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晋宁加快推进古滇项目 助推旅游大繁荣

01.06.2015  18:22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沙盘。

  古滇大剧院效果图。

  昆明信息港综合整理 5月26日,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昆明召开,并现场观摩了选址晋宁县的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28日,昆明召开市委常委会,传达学习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会议精神,研究昆明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意见。29日,晋宁县召开全县干部大会,迅速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会议精神和市委常委会会议要求,提出要加快推进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建设,助推晋宁旅游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为云南建设旅游强省和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暨现场观摩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后,晋宁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迅速行动,立即召开全县干部大会,通过现场观摩、立体宣传等多样灵活的方式,将会议精神传达到县、乡(镇、街道)、村三级干部职工,并对贯彻落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会议精神,加快推进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

  “晋宁是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将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作为全省亮点来观摩,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对晋宁县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的充分肯定。”晋宁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为此,晋宁县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

  着力理顺管委会体制。在已组建的正县级晋宁古滇历史文化旅游区管委会的基础上,晋宁县委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尽快研究提出管委会的改革方案;晋宁县政府要尽快明确管委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实现市场资源要素有效配置,让管委会真正履行起南城规划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发展两大职责,助力晋宁经济社会发展。

  全力统筹行政资源。晋宁古滇历史文化旅游区管委会要切实发挥作用,统筹协调好全县各类行政资源,抓好项目建设过程中系列行政审批、安全生产监管等服务保障工作。全县各级党员干部要全面完成好房屋征收和民生保障等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切实关注老百姓切身利益。要妥善调处化解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各类矛盾纠纷。继续狠抓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实,畅通群众诉求反映和解决渠道,加大失地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工作,解决好试验示范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和后顾之忧,做到项目建设和维护稳定两手抓、两促进。

  进一步增强环保生态理念。坚持把环境保护和滇池治理作为项目建设的生命线,区别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循序渐进地推进项目建设。确保配套环保设施与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运行,努力将古滇项目打造成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示范区。

  “做大做强古滇项目是贯彻落实中央对云南全新定位的切实要求;是贯彻落实云南旅游强省目标、引爆现代新昆明南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推动晋宁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晋宁县委主要负责人要求,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要全力做好项目建设协调服务保障工作,切实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力争项目早日建成发挥效益,为云南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作出晋宁应有的贡献。(昆明日报记者赵书勇 通讯员孟垂瑞)

  重塑古滇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201艘画舫游船依次排开,具有古滇文化特色的码头,游客在湿地里游憩赏玩,也可以乘船在滇池上观光休闲、联谊交友……2000年过去了,从“庄蹻入滇”开始,古滇都邑这块土地不知经历多少风云变幻,而2015年国庆节,消失的古滇文明将在这片土地上重现,一期工程预计总投资237亿元的“古滇文化旅游名城”将开门迎客,首次揭开神秘面纱的是4个主体旅游功能项目,游客们到时可一步“穿越”回到2000多年前的古滇文明,体验神秘的滇文化。

  “它一诞生就不平凡,两个肩膀都扛着责任。”晋宁古滇历史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徐波直言,一边担着传承与发展云南历史文化,让游客领略神秘古滇文明的重担,一边担负着引领新一轮经济与民生发展的重担。

  再现,一步穿越回古滇

  1956年11月,沉睡了千年的蛇钮滇王金印在石寨山6号古墓泥土中被发现,为那个在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留下记载的神秘古滇国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2012年4月27日,九届省委第十二次常委会决定,在全省重点打造十大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其中选址晋宁的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位居首位。

  2012年10月26日,118天后,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在人们的期盼中正式启动建设。这个项目承载的使命,就是引领现代的人类穿越到曾经辉煌的古滇文明。

  2013年8月30日,一期工程24个公益性、半公益性子项目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实现在云南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中率先开工、率先建设。

  2015年4月22日,由市政协领导带队对古滇项目进行了视察,为建言和助推项目发展,古滇项目的建设情况被市政协将列为2015年重点视察项目。

  2015年10月,滇海古渡大码头、滇池城市精品湿地、湿地管理用房、千亩樱花谷4个项目预计于国庆期间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项目累计完成投资约67亿元。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将打造成具备精品文化项目、精品旅游景点、云南最大的旅游集散中心三大功能。由文化体系、旅游体系、城乡统筹开发体系、环境保护体系组成4大体系和古滇博物院、古滇大剧院、民族团结广场、古滇民族部落、滇海古渡大码头和湿地公园6大核心建筑构成。

