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开启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新征程

25.09.2017  16:08

     编者按:

    云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热情地拥抱世界,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各族干部群众奋发作为,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奋力拼搏。

    9月25日,《云南日报》在头版、二版及内页4个整版发布“砥砺奋进的5年 昆明篇”,从产业发达创新创造打造一座活力绽放的繁荣之城、开放包容兼容并蓄打造一座现代大气的魅力之城、倾注“三个生态”建设打造一座和谐宜居的文明之城等方面,全面阐述报道了昆明奋力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成就,努力建成让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放心的美好昆明。

    4个整版以中共昆明市委发表文章《开启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新征程》作为开篇,报道了昆明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牢牢扛起“当好全省经济社会排头兵、火车头”的责任担当;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把党的建设抓得更扎实、更有效,着力构建昆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云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自信热情地拥抱世界。

    南方古丝路上的马蹄声虽渐行渐远,新时代新机遇的鼓点却越发激情擂响。从中国—南亚博览会成功举办,到泛亚铁路中线部分路线的开工建成;从中老磨憨—磨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启动,到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项目写入《三亚宣言》;从全国首家中缅货币兑换中心成功发布“瑞丽指数”,到云南每年迎来上万南亚东南亚留学生,云南正从开放新格局的构建、互联互通的推进、开放平台和机制的完善、通关便利化的建设、金融创新开放的探索中,奠定开放之基,打造开放之骨,铸就开放之躯。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努力把云南打造成为沿边开放的新高地,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2年多来,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受益于国家政策红利,云南对外开放渐入佳境,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特色,铺展出一幅气势恢宏的新画卷。

     新动力

    跨越发展,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云南,一片开放的热土。

    深植于血脉中的“开放基因”、历史上的“开放文化”,注定了云南人对开放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渴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云南新时期的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径、提出了目标。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站在党和国家全局发展的高度,对云南在全国开放大格局的新定位。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砥砺奋进。

    高位推动,省委、省政府对辐射中心建设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设计,及时组织召开全省开放大会,迅速出台《中共云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扩大开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要充分利用好云南的区位优势,主动融入到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新战略新格局中,在服务全国大局中发展自己。

    2年多来,云南开放发展的思路明晰,步履坚实:推进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沿边开放,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沪昆高铁、云桂高铁建成通车,泛亚铁路昆明至河口快速铁路全线贯通、昆明至越南河内公路云南境内段昆明—河口公路已实现高速化、泛亚铁路中线昆明至玉溪已建成……互联互通顺利推进;连续举办了四届的中国—南亚博览会客商云集,平台效应逐步扩大,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23个商务代表处实现了对南亚东南亚的全覆盖,昆钢越南、老挝钢铁项目,云铜赞比亚铜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农垦集团缅甸农产品种植项目等顺利推进,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老挝塞色塔开发区通过国家考核确认,成为云南推进建成后的第一个国家级境外经合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深化……

    成绩背后,既彰显着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决心,更是全省人民对开放发展的认同、期待与共享 。“开放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对外开放天宽地阔。如今,七彩云南开放发展动力强劲。

     新作为

    双向开放,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

    云南,被一片美丽的蓝海“包围”。

    向北望,是潜力无穷的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向南看,是方兴未艾的海上丝绸之路;向东行,是正蓬勃发展的“长三角”和中国(上海)自贸区;向西走,通向广袤无垠的印度洋……“‘一带一路’交汇点”这个激动人心的称呼,昭示着云南将迎来更广阔的未来,必将收获更丰富的成果。

    云南的对外开放,是为了实现跨越发展。云南的跨越发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不可或缺的美好篇章。

    “我们把自身发展放在主动服务和融入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做好内外统筹、双向开放文章。”省长阮成发谈到,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新定位,改变了云南的发展格局,给予了云南崭新的发展空间,使云南从西南边陲变为辐射中心。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的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基本形成,各类开放合作功能区基本建成,开放型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各族干部群众奋发作为。

    对外,面向南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积极主动参与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澜湄合作机制建设,切实抓好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建设。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为抓手,扎实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不断丰富完善会展平台、公共事务平台、“走出去”平台和开放型经济载体。云南与国际国内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市场联系日趋紧密、合作交往日益密切、利益融合不断深化。

