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10.08.2015  12:37
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取得的成果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有了新的进步和发展。

(一)群众体育普及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全市培训和审批各级各类社会体育指导员1752名,对基层科学健身的指导能力明显增强。建成各级各类体育社团91个,老年人体育队伍不断得到发展壮大,全市已成立老年人体育社团71个。创建省级体育特色乡(镇)4个。各级体育部门、行业体协、民间体育组织常年举办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积极推广十套“少数民族健身操”。成功举办了普洱市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云南省陀螺、射弩锦标赛等活动。组队参加了云南省第八、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完成了第三次国民体质监测1416个监测样本的采集上报任务,全市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十一五”期末,全市体育人口达90余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5%。

(二)竞技体育总体实力增强。全市开设了田径、体操、游泳、柔道、沙滩排球、篮球、足球、网球、射击等9个训练项目,全市常年在训练人数达610人,布设基层业余训练网点14个。县级向市级输送优秀运动员211名,市级向省级输送34名,向国家输送重点后备体育人才4名。培训教练员和体育教师300余人,培养裁判员1000余人,报批一级裁判员11人,有1名教练员荣获“云南省体操伯乐奖”。成功举办普洱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和中学生篮球运动会各2次,承办云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沙滩排球预赛,并被省体育局评为“最佳赛区”。协办国际性比赛1次,承办国家级比赛2次,省级比赛5次。组队参加云南省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运动会,共荣获金牌19枚、银牌22枚、铜牌11.5枚。

(三)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改善。体育部门多渠道筹集资金5792万元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完成国家体育总局“雪碳工程”体育设施建设项目1个、“小康体育特色县”体育场馆建设项目1个,实施“体育扶贫”项目6个,全市130个行政村完成“农民健身工程”项目建设,受益人口32万人,占已实施项目县(区)行政村总人口的17%。完成西盟、孟连、江城三个县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列项上报任务。建成群众健身场地127块,晨晚练习点190个,健身路径54条(个)。

(四)体育产业初步发展。全市体育产业呈现出体育彩票、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场馆开放等多头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经营性体育场所达160多家,注册资金达4000多万元,体育从业人员600多人,其中专业人员150多人。经营涉及健美、游泳、台球、跆拳道、瑜伽、武术等多个项目。体育彩票总销售7.3亿元,筹集公益金3600万元。2009年体育彩票销售额突破2亿元。

(五)承办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工作成效显著。高度重视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筹备工作,推进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器材购置,确保了本届民族运动会圆满成功。普洱市代表团参加云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金牌 27枚、银牌29枚、铜牌13枚,名列全省第一位。

(六)体育教育工作取得新进展。注重发展体育职业教育。市体育中学在册学生人数达800余人,体育后备人才在训练数达185人。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获金牌47.5枚、银牌39枚、铜牌37.5枚,为国家、省级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8人(国家后备人才4人),有4人参加全国第十一届运动会比赛。该校教师李剑飞在2008年残奥会上获25米标准手枪射击亚军,并打破残奥会记录。市体育中学多次聘请省内外知名教授到校讲学,培训了325名基层体育教师及教练,选派优秀教练到省内外及国外执教92人次,培训老挝等外籍运动员30多人。

二、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面临的形势

(一)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以科学发展的标准来衡量,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存在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

1.群众体育基础设施不足。目前,全市10县(区)大多数没有标准体育室内馆,群众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与现有的场馆设施建设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着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2.竞技体育基础薄弱。市级的体育业余训练机构只有一所体育职业高级中学,显得单一薄弱。教练员队伍人才不足,方法老化。小球类项目场地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运动员退役后的升学、就业等出路问题难于解决,导致招生难的趋势明显凸现。

3.体育产业未形成规模。体育产业发展缺乏规划引领、政策支撑和项目储备;科研能力不强,对普洱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资源开发营销不够。体育竞赛、表演等市场发展缓慢,休闲体育、康体旅游的新路子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开发。

4.体育队伍建设有待加强。由于体育系统工作的特殊性,形成了相对封闭运行的体制。干部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事业管理、竞技体育高水平教练、体育产业经营、基建管理、财务管理等人才;交流渠道窄,制约着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的合理流动和科学配置;依法行政水平不高,管理方式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体育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到位。

(二)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机遇

进入“十二五”时期,普洱市面临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及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历史机遇,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普洱、和谐普洱、妙曼普洱”发展战略,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

从全国来看,“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更加重视社会事业建设,将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振奋民族精神;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为普洱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政策环境。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实施“两强一堡”战略,将加强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和民族特色体育场所建设,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在边境地区与周边国家合作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体育交流与合作,这些都将为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从云南来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体育事业发展有了扎实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对体育的功能和作用认识不断深化,把体育工作作为社会事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城乡群众对通过健身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体育与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发展使体育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更加积极全面的互动。全省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战略机遇期和发展转折期。从全市看,《普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强化政府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城乡基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公立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完善全民健身体系,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引导居民适度体育消费,增强竞技体育实力,把普洱市建成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国家、省对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描绘了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

