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让绝对贫困成为历史

05.08.2019  20:01

  “我做梦都没想到,能够搬到这么好的地方,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69岁的杨顺高是绥江县新滩镇石龙村老鸹山村民小组贫困户,2019年春节前夕,他家和全县各乡镇1865户7144名贫困群众一道,从大山深处欢天喜地搬入县城新居,实现了由山里人向城镇人转变的历史跨越。

  兆佳坝仅仅是昭通消除贫困大规模实施易地搬迁的一个缩影。70年奋发前行,数百万昭通儿女实现了由饥寒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到明年年底,全市各族群众将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上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绝对贫困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以敢打硬拼的精神决战脱贫攻坚

  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山区、半山区占96.4%,海拔2000米以上高寒冷凉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0%。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昭通,交通闭塞、产业落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更是极为艰难,部分偏远山区贫困发生率高达90%,温饱不足情况普遍存在。长期以来,贫穷成为贴在昭通人脸上的标签。截至2014年,全市贫困人口仍然高达百万以上,成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昭通的脱贫攻坚牵动着习近平总书记的心。2015年1月19日,总书记新年后首次离京考察就来到昭通,要求昭通“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昭通打赢脱贫攻坚战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625万昭通各族儿女感恩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在昭通大地展开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脱贫攻坚大决战,以战天斗地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豪情斗志,以敢打硬拼的铁齿钢牙啃下全省脱贫攻坚中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

  抢抓机遇补齐高质量跨越发展短板

  昭通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作为昭通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最大的历史挑战,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党的建设统领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双统领”,强化铁的纪律和硬的作风“双保障”,努力实现党的建设和脱贫攻坚“双推进”,探索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以群众工作为主线,抓住精准、统筹、务实三个关键,实现思想、工作和情感三个认同的“133”工作思路,切实扣好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退出、巩固提升“四粒扣子”,突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培育、劳动力转移就业、基础设施改善“四篇文章”,确保昭通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

  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局,昭通发扬“搬不动山就搬人”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围绕搬多少?搬哪里?怎么搬?搬后怎么办?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坚决把8.45万户36.24万不具备发展条件的贫困山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群众跨乡、跨县搬出大山,实现既挪“穷窝”更断“穷根”,真正“让人搬到人该待的地方、让树长到树该长的地方”,努力实现城乡人口分布格局重构、产业发展结构重组、山区自然生态环境重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实现由山里人变城镇人、由农民变市民、变产业工人的新时代“直过”。

  紧扣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在高原特色产业上,昭通突出优势,用“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的理念,以“三个全覆盖”推动苹果、竹子、马铃薯、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创新突破,实现了“此苹果非彼苹果”“此马铃薯非彼马铃薯”的根本性转变。

  在打造“绿色能源牌”中,依托昭通境内金沙江流域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3座世界级巨型水电站清洁能源,全力推进水电铝材、水电硅材一体化发展, 全力推进昭通新型工业化进程。

  “秋韵昭通·苹果之城”。立足昭通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美丽宜居、宜游的昭通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健康生活目的地”。

  “13.34万易迁劳动力已转移就业10.07万人、100.61万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已转移就业65.86万人……”。为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家有人就业,人人有事做,昭通从提高组织化程度入手,全力推动贫困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外出稳定就业。同时,借助东西协作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让更多的贫困山区“两后生”尽可能走出大山,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巨大变化让绝对贫困成历史的记忆

  “住的是安居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来水,电灯、电话、电视全普及”,这是当下昭通农村现状的真实写照。截至2018年底,昭通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由2014年底的184.37万人下降到58.83万人,累计减贫125.5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12.49%。2019年全市还将实现7个县区脱贫摘帽、624个贫困村出列、40.07万贫困人口脱贫。

  70年筚路蓝缕,70年日新月异,70年春华秋实,昭通的巨大变化让绝对贫困已成历史的记忆;

  70年来,乌蒙儿女誓与贫困作斗争,打响了一场场感天动地的攻坚战,625万昭通各族人民即将阔步迈入小康社会;

  70年来,昭通抢抓机遇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长期困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昭明通达”梦想成真;

  70年来,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谋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座独具特色魅力的区域中心城市“苹果之城”呼之欲出;

  70年来,各级党组织以党的建设引领新发展,锻造了一支敢于攻坚、无坚不摧的乌蒙铁军,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时代壮歌。

  岁月如歌,如今的昭通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乌蒙儿女将书写更加辉煌壮丽的文章。本报记者 蔡侯友

乌蒙山区深度贫困地昭通:力争3年打造“苹果之城”
  中新网云南新闻8月2日电(陈静 杨亚珏)2日,云南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