    对内,加强与长江流域、泛珠三角区域、京津冀、成渝经济区和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为内陆省(区、市)和大型央企、民企依托云南沿边开放“走出去”强化服务、搭建平台、当好桥梁纽带,顺势借力加强自身辐射能力建设。

    一项项政策的出台,一个个项目的推进,一个个平台机制的完善,一道道关口被攻克,一个个开放带来的“美丽”成果正为老百姓共享,渐渐汇聚成云南跨越发展的强大动能。

     新担当

    勇立潮头,争当对外开放主力军

    “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云南沿边开放赋予了新使命。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的优势,扩大对南亚东南亚的开放,使云南成为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增强我国对南亚东南亚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能力。

    根据总书记的指示,云南明确发展思路:秉承弘扬丝路精神,不断加强“五通”,在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等方面进一步彰显“云南元素”。

    以“沿边”为依托,继续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以“通畅”为前提,联通中外;以“和睦”为基础,深入推进与各国的民心相通;以“合作”为关键,促进形成宽领域覆盖、多层次参与、全方位推进的对外交流新机制。

    “要在经济、交通、能源、金融、科教等领域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全面深化合作,尽快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推动云南对外开放水平迈上新台阶,努力把云南早日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名副其实的辐射中心。”全省各州市各部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矢志向前。

    2016年,云南口岸出入境人数达3114.4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40%,云南已经成为南亚东南亚国家高层、地方政府、民间友好团体等各领域代表团访华的重要目的地。

    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中,有5大类、62大项、160多项成果与云南有关,云南在我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这些成果,充分展示出云南发展的广阔空间、强大势能。

    今天的云南,对外开放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景已现。放眼未来,云南将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主动在国家战略中谋划云南工作全局,切实把云南纳入国家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当好国家战略实施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让4700多万各族儿女以更加自信和热情的身姿,迈向未来,拥抱世界。

     开启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新征程

     中共昆明市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始终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作为最大的政治、最根本的政治纪律、最重要的政治规矩。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云南更好发展。对云南提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以及“五个着力”等新定位、新要求、新任务,为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直接指导,制定了行动纲领。全市上下坚持思想上对标对表、行动上紧跟紧随、执行上坚定坚决,同时始终牢记省委、省政府对昆明提出“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火车头”的要求,凝心聚力谋发展,勇于担当抓落实,奋力推动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建成让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放心的美好昆明。

    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牢牢扛起“当好全省经济社会排头兵、火车头”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顺应地区、全球合作潮流,提出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为沿线国家、地区加强合作提供了新的平台,为云南和昆明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进一步提升了云南在国家周边外交、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昆明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昆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就是要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积极作为,为国家、为全省扩大对外开放构筑战略通道、建好桥梁纽带、搭建合作平台,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通过《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围绕“一个枢纽”、建设“四个中心”、提升“五个品牌”来谋划各项重点工作。其中,把发展目标分为奠定基础期(2017年—2020年)、强化提升期(2021年—2025年)、基本建成期(2026年—2030年)。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把昆明建设成为一座产业发达的经济繁荣之城、创新创造的活力绽放之城、开放包容的现代大气之城、兼容并蓄的人文魅力之城、和谐宜居的绿色健康之城。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判断,推动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框架,确立稳中求进总基调,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昆明市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动适应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提高统筹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不断开拓昆明发展的新境界。

    5年来,昆明聚力转型升级、推动创业创新,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思路,突出产业强市,举全市之力发展“188”重点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变。高原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速,服务业提质增效,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尢为关注的是,全市正高举大健康旗帜,加快推进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和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全力打造“六个中心”,着力构建“3456”大健康生态圈,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中国健康之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昆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注入了强大动力。201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4300亿元,增长8.5%,今年上半年增长9.6%,5年来全市GDP年均增长10.3%,迈入经济总量迅速跃升的快车道。

    昆明市不断深化改革、拓展开放空间,动力活力得到新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农业农村、国资国企、“放管服”等重点改革扎实推进。加快“一网三中心”建设,公布首批102项“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事项。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编制《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滇中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市区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杨林工业园升级为国家级园区。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封关验收。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中印瑜伽大会、国际金融论坛等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南博会、商洽会、旅交会等影响力日益扩大。2016年全市引进市外到位资金915.3亿元,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增长54.7%。