三、“十二五”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实施“两强一堡”发展战略,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的身体素质;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实现运动成绩有所突破;体育产业与旅游、文化产业相融相促、互动共进的体育产业新格局;努力推动各类体育设施建设,改善体育工作基础条件;深化体育改革,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推进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促进。体育的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立足体育,服务全民,服务社会。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促进社会服务的均等化,实现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2.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处理好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体育发展,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支持力度。满足群众多元化的体育文化需求,创造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处理好眼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重点与一般、规模与效益等各种关系,实现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

3.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项体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4.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指导下,进一步加强体育法制建设。提高体育法律意识和体育法制观念,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重视和发挥法律法规在调整体育社会关系、建立和维护体育发展秩序、处理体育发展的矛盾和纠纷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体育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5.坚持科教兴体、人才强体。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重视和发挥科技、教育、人才队伍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体育科技的进步,依靠体育教育的发展,依靠体育人才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发展和壮大体育事业。

6.发挥体育比赛的影响和带动作用。高度重视体育比赛特别是重大体育竞赛的综合功能,从促进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的高度认识发展体育运动的重大意义。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认真学习、借鉴,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全面推进和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群众体育突出特色,凸现亮点;竞技体育抓住重点,项目做强;体育产业融入发展大局,提质增效;队伍建设完善制度,机制做实。

2.主要发展目标。

(1)群众体育。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和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三大工程”,加强群众体育组织和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引导社会、企业投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实现组织有指导、锻炼有方法、活动有场地、体质有提高的目标。

——体育人口:“十二五”末,实现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98万人,占总人口的38%。老年人经常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人口达15万人,占老年人总人口的40%。

——体育社团:“十二五”末,10县(区)建立体育总会,各类体育社团达111个,会员人数10万人(市属体育社团30个,会员人数2600人)。体育俱乐部10个。

——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巩固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752人的基础上,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人,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700人以上。“十二五”末,实现全市每1000人拥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2)竞技体育。坚持“健全机制、奖惩分明,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调整布局、分类管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立足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力争金牌、奖牌、总分在云南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竞赛成绩在全省位次保九争八。充分发挥市体育高级职业中学 “龙头”作用,加大对“人、财、物”的投入,竞技项目设置在兼顾省、市目标的同时突出普洱地方民族特色;强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全市布设业余训练网点10个,在训人数市级达300人,县级达700人,向省级输送运动员40人以上。

(3)体育基础设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依靠财政投入修建县级综合体育设施;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兴建体育设施,改善全市体育竞赛、训练和全民健身设施条件。

——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工程: “十二五”末,3个县新建改建体育馆(场),70%的县拥有体育馆(场),全市61%的乡(镇)建有灯光篮球场(63个),85%的行政村(844个)、四个边境县28%的30户以上自然村(500个)建有公共体育设施,拥有全民健身路径150条(个),覆盖全市41个社区。

——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全力打造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网球训练中心、综合训练馆和提升市运动中心田径场设施等。争取公路、山地自行车和田径等作为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驻地挂牌训练项目。

(4)体育产业。以加快推进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为主轴,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批体育基础设施,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布局,为体育竞赛表演逐步进入市场打基础。以全民健身服务业为重点,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门类的体育服务,提升我市体育产业市场化水平。主要突出发展“五个产业”:一是发展亚高原体育训练服务业;二是发展体育健身旅游业;三是发展体育赛事观赏业;四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品加工业;五是发展体育彩票业。

(5)体育法制。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体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体系。

(6)体育教育。推进以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为重点的运动训练项目,提高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加强普通中学的体育教育,保证青少年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质,培养各类体育特长生,为体育事业发挥基础作用。培训体育教师400余人,加强普洱市体育职业中学建设。

(7)体育队伍。构建符合体育发展规律的普洱市体育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打造普洱体育人才培养“五个一”工程,即培养一批优秀体育管理干部,一批高层次教练员,一批优秀体育苗子,一批优秀裁判员,一批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员。

四、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推动体育产业和设施建设齐头并进。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开创新时期普洱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一)实施“健身战略”,增强人民身体素质

