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成云南最大水产品集散地 日交易量不低于180吨

21.05.2015  12:57

    昆明每天的水产品交易量不低于180吨,年需求量超过6万吨,但渔业年产量仅有2.8万吨,超过3万吨的市场供应缺口,造就了昆明成为云南最大的水产品集散地。

    数字的背后,有喜有忧。

     调结构保产量

    “5年前,昆明的渔业产量还位居云南省第一,但如今却排名14位。”昆明市渔业行政执法局局长李德运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昆明从2008年起实施了“退田退塘退房退人 还湖还林还湿地”——“四退三还政策”,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原则下,昆明渔业养殖面积减产1.5万亩,产量也随之急剧下降。

    面对这样的渔业发展现状,昆明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着力开展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即稳定大宗产量,推广特色养殖,发展休闲渔业。以今年为例,市渔业行政执法局加强发挥渔业部门组织和引导作用,号召渔业生产者转场生产,即由传统的滇池沿岸渔场,转向寻甸、东川、宜良等地组织生产。同时,千方百计挖掘生产潜力,积极实施中低产池塘改造,在适宜地区推进稻田养鱼、冬水田养鱼,努力扩大养殖范围,推广标准化健康养殖,努力提高养殖产量。

    提升生产优质土著鱼类苗种物质基础,继续实施“六大名鱼”池塘套养推广项目,帮助解决苗种生产技术问题,在原有的产能基础上提高了8倍,调配6百万滇池高背鲫、2百万大头鲤鱼苗至宜良、东川等地养殖,为老百姓增收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在富民、寻甸以及晋宁开展冬水田养鱼、稻田养鱼、稻田养泥鳅等项目和工作,完成1200余亩,冬水田养鱼平均亩产300公斤、稻田养鱼平均产量40公斤、稻田养泥鳅平均产量30公斤,亩增收2000元以上,最高近万元,完成了项目要求,全市带动农户稻田养鱼1万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打造高原特色渔业

    值得注意的是,昆明在努力提升渔业的效益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高原特色渔业。例如,继续实施“六大名鱼”池塘套养推广项目,帮助养殖户解决苗种生产技术问题,在原有的产能基础上提高了8倍,调配6百万滇池高背鲫、2百万大头鲤鱼苗至宜良、东川等地养殖,为老百姓增收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在寻甸开展以鲑鳟鱼类为代表的冷水鱼养殖达200多亩,产量3000吨,预计全年产值1.2亿元,较去年略有增加。在富民、寻甸以及晋宁开展冬水田养鱼、稻田养鱼、稻田养泥鳅等项目和工作,今年完成1200余亩,冬水田养鱼平均亩产300公斤、稻田养鱼平均产量40公斤、稻田养泥鳅平均产量30公斤,亩增收2000元以上,最高近万元,带动全市农户稻田养鱼1万余亩,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此外,努力打造高原特色渔业都市鱼庄建设,指导帮助草海渔村、云锦观赏鱼公司等企业,申报都市鱼庄工作,提出指导意见,联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促进我市都市鱼庄建设零的突破。积极指导和引导水产养殖户搞好观赏鱼养殖,落实养殖面积3000余亩,预计全年产值0.5亿元。

     今年产值预计达6亿元

    “通过上述努力,预计今年渔业产量达2.801万吨,预计产值6亿元。”李德运说,即便如此,昆明水产品的供应缺口仍达3万吨左右。

    据昆明华潮水产品批发市场相关负责人介绍,供应昆明市场的水产品大多来自外地,广西、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主要是海产品,四川、湖南、湖北等地供应的主要是泥鳅、鳝鱼、武昌鱼、鲤鱼等特品,省内供应大多是草鱼、鲤鱼、鲢鱼等常规品种。此外,还有来自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水产品,比如螃蟹、虾等海产品。当然,也有部分外地的水产品经昆明中转发往地州。

    统计显示,昆明每日的水产品交易不低于180吨,中秋、春节等节日期间的交易日甚至可达220吨左右。水产品的大量输入,无疑对昆明安全供应带来了极大考验。

    “通过近5、6年监测情况看,昆明的水产品质量都比较良好。”李德运说,仅今年,国家农业部、省农业厅,以及昆明市先后不低于6次对昆明市水产品质量进行抽检、列检,共计监测870个样本,合格率预计96以上%,有效促进了昆明市渔业生产和流通持续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保障昆明市水产品食用安全。(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廖兴阳)

编辑:王莹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