    昆明牢固树立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强化基础支撑,突出精细管理,改善人居环境,努力让昆明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美。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基础设施日益完善,高速公路里程达680公里,地铁形成“”字型骨架,轨道运营里程达88.76公里,沪昆高铁、云桂铁路建成通车,昆明迈入高铁时代;长水国际机场成为国家第四大门户枢纽机场,昆明成为全国首批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6%提高到71.05%。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扎实推进滇池治理“六大工程”,全面深化河长制,滇池流域截污体系基本建成,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建成通水,滇池水质甩掉了劣五类的帽子,湖滨3600公顷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湿地”。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昆明市自觉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把民心作为最大的政治,着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福祉不断增加,让全市各族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两县两区”为重点,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5年来,19.77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民生投入持续加大,五年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左右。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2.5%,高于经济增速,城乡收入比从2011年的3.14∶1缩小到2016年的2.93∶1。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镇住房保障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治理不断创新,平安昆明、法治昆明建设扎实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初步形成。深入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力度,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加快民族地区发展,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

    把党的建设抓得更扎实、更有效,着力构建昆明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昆明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突出的问题,做到管党有方、治党有力、建党有效。严肃党的政治生活、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事事时时处处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做到思想上充分依赖、政治上始终跟随、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行动上始终跟随。切实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坚持思想建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稳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内容、方式,扎实抓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行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打造一流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和正确用人导向,创新选人用人方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健全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坚决反腐肃贪,打好正风肃纪“组合拳”,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集中开展“六个严禁”专项整治,坚决肃清白恩培、仇和等余毒影响,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全面好转起来。

    当前,昆明市把深入学习贯彻“7·26”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作为首要的政治责任,昆明市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巩固团结和谐的政治局面,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火车头,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补短板 促升级 调结构

    产业迈向中高端

    3月,昆明建设国家植物博物馆和中国昆明大健康产业示范区获批,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8月,2017云南文博会在昆明举行,昆明文创产业发展势头格外显现。

    随着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现代服务业高地、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定位明确后,昆明市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等现代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50.2%提高到2016年的56.7%,服务业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引擎。

    昆明市加速打造新动能,折射的正是全市近年来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突出产业强市,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大、三产做强”的思路,大力发展“188”重点产业,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向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变。

     布局“188”重点产业

     增强产业经济基础“后卫”的配置,更补齐了城市品质中的“中场”和科技实力的“前锋

    经济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依然是工业化。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喜良认为:“昆明要实现发展,关键在产业、核心在工业,重点在服务业。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市委、市政府确定了“188”重点产业,即:1个高原特色都市农业,化工、冶金、非烟轻工、烟草及配套4个传统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制造4个新兴产业,以及商贸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科技及信息服务、房地产、会展、健康服务8个服务业。从战略高度来看,“188”重点产业具有对全市经济增长较高的贡献率、较大结构调整优化贡献度,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成为全市“十三五”时期产业加快发展、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

    可以说,发展“188”重点产业对于昆明抓住机遇,打赢攻坚之役,在城市竞争格局中实现跨越至关重要。如果将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比拟为一支球队的综合实力,真正的强队,一定同时拥有强大的前锋、中场和后卫阵容,紧密配合、互为犄角、形成整体。“十三五”产业规划中,昆明不仅优化了产业经济基础“后卫”的配置,更补齐了城市品质中的“中场”、科技实力的“前锋”。

    通过数年来聚力转型升级、推动创业创新,昆明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高原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打好“菜花牌”,念好“山字经”,唱好“林草戏”,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嵩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斗南花卉交易市场成为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5年来建成24座都市农庄,培育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7户。

    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速,打好工业经济攻坚战,培育了近50家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云南白药、云内动力等企业成长为行业龙头。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不断发展壮大,j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中关村科技产业园等一批特色园区加快推进,2016年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4.5%。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优必选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昆明。2016年全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2%、21.7%、8%,均高于一般工业增速。

