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过半昆明暂未发现公务宴请公车私用

06.10.2014  18:04
  以往节假日期间,往往是“四风”问题的高发期,这种现象被称为“节日病”。但自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这种“节日病”得到了有效遏制。黄金周过半,调查发现,从机关到社会,从公务员到普通群众,都能感受到节假日里的廉洁之风。

  昨日上午,五华区政府停车场,几辆贴着“节日封存车辆(2014年10月1日至10月7日)”封条的车辆静静停在车位上,这是五华区节假日封存的公务车。

  “节假日期间封存公车已经常态化,除了部分单位应急执勤车辆外,所有公务用车必须严格执行入库封存处理。”一位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节假日期间,暂未发现公车私用情况。“以往节假日总会有公车私用被曝光,或者被举报,今年国庆到现在还没有看到这方面的新闻,确实比以前进步多了。”市民张磊说。

  都不敢碰“高压线”

  以往的“节日病”,最直观地体现在于酒店的公务宴请,逢年过节,总会有大批的单位和团队订餐。但昨日记者在市内多家酒店了解到,国庆期间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宴请,餐饮企业主要以私人家宴、旅游团队为主。“现在单位已经没有公务宴请了,节假日期间更不敢了,连个人吃饭开单位发票的事情都很少,开了也不能报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公务员坦言,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不敢碰这条“高压线”。

  一家都市农庄的负责人说:“以前经常有个人以单位名义开具消费发票,现在很少有了,自己埋单所以开始精打细算了。”她说,今年以来,就很少有单位来这里了,即便是公务员的个人私人宴请,也基本没有以单位名义开具发票的。

  通报和监督震慑力大

  事实上,这一定程度上要归功于重要节日前进行点名道姓的通报曝光。9月5日,昆明市纪委通报了查处的8起违反“八项规定”典型案例,8名违反规定的干部被点名道姓通报,这是今年市纪委第3次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此次通报中,4人因公车私用被通报批评,4人违规开具发票被点名。

  “节前通报的方式已成为常规手段,对遏制节日腐败起到了很大的震慑作用。而群众监督和新媒体的曝光也不容忽视,并且作用越来越大。”市纪委一位工作人员介绍,8月14日,昆明市首批512名作风建设社会监督员正式上岗,社会监督员由市、区在聘的党风巡查员、特邀检查员、作风监督员,以及市区机关干部职工、社区群众、新闻记者、出租车司机等组成,他们通过明察暗访的方式,发现和收集机关及干部中存在的“四风”问题。为遏制节日腐败,市纪委还专门抽调了32名社会监督员参与“会所中的歪风”及落实中秋国庆期间有关纪律规定情况的专项督查。

  假日里的廉政之风,也影响到了以往靠公款消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部分行业,首当其冲的就是白酒销售。“以往中秋、国庆双节的时候,都是白酒销售高峰期,供不应求时还会涨价,但是今年生意不好做了,别说涨价了,还要降价促销。”一家白酒经销商分析,这主要受到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各单位和个人不再公款购买,没了“三公”消费,白酒销售也只能走平民路线。

  微观点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但近年来,每逢节假日,这种礼尚往来都会像一枚枚“糖衣炮弹”,演变成了一种“节日腐败”。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正是这种所谓节假日里的礼尚往来,已经严重破坏了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形象。因此,遏制腐败,改善形象应该首先从节假日开始,从廉洁过节开始,这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纠正“四风”问题的重要体现。

  从目前来看,节日里能看到的腐败越来越少,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作用,值得点赞。但反腐倡廉仍任重而道远,这种廉洁之风不应只停留在节假日送礼、公车私用、公款吃喝上,还应该延伸到更广泛的领域,通过完善制度,强化监督检查,加大查办问责力度,下决心,下工夫,改进作风,遏制腐败。

  记者贾献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