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无名巷”想有名?光靠市民不行

24.03.2016  10:00

     《昆明社区居民为城中村“无名巷”命名》追踪

    有媒体报道了五华区普吉街道王家桥社区居民自己命名村里无名巷道的事情后,引起很多市民关注,之后记者走访发现,城中村巷道密密麻麻且基本是“无名氏”,的确给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巷道命名确实有非常现实的意义。那么,王家桥社区的做法有没有示范意义?政府支不支持这样的做法?为此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和民政部门。

     命名有法律管着 须经过审批

    其他城中村如果想借鉴王家桥社区的做法,给一条道路命名的正确方式是什么?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命名道路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不管是市政道路、小区道路,只要具有地名意义的道路,都要统一审批。

    根据《昆明市地名命名、更名实施细则》,居民地名包括自然村、片村和城镇内的街、路、巷、居民区、小区、花园式住宅、别墅、公寓、大厦、旅游度假村(山庄)等。很显然,王家桥的巷道属于以上范围。“不过,此前我们从未接到关于城中村巷道命名的审批报表。”市民政局区划地名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也就是说王家桥的巷道名还不具有法律效力。

    “地名命名有严格的申报、审批程序。”这位工作人员解释,以某区拟对某地命名更名为例,需先由该区地名办拿出意见,报给区政府,再由区政府报给市政府。市政府委托市地名办核查,市地名办公室核查后,再向市政府汇报,如果市政府同意,市地名办公室就可下发批复文件。

    具体到王家桥社区巷道命名,必须要经过几个程序:征求意见——报所属街道办审查——审查通过后,再报区民政局进行审批——最后还要报民政局进行审批。

     民间命名要积极对接管理部门

    “地名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地名命名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历史沿革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同时还要跟得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法律就明确规定,一般不以人名作为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为地名,不得用外国地名、人名、企业名或产品名、商标名命名中国地名。

    什么是大街、街、路、巷?不是想叫就能叫,法律也有明确规定:长度在200米(市区500米)以上的,商业服务网点较多、设有农贸市场或商业铺面的道路称之为街;长度、宽度都和前者一样,两侧多为居民住宅、公共单位的就称为路。而大街、大道长度则要在1000米以上的城市交通主干道。巷的长度,也要在100米以上500米以下才行。

    王家桥社区居民自己命名村中道路是否具有示范意义?这位工作人员说,如果确有影响村民生活居住的,有命名需要的道路,所属社区可逐级上报到街道,到区、市民政局递交申请,如果不完整走完这些程序就进行命名的,不是正规地名,也无法编制门牌。

    一方面是巷道命名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是必须遵循的法律规定,政府部门还能做些什么?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副研究员尹峻说,从一名地名研究者的角度来看,随着昆明市建设发展进程的加快,地名工作需要在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上占有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也希望民间的起名者能够积极和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对接,以促进依法依规推进地名的命名工作。这是因为,地名的命名不仅仅和居住地的人有关,而且也和其他居住地的居民有关,需要从一个更高的角度,需要从更宏观的视野来审视地名的命名。希望普法部门进一步加强地名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的宣传,希望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地名的科学命名活动中,积极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用好昆明的历史文化资源。

     专家声音

     政府应积极探索 呼应市民需求

    值得注意地是,王家桥命名的道路全部“出自民间”,这个过程中居民积极参与其中,这些名字也是村民的“智慧结晶”,具有很高的认同感,这又体现了什么?

    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社会系教授钱宁首先认可了给城中村道路命名这一做法,昆明城中村体量大,涉及居民多,过去我们国家道路命名只到村这一级,往下就是“某某村某某号”,过去村庄小,不过几十户、上百户居民,并不觉得有何不便,但随着发展,村庄也在“长大”,巷道纵横没有名字,给居民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的现象就十分凸显。但钱宁也认为道路命名的确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严格的审批程序,所以政府除了规范道路命名以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如何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呼应市民需求。(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

编辑:合宇聪责任编辑:合宇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