    服务业提质增效,打好服务业经济攻坚战,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全面启动,成为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城市,金鼎科技园成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古滇文化名城一期建成运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重拳整治旅游市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2016年,来昆旅游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中铁建西南总部、中国铜业等企业总部落户昆明。

     打造“中国健康之城

     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环节,拓展城市经济发展新空间

    推动产业迈向高端,昆明大健康产业发展获得广泛关注。

    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说,发展大健康产业,打造健康之城,是昆明培育新兴战略产业方阵的前锋、尖兵、旗帜。代表了昆明以新理念引领发展新实践的努力方向,代表昆明市探索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方向。

    昆明市正式发布了《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围绕一城六中心的战略定位,立足打造中国健康之城,推进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候鸟式养老中心、高原康体中心、民族文化中心和高端医疗中心建设。着力构建生态圈,即以医疗为中心,融合旅游、文化、大数据、金融、房地产五个领域,加快推进药用植物、疫苗、再生医学、候鸟养生、高原康体等产业链建设,努力把昆明打造成为健康产业发达、健康服务完善、健康平台亮丽、健康文化鲜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健康之城。

    为了培育昆明产业的一面旗帜,围绕丰富理念及内涵,打造平台环境,出台政策和举措……昆明紧锣密鼓开展行动。

    去年第76届全国药交会在昆明举行,滇池国际会展中心10多个展馆内挤满来自全国各地客商2000多家,如此大规模高规格的行业展览在云南并不多见,为昆明乃至云南发展大健康产业注入活力。

    昆明大健康国际高峰论坛、2017国际干细胞与免疫治疗领导者峰会等先后在昆明举行。

    今年7月,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项目推介会和国际专家咨询会在深圳市举办,参加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国内外嘉宾、中国科学院“三园两所”专家学者近400人参加。聚焦全球目光、凝聚各方智慧,昆明努力将中国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成为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大型植物博物馆。

    宝相健康产业园、智者山丘等一批大健康项目开工建设。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关重要的是抓住产业链核心环节或者核心产业链,它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凝聚和带动作用。昆明发展大健康产业乃至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之处,就是围绕打造自己的核心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链,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精准扶贫路 越走越坚实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

    昆明市是全国有3个以上国家级贫困县的4个省会城市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发展任务、最大的民生任务。

    “决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兄弟民族、一个贫困群众掉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部署,昆明紧紧围绕“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的扶贫工作思路,紧盯“到2018年,全市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力、全速、全域决战脱贫攻坚,走出一条具有昆明特色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多亏通了硬化路,现在一早上就能看三四个病人,以前一整天都难做到。”禄劝马鹿塘乡撒马基村委会的村医张宏莲感慨说。

    张宏莲22岁开始当村医,今年整整5年。

    这5年里,她见证了撒马基村委会双龙汤、松林坪、阿角岔等一个个村小组从不通道路到修通毛路、再到硬化的全过程。

    这5年里,她已经换了一辆新车,再不用一个人背着药箱,在险峻的山路上来回走了。

    这5年里,双龙汤村种出来的烤烟,阿角岔村出产的黄果、香蕉、甘蔗等农作物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了。

    这里背靠陡峭峻拔的高山,脚下是滚滚金沙江,位置偏僻,环境恶劣,乡亲们希望把路修通、修好的愿望,延续了一代又一代。

    要想富,先修路。一条条道路连通山旮旯村庄,是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的真实写照,也是尊重群众需求,对接农民意愿的生动注解。

    为推进脱贫攻坚系统工程,昆明坚持连片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通过区域整体开发改善发展条件和环境。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推动农产品、劳动力走出农村,引导资金资源和人才技术进入农村,切实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组织化程度。坚持“输血”和“造血”并重、“扶智”和“扶志”并举,持续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建立市、县组织和扶贫部门领导班子挂乡包村、挂村包组“双联”机制,实现172个省级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全覆盖。

