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扶贫聚力攻坚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4万 共圆幸福小康梦

28.08.2015  23:10

     前言: 今年2月,昆明市委、市政府决定,第二批包乡(村)对口帮扶工作采取多对一的方式,对东川区、倘甸和轿子山两区、禄劝县、寻甸县(以下简称“两区两县”)剩下的10个乡镇104个行政村,由多个单位对一个乡镇,一个单位对口帮扶一个行政村,实行包村援建。

    昆明要求挂钩单位严格执行《昆明市实行扶贫攻坚包乡对口帮扶工作方案》等一系列针对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人口制定的措施开展工作,要求帮扶单位积极扶持其培植特色产业、开拓农产品市场等方面拓展帮扶思路,增强其“造血”能力,实现脱贫之后的持续发展。这个消息,犹如寒冬里的艳阳,给昆明各县区贫困村的村民们带来了丝丝暖意。

    近日,昆明信息港记者走近东川、寻甸部分贫困村村民的生活,带你感受昔日贫困村的巨大改变。

     昆明信息港 记者上官艳君 作为集大都市、大农村、大山区、大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会城市,昆明有东川、禄劝、寻甸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倘甸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是全国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

    一直以来,昆明市委、市政府回应民生期望,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十二五”以来,昆明市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43亿元,动员社会力量直接投入资金3.99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7.4万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的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七难”问题得到缓解,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过去,阿旺镇的村民住在山洼的河边,住的是土基房,走的是坑坑洼洼的烂路。记者上官艳君/摄

如今,阿旺镇的村民们住上了“小洋楼”,生活越来越好。记者上官艳君/摄

     现场

     造血式扶贫助“贫民”安居乐业

    8月25日,大雨。嵩待高速龙潭收费站旁的山洼,雾气弥漫。雾中,远远便看见在一座削平了山头的小山包上,两排新砖房拔地而起。这是岩头村马家村民小组12户人家和其他村民小组村民的新家,共32栋。

    从房子背后的土坡往下看,垂直俯瞰800多米的山谷河边,还能看到崎岖难行的山路。过去,阿旺镇到处是土基房,道路坑坑洼洼。而现在,村里有了宽敞干净的水泥路面,村民们也住上了漂亮美观的白墙灰瓦小洋房。“以前从山洼里走上来,空身都要一个多小时。”东川区阿旺镇岩头村马家小组长马德云看着如今的“幸福新村”,脸上满是笑容。“原来山谷河边的土基房漏风漏雨,每年至少都要修缮一次,到了冬天必须有火盆才过得去。现在大伙都住上了新房子,挺好。你们看,那边是活动房,平时红白喜事,村民都是在这儿办的客。

    “以前,猪都不敢喂胖,赶不上来。养胖了就自己杀吃了,不然赶去镇上的途中,猪就累死在半路了。”马德云说,阿旺镇地处昆明市东川区最南端,是东川的南大门,优美的古彝乡,也是东川传统的农业大镇,是全省新兴的34个工业特色小镇之一。虽地处东川“南大门”,但由于山高坡陡、土壤贫瘠、产业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导致发展缓慢,是东川区贫困问题最为突出的乡镇。

    在去年开展的贫困识别及建档立卡中,识别为贫困乡镇,其中有11个行政村识别为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68.75 %;有18468人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约占全镇总人口的50%,农业人口的63%,贫困人口占比和绝对数居东川区五镇之首。

    在东川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作为东川的一大门户和交通枢纽,阿旺镇将承载和发挥作为东川“扶贫攻坚的先行区、转型发展的创业区、文化旅游的引领区、生态修复的样板区和民族宗教的和谐区”的发展定位和重要作用。自2012年实施扶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以来,全镇共投入各类扶贫财政补助资金8400余万元,重点实施了“幸福乡村”宜居农房建设工程1774户,实施扶贫安居工程建设286户;实施省级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8个,市级自然村整村推进项目17个,省级行政村整村推进项目5个;发展产业扶贫项目2个,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林下药材种植3600亩和良种仔猪繁育项目321户,推进累计3900亩牧草种植、30座烤房和1个烘烤工厂建设;修建了水窖2100余个,抗旱应急和人饮安全工程共43件,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工程1件;修建了通村硬化道路25.7公里和其它道路8公里;实施了农村电网大修技改工程和鲁纳、木多重点农业开发项目等,为实现整体脱贫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去年,马家村民小组12户人家全部搬迁,在河谷边削平的山顶上建起了新居——“幸福新村”。据了解,整个“幸福新村”异地搬迁工程涉及新建宜居农房32套,通过市级宜居农房专项补助每户3万元、整合抗震安居每户1.3万元、扶贫安居1万元,财政贴息贷款4万元,有效解决了村民建房筹资难问题。

编辑:合宇聪责任编辑:合宇聪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