1.完善全民健身体系。普洱市积极构建和完善市、县(区)、乡(镇)三级全民健身网络和管理体系,提高全民健身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各类体育协会、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体育组织,科学引导,规范管理,有序发展。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加投入,不断扩大全民健身设施数量。建设重点向乡(镇)、社区等基层倾斜,逐年提高体育健身设施对人口、区域的覆盖率。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基层文体设施条件。坚持市、县(区)联动,组织好每年的全民健身月和全民健身日活动,逐步形成全民参与、具有本地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家庭趣味体育比赛、农民体育运动会等贴近生活、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广泛开展体育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活动,在社区建设、素质教育、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2.打造群众体育品牌。分类指导、重点引导县(区)、乡村和社区、各行各业从自身实际出发,依托体育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稳步扩展特色体育乡(镇)、特色体育学校数量,积极开展先进体育社区评选活动,形成“乡(镇)、学校、社区”并重的特色体育体系。充分利用每年的全民健身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采取区域联动、片区联动等新形式,组织开展节假日体育休闲活动,丰富城乡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打造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健身示范品牌。

3.引导市民科学健身。大力倡导“科学健身,回报健康”的健身理念,不断加大体育科普宣传力度。通过现场咨询、活动展示、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将科学健身知识普及到乡(镇)、社区、学校和工厂等基层单位。进一步提升国民体质监测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供科学的健身方法。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认真开展青少年、职工、农民、老年人及妇女健身活动,举办各类人群和项目的体育竞赛活动。积极组织推广大众广播体操、健身操等深受群众喜爱、易普及的体育健身项目。

  4.抓好民族传统体育。进一步挖掘整理、总结提高、推广普及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广十套“少数民族健身操”,大力扶持、发展民间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健身需求。

(二)实施“金牌战略”,提高竞技水平

全面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坚持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工作重点,围绕省运会、民运会等运动会周期,加大人才输送力度。突出与扩大优势项目,不断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推动竞技体育科学发展。

1.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紧紧围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重点,坚持效率原则,突出重点,强化基础,优化项目结构,科学调整项目布局,走集约发展的精兵之路。引入、完善竞争机制、风险机制、激励机制,在训练队中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一是优化运动项目结构,完善层次化管理机制。从我市竞技体育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重点、抓精品”的方针,突出特色,推行项目层次化管理,将备战云南省第十四届运动会(青少年)的竞赛项目: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沙滩排球、游泳、举重、网球、摔跤、武术等十个项目实行分类管理;夺金项目: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潜金项目:沙滩排球、游泳、武术;一般项目:举重、网球、摔跤。进一步巩固夺金项目,提升潜金项目,努力发展田径、体操等基础大项,突破篮球、足球等群众喜爱、影响大的球类项目。实行训练管理、经费保障、奖励惩处差别化政策,建立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和激发运动员、教练员科学训练,艰苦奋斗,勇夺金牌,奖优罚劣,促进我市竞技体育不断取得突破。二是健全完善竞技体育管理机制。切实建立运动员对教练负责、教练对项目责任人负责、项目责任人对训练单位负责、训练单位对体育局负责;建立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考核到位、奖罚分明的机制。建立与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强化运动项目管理机制为核心,形成“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与省体育局和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相协调的“一条龙”管理体制,实现传统方式向现代理念的转变,单兵作战向建设“训科医管一体化”复合型教练员团队的转变。

2.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深入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不断改进训练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运动训练的科技含量。重视业余训练成才率,坚持科学选项、科学选才、科学训练、科学管理。

3.坚持体教结合加强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文化教育,提高运动队伍综合素质。创造条件,落实好运动员文化课教育工作,确保优秀运动员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争取更多的优秀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增强就业能力。二是加强业余训练,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在选才、训练、输送等环节做好与省级优秀运动队伍的衔接。建好业余训练网点,争取省局加大对“省级业余训练点”以奖代补投入力度,办好省局布在我市的3个训练点。大力推进体教结合,调动基层参与业余训练的积极性,形成以传统项目示范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基础,以县级业余体校、市体育中学为主干,以优秀后备体育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业余训练格局。组团参加四年一届的省运会。

(三)实施“产业战略”,加快体育产业发展

1.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指导意见》,以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体育惠民原则,抓住普洱打造“中国著名,世界闻名,世人瞩目”的普洱国际品牌机遇,促进体育与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2.着力抓好体育产业发展重点。加快发展“五个产业”。一是发展亚高原体育训练服务业。建设以思茅区为中心,集“亚高原训练基地、全民健身康体基地、体育训练科研基地、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国际体育文化交流基地”为一体的体育基地。二是发展体育健身旅游业。支持一批企业进入体育服务行业,积极开展体育特色旅游、全民健身旅游、赛事专线旅游、民族民间体育旅游等服务,打造包括高尔夫、网球、山地运动、水上运动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等体育旅游品牌。三是发展体育赛事观赏业。积极申办国际性、区域性、全省性体育赛事,大力培育和开发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本土体育赛事和品牌。四是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品加工业。抓住全国民族运动会、全省民族运动会等机遇,着力打造陀螺、弩、箭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品品牌。五是发展体育彩票业。深入贯彻《彩票管理条例》,协助和配合省体彩中心健全和完善本市体育彩票运营机制和管理制度;强化体育彩票销售和管理两支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从业队伍培训体系;抓安全运营,完善监管措施;推进品牌体系和体彩文化建设,促进体育彩票销售稳步发展。