    为实现“脱贫攻坚高质量、增收致富可持续”,昆明切实坚持高位推进,实行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压实责任;成立市脱贫攻坚指挥部,下设产业发展、务工增收、督查问效等12个分指挥部,形成“1+12”脱贫攻坚指挥体系;建立协调联动、考核奖惩、刚性约束、动态退出、后续帮扶“五项机制”,织牢脱贫攻坚“保障网”;扎实做好“六个精准”,重点推进“七个一批”,着力实施“十大工程”,确保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全市完成易地搬迁1.16万人,实施宜居农房10.16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5万户;完成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培训26.77万人、转移就业25.6万人。

    “在172个贫困村推进实施‘菜单式’产业扶贫工作,确保每个贫困村有1至2个产业发展项目,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参与1个增收项目。

    “探索率先从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学生开始,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将‘两区两县’农村低保标准从2580元/年调整为3120元/年,8.25万户13万余人纳入农村低保,占全市农村低保人数的77.6%。

    精准扶贫,从为群众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开始。

    5年来,昆明以禄劝、寻甸、东川、倘甸和轿子山两区为主战场,做到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项目向贫困地区集中,资金向贫困地区聚集,力量向贫困地区配置,先后开展五轮动态精准识别,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和社会扶贫资金84.31亿元,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4.89万人,贫困人口由33.47万人下降到18.58万人,贫困村由172个减少到116个,贫困发生率由15.86%下降到8.8%。

    今年,全市紧紧围绕“减少6万贫困人口,77个贫困村出列,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的年度目标,完善政策举措,强化资金保障,凝聚各方力量,补齐攻坚短板,努力实现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上半年,已落实“两县两区”专项扶贫项目资金45.78亿元,“两县两区”实际完成专项投资17.51亿元。

     打造“一个枢纽”“四个中心

    深入服务和融入辐射中心建设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加快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发展,为云南、为昆明加快开放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合实际,昆明提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要打造“一个枢纽”“四个中心”,即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打造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这是昆明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服务和融入我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实践。

    站在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阵地,昆明以打造“一个枢纽”“四个中心”为依托,进一步扩大开放,拥抱世界,不断扩容友城的“朋友圈”,为城市发展转型拓出更广阔的新天地。

     打造“一个枢纽”“四个中心”,全面提升昆明辐射带动力

    “‘一个枢纽’‘四个中心’的提出,既是基于昆明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优势、日益凸显的区位优势、开放包容的发展活力优势、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优势,也符合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昆明市外侨办一位负责人如是说。

    事实上,从经济成就来看,昆明以全省5.3%的国土面积,集中全省15.2%的人口,实现了全省28.9%的GDP,人均GDP达到了0.97万美元,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不断增强。

    从金融业发展水平看,昆明的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5.6%,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占全省的46.41%和58.89%,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占全省的53%,金融业发展的软硬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具备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从社会文化影响力看,昆明区位独特、交通便利,多元的人文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极具特色的产业资源,以及长期以来和南亚东南亚国家合作交流打下的深厚基础,使得昆明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从科技创新角度看,作为全国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示范城市,昆明汇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技创新资源、90%以上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了700家,科技创新资源十分丰富,是创新创业的理想之地。

    由此可见,昆明打造“一个枢纽”“四个中心”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趋于成熟,将推进昆明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全面提升昆明的辐射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

    根据《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打造“一个枢纽”旨在加快建设交通、能源、物流、信息通道,完善密集便捷的公路网,构筑功能高效的铁路网,打造开放发达的航空网,着力构建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把昆明建设成为国际衔接顺畅、国际互联互通、节点功能完善的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不断夯实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的硬件基础。

    打造“四个中心”,关键是要抓住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发展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综合实力强、产业能级高、营商环境优,聚集辐射能力突出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牢牢把握科技进步方向和产业变革趋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步伐,把昆明建设成为科技创新资源充分聚集、科技创新产业快速发展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扩大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提升金融服务层级和水平,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把昆明建设成为国际性金融机构聚集、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环境优良的区域性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全方位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教育、卫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智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加强民间人文交流,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和文明程度,将昆明建设成为文化交流活跃、文化贸易繁荣、文化合作密切的区域性国际人文交流中心。

     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开放格局已然改变

    “今年商洽会期间,一位老挝客商专门来到呈贡看中国的高铁是什么样子,可是他进不去,只好请朋友在南站广场帮拍一张高铁广告的留影照。”昆明高铁南站的客运值班经理秦娅丽说,看到这一幕,她感慨不已,昆明高铁站成了不少南亚东南亚国家各类代表团来昆明考察必看的一个站点。

