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扇面书画精品展”本月24日在云南省博物馆开展

01.12.2017  10:18

清-蒋廷锡-《墨海棠图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甘凌菲 2017年11月24日至2018年2月25日,由云南省博物馆和安徽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千梢万叶绿玲珑——明清扇面书画精品展”将在云南省博物馆一楼中国书画馆展出,邀市民欣赏扇画艺术的精致之美。

    折扇开合自由并可出入怀袖,便于书画、携带和把玩,因此逐渐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书画家得心应手地挥洒翰墨的载体。此次展览,将现场展出60件扇面绘画作品,其中折扇面58件,团扇面2件。

清-孙楷-《空山新雨山图

    展品涵盖了明清绘画的主要流派和画家的重要作品,有清朝王溥的《石湖春泛图》、孙楷的《空山新雨山图》、蒋廷锡的《墨海棠图》、 于江的《神仙对奕图》等,表现题材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画几个方面,其艺术样式,工笔、写意、水墨等各擅胜场。

清-王溥-《石湖春泛图

     相关链接

    扇,又称箑、萐,出现于上古时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记载:“萐蒲,瑞草也。尧时生于庖厨,扇暑而凉。”扇自生成后至今,具有各种形式。扇面品类从材料上分,有纸、羽、蒲、葵、蕉、麻、藤、竹、绫、绸、绢、纱扇等;从使用方式上分,有可随意开合的折扇和不可折叠的执扇等。折扇,又称“撒扇”、“聚头扇”、“聚骨扇”、“便面”等,南齐时初具雏形,但工艺尚粗陋。

    自唐朝始,制作精美的日本、朝鲜折扇作为贡品传入中国,如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高丽国》记:“彼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折叠扇为私觌物。”至宋朝,折扇开始受到文人们的关注,宋赵彦卫《云麓漫钞》、邓椿《画继》以及苏东坡笔记中,皆有关于折扇特性及制作等方面的论述。明初,折扇受到明皇室的喜爱,成祖朱棣见到朝鲜所贡折扇精致灵巧,特颁用其式,谕令工匠大量制造,以赐群臣。在明皇室的影响下,很快形成了四川、江浙等地折扇生产中心。折扇不仅成为从皇宫到庶民的日用品,而且成为文人题诗作画的载体。至清代,折扇的制扇、画扇、赏扇、藏扇进入全盛期。

编辑:上官艳君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