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学者昆明论道 求解中医文化传播“魔咒”

19.10.2015  11:55

  中新社昆明10月14日电 (王艳龙)时下,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使中医大热。14日,中西方医、学人员聚会云南中医学院,谋求破解中医文化传播“魔咒”,推动中医走向世界,服务人类健康。

  在当日开幕的“西方中医人类学研究国际论坛”上,来自中国、法国、英国、西班牙的参会者围绕法国本土化的中医教育和中医、文化与海外传播等进行探讨。与会人员透露,西方中医从业人员尤其是针灸师曾被认为是魔术师、江湖术士。今天,虽然这种现象看法少了,但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英国针灸师、Monkey出版社社长Sandra Hill表示,中医是一门宽广而包罗万象的科学,希望她在西方以其多样性尽可能的兴盛。但在把中医介绍给现代科学的尝试中,不要忽略内含在经典中的睿智和详尽的观察。对这些经典著作的学习将有助于理解医学的深度,并为将来创建一个更有效的医学。

  法国针灸师Sylvie Martin称,西方也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比如法国将针灸学与正骨学接触,使其变得更加丰富。法国某些技术已经传播到了摩洛哥、比利时、德国,甚至中国等国家。其他国家的科学家、其他民族也为患者的福祉而在中医上做出了许多贡献,中医因而得以不断地壮大和进步。

  事实上,无论是历史上、规模上,还是水准上,西方在中医的传播地位上至关重要。在过去的传播过程中,西方人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顺应当地社会需求重塑,创造了腊味爱学派、法国针灸学会、英国五行针灸学派等,被学者称为本土化的“西方中医”。

  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西传研究所所长贺霆认为,“西方中医”并不是被动传播的结果,而是西方居民主动获取与重塑,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本土文化资源而不是原文化模块。因此,主动的文化传播未必比被动的更有效,发源地文化未必比其本土化后的形态更正宗、更高明、更实用。

  “‘西方中医’的经验告诉我们,正是政治上的无为,在西方造就了一批中华文化的崇拜者、爱好者,这一类文化本土化的案例值得继续深入研究。”贺霆认为,温和的文化传播更能为西方居民接受,因而更持久、更具建设性;同时,该中国模式也将从根本上解除亨廷顿“文明冲突”的魔咒。

  与会者还认为,中医文化传播应该改变“单向传播”为主模式,尊重受众的理解和选择权利,各方凝聚共识共同努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