    2016年12月28日,沪昆高铁贵昆段、云桂铁路百昆段通车运营,昆明正式迈入高铁时代。昆明南站成为全国站线规模前三的高铁枢纽站,也是中国唯一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高铁枢纽站。对内,高铁是昆明交通的新门户,对外,是辐射南亚东南亚新起点。

    进入“高铁时代”的昆明,改变了昆明开放格局的深度和广度,把云南、昆明推到了内接国内、外联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印度洋的“中心枢纽”和“核心节点”的最前沿,承接起了国家经济发展大调整、大开放的战略重任。

    5年来,随着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突飞猛进,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了强大支撑。目前昆明正在建设昆明长水国际航空枢杻,提升西南门户枢纽地位,打造国际航空大都会。加强昆明高铁站、昆明火车站与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提升“一城两站”综合枢纽交通枢纽功能;助推泛亚铁路建设,为“铁路干线+城际铁路+都市快线”为主的铁路交通网络发力打下基础;同时,重点实施滇中城市群互联互通、“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通道连接线工程,加快进出昆明高速公路复线和“出滇入川”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对外公路主通道。

    如今,长水国际机场通航100多个国内城市和40多个国外城市,8条国内铁路交汇,5条国际铁路出境,7条出入昆高速公路通往北京、上海、重庆、成都、杭州、广州、汕头等地,5条国道通向越南、老挝、缅甸。今年昆明成为全国首批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城市,还正向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铁路交通枢纽和连接太平洋、印度洋的重要陆路通道和枢纽迈进。

     加快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昆明市瞄准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不断加快培育贸易竞争新优势,扩大招商引资优势,完善外贸布局,优化外贸结构,进一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2015年11月30日,中欧班列(昆明—成都—罗兹)返程首次抵达昆明王家营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行程10956公里,标志着中欧班列(昆明—成都—罗兹)正式实现双向对开。今年上半年,国际班列到发柜数量达324个,较2016年全年大幅增长。

    今年5月,随着昆明综保区成功通过国家验收,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营,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通过初验。昆明“一区两中心”开放格局初具雏形,在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进程中,昆明又多了一个走向世界的窗口平台。由此,昆明推动设立王家营铁路口岸,将昆明综合保税区、昆明高新保税物流中心、腾俊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打造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的多功能复合型国际保税物流园区的步伐大大加快。

    昆明还积极承接国际国内高端制造业、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发展进出口、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保税服务、货物贸易、融资租赁、跨境电商等业务。

    同时,改革和开放相辅相成。昆明市坚持把“招商作为第一要事、环境作为第一要素”,着力营造“”“”新型政商关系,2016年全市引进市外到位资金915.3亿元,增长10.5%;实际利用外资7.4亿美元,增长54.7%。

    昆明城市国际影响力也进一步增强。孟加拉国等7国在昆设立领事馆,与法国格拉斯等22个城市缔结国际友城。上合昆明国际马拉松赛、中印瑜伽大会、国际金融论坛等国际交流日趋频繁,南博会、商洽会、旅交会等影响力日益扩大。

     融合融通 滇中发力

    一盘棋谋划、一家人融合、一股劲推动……昆明市与滇中新区的深度融合发展正迸发出1+1>2的强劲动能。

    从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到新区蓝图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招商引资、产业项目落地,随处可见市区融合发展的身影。

    3月2日,我省首台自主研发制造的“振兴号”盾构机在滇中新区下线,投入昆明地铁4号线建设使用。这是市区融合发展的一次生动实践,昆明市与滇中新区合力引入央企中铁电建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5月12日,昆明综合保税区(一期)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是市区融合发展的又一次生动写照。综合保税区由两部分组成,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区块一,规划面积0.58平方公里;位于滇中新区空港片区内的区块二,规划面积1.42平方公里。昆明市、滇中新区仅用9个月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昆明综合保税区项目建设,创造出当年获批、当年建成、当年通过省级预验收的加速度。

    滇中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后,按照“省级决策领导、新区独立建制、市区融合发展”的原则,昆明积极构建与滇中新区合理分工、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格局,共同打造全省最具活力的增长核心。