  同时,古滇项目还具有传承历史的作用。尽管有古滇国的实证,还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青铜器,但是真正展示给后人的却很少,为了让游客们能够实地体验古滇气息,古滇项目把中国西南独树一帜的青铜文化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以红山为中心,打造十字形的古滇文化旅游核心轴线,南北向依次呈现古滇博物院、古滇民族部落风情商业街区,形成古滇文化展示和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古滇博物院等公益性项目的建成,将真正实现“从地下走到地面、从无形走到有形”的历史文化旅游新模式。

  “在项目上的每一天,都是不平常的,因为随着工程的推进,整座古滇文化旅游新城将慢慢呈现出来。”项目建设方负责人感慨地说。这些体验式为一体的项目,将让游客一脚踏进项目,就有穿越到“古滇文明”的感受。项目建设的过程,也不仅仅是简单平地、打桩、建房和恢复历史遗迹的过程,而是走进历史、领悟文化、挖掘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过程。

  塑造中的船只。记者周密/摄

  引爆,一站式旅游服务

  “云南很多景区内住宿选择很有限,而住下来了夜里也没什么好玩的活动。”来自福建的游客邱易武抱怨,因为景区功能结构单一,只有观光功能,留不住游客,昆明旅游处于尴尬的“中转站”地位。

  “昆明是云南的旅游集散地,但是除了现在在打的气候牌之外,很难单纯的作为旅游目的地,目前景区要么缺少体验式的服务,要么缺少休闲式服务。”昆明市旅行行业者协会段庆元坦言,古滇文化旅游名城的出现,将打破这个格局,它既能够满足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功能要素,也能完善“商、养、学、闲、趣、情”旅游新要素,成为多业态的一站式服务。古滇项目不仅能留住游客游览观光,更重要的是它能满足游客的各种文化、休闲、养生等全面需求,即使游客在7天小长假里在此留宿,也不会觉得单调乏味。

  随着昆明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步伐加快,昆明旅游发展逐步从依赖自然资源向思考新型旅游的模式过渡。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的建成,将补充昆明旅游市场在休闲、度假、体验方面的不足。古滇项目里建设有滇海古渡大码头等体验式为主的项目,也有千亩樱花林等传统观光为主的项目,同时,还以古滇大酒店为中心,以主题特色酒店群、滇海古渡大码头和系列生态休闲娱乐设施,形成与湖滨湿地公园和长腰山康体园有机融合的生态度假园。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位居云南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建设项目之首,也是全面贯彻云南省旅游转型升级的第一个启动项目,其投资规模和影响力在昆明乃至云南历史上堪称空前。项目以古滇文化为核心品牌,以云南人文历史与滇池自然景观为两条线,将基地划分为古滇博物院、古滇文化体验为主线的文化旅游核心景区,以滇池风光为主景的生态休闲度假区以及以相关文化产业和居住生活相复合的文化宜居生活城区,弘扬展示古滇文化、云南民族文化、青铜工艺文化、山水生态文化、民俗演艺文化、当代城市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每个旅游点都可以是独立的,但是它们却是相辅相成,合力更大。”徐波介绍,比如说,古渡大码头是一个独立的景点,但是,它却是体验古滇人生活的一部分,游客也能从其他景点获得完整的体验。旅游区2015年投入运营后,预计吸纳就业15000人,每天接待游客不低于30000人。古滇项目的整体运行,其投资强度之大、建筑体量之巨、综合带动之强,在昆明市乃至全省范围内都是屈指可数的,届时将引爆昆明旅游。

  融合,产城、城乡、文旅、景城贯通

  “古滇项目不只是一个景区,它也是一个旅游度假区、一个旅游小镇、一个现代新城。”晋宁县委副书记、县长岳为民介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始终遵循着“融合贯通”开发模式,按照“文旅一体化、产城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景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本着“有利于民生条件改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有利于民族风情展示”的工作原则,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模式,让古滇项目成为一个“”的项目,而融合则是它的“”。