3.加速提升体育产业水平。坚持“以体为本,多业并举”方针,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样化体育服务,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整合体育场馆资源,充分发挥好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和产业发展的带头示范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体育服务业,鼓励企业和个人对体育事业,特别是对群众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和相关体育公益活动、体育社会团体的捐赠和赞助,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活力。加强对体育市场的管理、引导和培育,强化执法监督,促进全市体育市场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四)实施“基础建设战略”,推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全力打造亚高原体育基地品牌。亚高原体育基地是普洱市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最大的亮点和发展点。从“十二五”开始,省体育局将建设集竞技体育高原梯级化训练、全民健身康体、高原体育训练科研、体育产业发展示范和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五位一体”、亚洲最好的、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全天候的高原体育基地。“十二五”期间,积极落实省体育局综合布局,全力打造亚高原体育训练基地,建设网球训练中心、综合训练馆和提升市运动中心田径场等设施。

(五)实施“体育人才战略”,提升体育队伍素质

加快各类体育队伍建设,优化体育人才成长环境。按照云南省体育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完善体育人才选拔培养、考核任用、激励保障机制,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干部队伍和体育人才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建立完善的体育人才选拔、流动、激励、竞争和保障机制,初步建立体育人才资源体系,对优秀体育后备人才进行重点扶持、系统培养、科学训练、跟踪管理。坚持重点项目教练员的竟聘上岗制度,有计划地对教练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在全省乃至全国体育竞赛活动中担任裁判工作能力的骨干裁判员。逐步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质监测人员和其他群众体育技术骨干的培训基地。大力培养体育公共管理人才,通过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体育管理者的素质。加强我市体育人才在国内外的交流。推广执行体育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标准,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管理工作。切实加强、提升工作效能,规范办事程序,搞好政务信息公开,提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

(六)实施“体教结合”战略,推进青少年体育工作

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协调,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 计划”,建立完善学校体育工作规章制度,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正常开展,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定期组织综合或专项学生体育运动会。推行“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完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效益,办好普洱市体育高级职业中学。

(七)实施“体育进社区乡村”战略,推动体育社会化进程

按照体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要求,充分发挥市体育总会的作用,不断增强体育社团的社会功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积极倡导“社会体育社会兴办,全民健身全民参与”,调动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事业。

1.建设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进一步理顺体育总会与体育社会团体的关系,扶持基层体育社团发展,全市各县(区)拥有地方体育总会或行业体育协会、单项运动协会、各类人群体育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大力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健身指导站、体育健身站(点)和体育健身团队,广泛成立体育健身项目协会和各类人群体育协会;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训练和群众体育项目训练,积极推进向社会化、规范化、实体化发展。全市城市居委会社区和农村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晨晚练点。建立普洱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实现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十二五”期间,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乡镇综合文化站均配备三名专职或兼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2.大力推进基层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结合省体育局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设施“四个一”工程,市体育局每年投入不低于100万元,以奖代补,支持县(区)新建改建体育场馆、支持行政村(社区)和四个边境县3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加大体育设施开放力度,体育系统的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协调教育部门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体育设施,城区学校体育设施开放率达30%,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开放率达80%以上。

五、普洱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的有关规定,把体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

(二)增加投入。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加对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投入,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投入,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步增加。

(三)深化体育改革。坚持立足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在群众体育活动各方面不断改革与创新,加快推进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品牌化进程,大力营造政府倡导、社会主导、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体育后备人才训练,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综合竞争力。加强体育市场的管理和引导,建立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不断增强体育产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进一步整合体育场馆资源,全面提升体育现代服务业的整体水平。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不断强化体育行政部门公共服务职能。深化体育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营造社会力量积极办体育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依法治体。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快体育法治化建设进程,改革体育行政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

(五)重视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建立一支高效廉洁、勤政为民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教育培训等机制,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各类人才的综合能力。大力加强政治思想工作,积极开展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培育一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等专业人才队伍。

(六)强化舆论引导。充分认识体育宣传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与各级各类媒体的沟通、协调与合作。不断加大体育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全民健身意识,积极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关注、关心、支持体育的良好局面。加大政策扶持,加强舆论引导,促进体育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七)拓展体育交流。坚持平等、互利、合作的原则,在巩固原有体育友好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多种方式的省内外体育交流,学习借鉴省内外发展体育事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出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门户网站普洱市 发布人:政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