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能源管理第三方在线服务平台建设全国领先

12.11.2014  14:55

  近期,由云南阳光基业能源管控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基业”)开发的“中国能效在线”上线试运营,这是我国首家基于先进物联网数据采集技术,采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可配置、高性能的SaaS能效管理与服务平台。

  它的上线,标志着昆明市在能源管理第三方在线服务平台建设上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同时也标志着昆明市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迈上了新的台阶。

   用鼠标和手机烧锅炉

  点开“中国能效在线”平台发现,该平台可以为客户提供软件服务、数据服务、专家服务。其中,软件服务可通过应用“云服务”部署模式为企业提供基于可信数据、高度配置化、自助性的能源管理信息系统。

  这里的可信数据,是通过安装在耗能设备上的智能仪表采集的高精度数据。数据采集完成后,再通过数据网关,在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将其传输到数据中心。高度配置化则是通过对数据的持续跟踪,帮助企业理清能源状况,精准发现企业的节能潜力在哪里,通过持续改进和持续优化测试,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方案制定出来后,可通过线下投资进行节能建设,从而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为工厂节约成本、控制排放,同时也使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得到提升。

  自助性则体现在能源管理模块选择的自主匹配上。以“锅炉在线”为例,这是“中国能效在线”服务平台中的一个模块,用户选择这项服务后,它通过对锅炉数据的采集分析,可以在线监测锅炉运行情况。

  阳光基业技术架构师邓成银介绍:“过去是用人工铲煤烧锅炉,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用鼠标‘烧’锅炉、用手机‘烧’锅炉。”邓成银打开自己手机上的“锅炉在线”,某工厂几台锅炉的实时运行信息、历史记录信息、能耗报表、节能报警、节能评估等信息一目了然。“目前,手机APP和PC端已经实现连通,通过手机和电脑可以对企业的每台锅炉进行实时监控,产生报警信息后也可以通过手机和电脑及时处理。此外,还可以通过在线咨询专家随时得到问题解决方案。”邓成银介绍。

   588名专家在线支招

  这里的在线咨询专家,是基于阳光基业的另一个数字化平台——中国节能专家联盟网。该网站目前已经有注册专家588名,可以从政策、技术等多个层面进行能源诊断、耗能判定、能源管理咨询等。“公司旨在通过提供专业的能效咨询、能效项目实施、软件产品和合同能源管理等解决方案及服务,来持续提升客户的能耗管理水平。”邓成银介绍。

  记者了解到,目前,云南阳光基业能源管控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认定的节能服务企业,已经在烟草、钢铁、有色、化工、大型公建等行业推行节能服务,其中,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能管中心建设已完成20余个,而该企业在全国烟草行业的覆盖面已达60%左右。

  依托已有的43项软件产品、44项软件制作权、7项技术专利和4个系列的硬件装备,云南阳光基业能源管控技术有限公司希望通过不断完善硬件、软件技术和平台,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更全面的能源管控服务。“接下来,我们还将引入好的公司,来形产业成集群,更好地提供行业性和区域性的能效服务。”阳光基业董事会秘书汪嘉慧介绍。

  从政府层面,昆明市也在一直不断地致力于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推进,2014年前三季度,昆明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205.68万吨标准煤,有效控制在1304.7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以内,同比减少0.1%;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6.9%,暂时超年度目标3.3个百分点。

   相关新闻

   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前九月昆明扶持

  “两化融合”项目17个

  全面推进“两化融合”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发挥信息化的带动和渗透效应,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有利于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催生新兴产业门类,培育新经济增长点。2014年来,昆明市在做好“稳增长”各项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两化融合”的深入实施。1—9月,全市共计扶持两化融合项目17个,扶持金额373万元,带动企业投资7000余万元。

   两化融合

   部分技术国内领先

  昆明市工信委统计显示,此次获得扶持的17个项目涉及信息化、工业、商贸流通企业。近年来,昆明市积极通过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助推企业、行业、区域多个层面的应用来推进“两化融合”。

  在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方面,已培育形成信息技术开发应用的领军企业。其中,经过21年发展的云南阳光基业能源管控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基业”)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专业致力于企业能源管控产品研发、合同能源管理、系统集成、节能服务的知名服务提供商,工信部第一批认定的节能服务企业,中国节能服务产业“全国明星企业二十强”。

  2010年,由阳光基业垫资开发建设的“河北省秦皇岛市首秦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能管中心”,作为当年国家确定的21家示范项目之一率先投入运行。“首秦公司能管中心”的建设包括现场计量仪表完善及数据采集传输,调度系统的集中监视和远程操控,专业管理基础软件开发和应用,以及无人值守改造等。项目整体上线运行后,实现了整体节能率2.6%以上,年节能4万吨标准煤,折合人民币3200万元,减排二氧化碳10.4万吨。

  而在云南省内,阳光基业在烟草、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已先后完成了600多个自动化、信息化方面的大中型项目,取得了与物联网、节能减排和企业能效服务相关的技术创新和重大工程业绩。

  在助推企业和行业应用方面,也涌现出一批代表项目。其中,昆钢集团大红山精矿管道输送项目主要研究固液两相流管道输送核心技术,获得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铁精矿矿浆输送管线长度、矿浆扬送高差都是全国第一,长距离矿浆输送管道敷设复杂程度居世界前列,矿浆输送压力(24.44MPa)与秘鲁安塔密娜铜锌金矿并列世界第一,长距离矿浆输送管道控制难度先进性居世界前列。

  除了以上项目外,有色、化工、建材等多个行业也在积极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两化融合”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助推器。

   推进各行业

   融合模式的探索

  众所周知,昆明市集中了省内大部分的工业企业,是全省产业发展的引擎。积极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是助推产业转型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工业强市”的必然要求。为此,昆明市政府先后制定了《昆明市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昆明市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方案》等政策。

  按照此前的规划,昆明市旨在通过实施“两化融合”,使信息技术应用在工业企业的研发生产、安全管理、节能降耗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方面取得实际效果;在推动生产过程数字化、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精益制造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使企业竞争力明显提高,管理能力明显增强,从而促进全市各行业、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迅速提高。

  在此目标引领下,截至目前,昆明市在装备制造业已探索出了“设计、制造、生产、管理、服务”一体化集成应用的融合模式,在冶金、化工、医药等流程型行业形成了生产管控一体化的融合模式。通过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工程,企业的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经营、管理、研发和生产等方面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得到加快,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有效提高。

  基于此,2013年4月,昆明市通过了国家“两化融合”试点城市验收。下一步,昆明市工信委表示,将进一步深化“两化融合”实验县(市)区、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实施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示范工程,加大对高能耗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应用力度,推广能源管控技术;进一步推进冶金、化工、农产品等大宗物资加工领域和商贸、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普及工程。(完)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