  “项目开建的时候,就经常有工人来询问村子里有没有吃饭的地方,问的人多了,我就索性开了个小餐馆,一年下来赚的钱是之前种地的三倍。”晋宁县三合村村民罗世杰说,他从一个单纯靠种地为生的农民,依托古滇项目通过“再创业”华丽转身为一个城里人。老百姓在建设中同步感受到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并随着项目的推进渐渐融合,既是景区,又是百姓生活区,更是百姓创业区。

  3年前的古城村,村民以大棚种植蔬菜和鲜花为主,土壤酸化严重、微量元素超标,环境不容乐观。与古城村一样,区域内有着近万亩传统农业面源污染和近40家的手工作坊点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每年从地表渗透进入滇池163吨总氮、73.3吨总磷等。而至今,这些将全部被生态、低碳景区取代,值得一提的是,景区内原350余亩自然撂荒湿地经升级改造扩建为1100余亩具有自然生态修复和水体净化功能的生态湿地,在整个项目区域与滇池水体之间构建起一道生态屏障。同步建设的还有环湖截污干渠及相关配套的环保设施,在国家旅游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省已将项目向国家旅游局、环保部申报“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重视环境与生态,而生态也是我们的一景,相辅相成。”晋宁古滇历史文化旅游区管委会副主任郑佰明介绍。

  除此之外,挖掘开发古滇文化,是打开云南历史文化资源宝库的重要一步,意义深远。古滇项目的开发,不仅包括了景区的建设,也是可以宣扬西南青铜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增加历史积淀和厚重感。通过有效推动文化、民族、旅游的深度融合,开辟云南旅游新路子,带动旅游、餐饮、商贸、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积极转型升级。

  新生,带动全县经济民生发展

  “一台‘印象刘三姐’的演艺,每年就能给桂林阳朔带来1个多亿。”徐波说,古滇大剧院建成后,将会有自己的音乐剧,加上其他,一年的旅游收入将很可观。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也是现代新昆明南城建设的“引爆点”,是重要的龙头项目。古滇文化是云南最大的文化资源、最好的金字招牌,要把重大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竞争优势。

  “这是农民几辈子都难想到的,在自己的家乡能够看到这么大的旅游项目,而且,这个项目也改变了我们家的生活状态,子女们也有了自主创业的第一笔资金。”三合村村民李大爷说。李大爷所在的三合村的5个村小组和安乐村因为项目建设,全部进行了搬迁。现在的李大爷和老伴暂时住在过渡安置点里。

  “这里不像是临时安置点,一切很齐全,出门就有菜市场和超市,红白喜事还有客堂,连公共洗衣场都有。”村民赵大妈说,“我每天出门散步,晚上和邻居一起跳舞,闲暇的时候,编一下花网。”虽然是临时安置点,却小到卫生间、煤气,大到集市、自助银行等都一应俱全,环境很好,保障了搬迁居民的正常生活。他们将全部回迁入住到新居“幸福里”。

  “5个小组,978户村民,全都是100%赞成古滇这个项目的。”三合村党总支书记杜继伟说,从就业、上学、生活等方面给予了村民最大力度的支持,光是就业招聘会,政府就举办了4场,提供6400个岗位,有1400人就业。

  虽然是以旅游为主的古滇项目,但是项目最早动工的却是民生工程——“幸福里”回迁安置区,“幸福里”就在景区里,居民也将生活在景区里。1所甲级医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个卫生服务站、1所标准高中、2所标准初中、4所标准小学、11所幼儿园等设施也将配套建设。“将让项目区的老百姓生活在景区、工作在景区、发展在景区、幸福在景区,这是百姓们的期望,更是我们的目标。”郑佰明介绍,项目按照省、市、县三级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来打造,出台了《关于建设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产业发展、安居惠民、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生态建设、社区建设七大民生工程40条惠民措施,截至目前,已经投入民生保障资金1.09亿元,建设737套配套完善的过渡房安置1400余户被拆迁群众,解决群众就业2670人。

  古滇文化旅游名城项目不仅仅改变了一个地方面貌,也改变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为民生做保障,带动核心景区外区域的发展,实现传统农民变旅游从业人员、传统民居变旅游民居、传统农业变旅游农业的三个转变。

  忆往昔五百载滇国魂牵梦绕,看今朝古滇文化博古颂今。(昆明日报记者江雨珂 通讯员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