,2018年村里头一件大事就是建立“扶贫车间”,帮助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我们的扶贫车间不仅有养蜂的项目,还有种植、养殖、劳务合作,一切能帮助大家脱贫的项目我们都会引进。”岩上说。

  这样的实践,昭示未来。

  “就业扶贫是最直接、最快速的脱贫方式之一,我们在组织村民转移就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开展就地就近就业的探索和试点,深受群众的喜欢。”普洱市人社局副局长朱江说。

  架起走进群众心中的桥梁

  普洱市西盟县医保局局长魏金林至今还记得多年前到村里给村民看病的情景。

  “很多人躺在床上不能动,有的靠在墙边闭着眼睛,只要能忍住,就不去医院,因为实在太穷了。”魏金林说,贫穷和病痛让很多人痛苦而艰难地生活着。

  这样的状况在2017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2017年,普洱市全面开展医疗保险健康扶贫工作,明确建档立卡人口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倾斜政策、建档立卡医疗救助和兜底保障、建档立卡人口医疗待遇优惠政策回补、实行定点医疗机构“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政策。

  澜沧县医保局局长周育卿还记得那些加班加点的日子的火热。

  “大概有一个星期的时间,大家都在办公室加班,有时候加班到凌晨3、4点,第二天继续上班。”大家的努力付出为的是确保建档立卡人员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确保待遇倾斜政策落实到位。“虽然很辛苦,只要能让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帮扶,我们就无怨无悔。

  正是这样的点滴付出,让人社部门和群众的心贴得越来越近。

  而人社部门派驻在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和扶贫队员,更是将人社情谊第一时间传达给基层群众。

  2017年11月14日,澜沧县人社局驻村大塘子村第一书记周永祥在连续加班到当晚22:13分。会议结束后周永祥独自一人驾车返回村上途中不幸发生车祸,被一辆货车撞到左侧路边的排水沟中,并因工受伤。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后,周永祥很快返回到村上一如既往地开展扶贫工作。

  村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村民李扎嘿感慨地说:“周书记来到村里后一直和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始终把我们的事情放在心上,早已经称为大家的贴心人。

  2017年,普洱市人社系统分别选派15名干部担任贫困村扶贫“第一书记”,他们和全市人社系统90余名扶贫工作队队员,同村干部一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寻找穷因、探索良方,统筹协调贫困村的产业发展;修缮道路、翻盖新房,全力争取资源改善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解决难题、畅聊心事,俯身倾听贫困群众的真实心声……一年多的时间,普洱市人社系统的每一名党员干部用真诚走近群众,用热情温暖群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