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透视

30.03.2015  13:19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进入昌宁县城田园镇,徐徐春风拂面,清新的田野气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一幅幅人劳鹭飞的春耕图景从车窗外闪过,一派田园风光的诗情画面。

  立足县情民意,求真务实确立地方经济发展理念和路径方向,锲而不舍,“一根丝”咬定农业不放松,持续做大做强做优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昌宁县走上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行不悖、产业建设与百姓幸福指数同频共振的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2007年至2014年,与“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田更美”的生态追求同步,昌宁县GDP每年保持两位数递增,在全省县域GDP排名从第88位上升到第48位,进位40名。与此同时,7年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15倍。

   矢志接力将农业进行到底

  “一根丝”是昌宁的方言,即始终如一地坚持。7年来,作为一个农业大县,昌宁用“一根丝”精神锲而不舍抓农业,念好“田园曲”,打好“果蔬牌”,唱好“林草戏”,一步一个脚印向着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县目标迈进。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财政收入稳步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良好效果,闯出了一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路子。

  在昌宁县实地调研采访期间,记者就两个问题与县委书记苏格非和县长段登位有过深入探讨,一是他们为什么要“一根丝”矢志不渝抓农业?二是他们为什么能“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抓农业?

  他们的回答很明确,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观,二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政绩观。

  昌宁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山区面积占97%,一、二、三产业比例中,农业占比40%以上,农业对农民增收和政府财政收入提供支撑,农业丢不了、丢不起。同时,虽然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的粗放与低效一直制约着昌宁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昌宁县属于立体气候,自然禀赋深厚,农业门类齐全,群众基础好,发展潜力与市场空间大,如果做好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将有力带动全县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昌宁全县35万人口中农村人口有30万,农业发展关系着最大多数百姓的利益,不发展农业或发展不好农业,将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有悖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因此,求真务实发展好农业,切实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应成为昌宁县党政领导班子共同执着追求的最大政绩。

  基于这样的共同思想认识,2007年至今,昌宁县更替县委书记4任、县长3任,但历届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一根丝”精神发展农业,换届不换目标,换人不改规划,确保重点发展农业的方向一致性和政策连续性,促进农业持续发展。这期间,他们不跟风占地搞扩城造城,不盲从引进重化工项目以提速GDP增长,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民情民意,顺应市场规律,坚定既定战略方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境界,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把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全县一年实现一个目标,一年打造一批基地,逐年调优结构,使农业产业规模由小变大,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由低向高。

  几年来,昌宁县在发展中不以GDP论英雄,而是坚持正确处理增长与发展、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甘愿做打基础求长远的“垫脚石”。为夯实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根本性基础,一个申请上级立法机关制定颁布昌宁县基本农田农地永久性保护条例的立法提案,从提出到目前的成功在望,已经历了昌宁县几届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

   辐射融合让农业“接二连三

  “一任接着一任干,坚持重点发展农业的方向,而不是在发展的观念、模式、路径上的一成不变和因循守旧。”现任县委、县政府领导介绍,7年多来,昌宁县多任领导班子秉承与时俱进发展农业的优良传统,有效推动全县农业顺势而为,持续发展。

  近年来,昌宁县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理念、思路谋划发展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的优势,辐射、融合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形成以大农业为龙头的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发展的可喜格局。

  围绕做大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昌宁县确立了建设“云南省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澜沧江流域区域农特产品流通集散地和商贸中心、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的战略目标,有效辐射带动了以农业为内核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物流业和休闲乡村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昌宁泡核桃栽培历史悠久,全县13个乡镇都适宜种植泡核桃,以其壳薄易取整仁、种仁饱满、出仁率高,口感好、香味浓、涩味轻而远近闻名。但是,前些年昌宁泡核桃的资源优势没有转换为经济优势。针对核桃副产品加工利用滞后的实际,昌宁把核桃及相关产品开发项目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围绕有效开发利用昌宁及周边现有核桃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延伸产业链目标,全面加大核桃招商引资力度,已成功引进了“摩尔农庄”、“十里香”、“笑果果”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核桃品牌生产加工企业。2014年,又成功引进了云南盛昌林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云南恒光炭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昌宁县核桃青皮、核桃硬壳综合开发利用项目。昌宁核桃产业开始形成从种植生产到去青皮、干果、果仁、核桃乳、青皮利用、果壳利用的系列体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2007年至2014年7年间,昌宁县泡核桃种植面积从8.8万亩发展至180万亩。目前全县核桃挂果116.85万亩,实现干果年总产量2.9万吨,产值8.7亿元,产量比2013年增0.4万吨,产值比2013年增1.2亿元,产值占林业总产值的58.43%。除加工销售本地核桃外,每年还有近万吨的县外核桃进入到昌宁加工销售,区域性核桃生产加工交易中心已在昌宁县初具雏形。

  除核桃外,昌宁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茶叶精深加工、肉食品精深加工、优质蔬菜种植加工、花卉种植、休闲观光农业等项目,进一步挖掘优势产业潜力,着力全省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粮食、烟草、甘蔗、茶叶、核桃、畜牧、果蔬等为支撑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和门类较为齐全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加工体系。

  截至目前,全县已培育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7户,收入上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5个,现代农业综合效益持续提高。

   创新驱动促农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实现农业现代化,昌宁县农业迸发勃勃生机。昌宁县坚持打响“生态、循环、特色、高效”4张名片,通过创新经营主体、创新经营方式、创新建设模式、创新品牌培育,推动农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子。

  昌宁县坚持把调优布局作为提质增效的首要基础,把创新发展模式作为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加强统筹规划,优化基地布局,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向适宜区集中。对主导产业实行退补调整、对非主导产业及低效作物实行更替,做到产业有主次、乡镇有特色、村组有亮点、户户有主业,建设独具特色的产业点、产业带和产业区,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培育油茶、澳洲坚果等特色产业,发展森林药材、森林蔬菜、野生食用菌等为主的林下资源。通过调整,基本形成了“山上有茶叶、核桃、水果,山下有水稻、甘蔗、烤烟和蔬菜”的种植结构,各项产业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流通服务、金融支持、服务队伍、财政投入等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综合服务、技术服务、信息服务、质检服务4个方面的服务平台,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保障。

  记者在昌宁县田园镇西山片区看到,平整的水泥路通往各个茶园,修剪得整整齐齐的台地茶铺满山坡,茶园与配种其中的覆阴树长势喜人。“前两年,这片茶地都是自家经营,因管理不善导致茶园的草比茶树都高。”昌宁县田园镇新华社区回龙村邵子才指着茶园介绍说。

  西山片区茶园大部分建于上世纪70年代,长期处于散户经营、粗放管理的状态,因配套基础设施落后,综合效益不高,茶农增收困难。去年,依托昌宁红茶庄园基地建设,昌宁县稳妥推进以构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明晰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模式,推进土地流转,按照“通道水泥化、基地园林化、茶园生态化、水利现代化、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的目标,建成1000亩昌宁红茶庄园基地,构建了“企业+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5个利益联结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田园镇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联合社理事长李绍尧介绍,基地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社员按股分红”的原则,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对接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让农民在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中受益。

  据了解,这样的发展模式已逐步在全县推广。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中,昌宁县始终高度重视品牌培育的引领作用,通过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品牌培育,做大做强做优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产品,打造了“昌宁红”、“尼诺”、“雪兰”、“摩尔农庄”等品牌,昌宁核桃、昌宁红茶等知名度不断提高,有效带动了企业发展和农业增效,使昌宁各项经济指标在全省的排名稳步提升。(完)(记者 朱毅 朱金磊 贾云巍 李承韩)

来源:云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