    从融合到深度融合,两年来,昆明市与滇中新区携手并进,通过实现规划一张图、基础一张网、产业一条龙、市场一体化,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建新区、群策群力促跨越的强大合力。

    目前,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东风云汽异地搬迁技改、中关村·电子城(昆明)科技产业园、新加坡丰树物流等一批大项目落户滇中新区;中铁电建大型盾构机、聚光科技环保监测设备、利宇盟手机等项目顺利投产。

    今年上半年,滇中新区保持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50.07亿元,同比增长10.6%。国家发改委对18个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未列入本次统计)2017年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统计排名显示,滇中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排名第五位。

    2016年,昆明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84.5%。昆明新能源汽车工程技术中心、优必选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昆明。2016年全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32.2%、21.7%、8%,均高于一般工业增速。

    随着昆明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为昆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定基础、注入了强大动力。市区融合发展正迸发出1+1>2的强劲动能。

     高原明珠”复苏记

    晋宁区古城村委会南冲河村,清幽的古城河穿村而过,静静流淌。村庄青瓦白墙、道路整洁,环境清幽。

    如今随着滇池治理的一天天推进, 世代临水而居的村民们,行为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悄然转变,成为滇池的治污员与守护者。

    滇池是昆明的“母亲湖”,是鱼鸟栖息的好归属,是三春杨柳的赏景处,更是昆明人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赖以生存发展的家园。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滇池水清澈见底,碧波荡漾。7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质逐渐恶化,滇池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湖泊之一。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滇池变了容颜,不变的是临湖而居、因水而生的昆明人对它与生俱来的眷恋和赤诚的山水情怀。

    “不信滇池水不清!”这是春城人民的殷殷期许,这是党委、政府对广大人民的郑重承诺。

    上个世纪90年代,滇池生态保卫战打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滇池治理工作,连续4次将滇池治理写入国家重点流域治理五年规划;省委、省政府把滇池治理作为全省和昆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实施“环湖截污和交通、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入湖河道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六大工程。肩负历史和人民的重托,昆明市委、市政府把滇池治理当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头号工程,全面推进。

    “滇池是昆明的生命线,滇池治理是整个城市转变发展方式的一面镜子,时刻在检验这个城市是不是真正转变了发展方式。”2015年8月,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到昆任职后的第一次调研,正是滇池治理。

    昆明市提出,城市将量水发展,以水定城,把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受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向环境要GDP”的传统发展方式,坚定不移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滇池生态保护建设水平。

    2016年,是滇池治理载入史册的一年:一个个治理项目纷纷告捷,一项项水质指标逐年向好。滇池草海、外海水质全年由劣V类提升为V类,实现了近20年来的首次突破;在国家年度考核中,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取得了72.7分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环保部公布的全国重点湖泊治理中,滇池治理成效首次排列首位……滇池保护治理正走出一条重污染湖泊水污染防治的新路子,为深化我国湖泊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有益借鉴。

    “看,白鹭!”最近几日,在盘龙江、大观河、翠湖以及滇池周边的湿地公园等水域,细心的市民发现,水面上不时有白鹭飞过,飞舞盘旋,悠然自得。昆明市鸟类协会理事杨明介绍,白鹭本以滇池为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非常多见,后因环境污染,踪迹难觅。如今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改善,白鹭重归家园。

    滇池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潘珉介绍,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植物种类达到280种,鱼类达到23种,鸟类达到约140种,就连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也在滇池出现。

    鱼鸟归家,人归自然。漫步盘龙江畔,水清岸绿,流水潺潺;走进海东湿地,曲径通幽,花海娇艳;来到斗南湿地,听浪拍岸,杨柳依依……随着滇池水质逐年向好,河道边、滇池畔、湿地内,芦苇摇曳、睡莲叠翠、水清鱼欢的滇池胜景又重归春城,成为人们休闲赏景的首选之地。

    今年8月8日,海河黑臭水体从平台上销号,成为全国黑臭水体中首条从平台上销号的河道。“原来的海河内垃圾漂浮、淤泥厚重、乌黑腥臭,是昆明市去年唯一一条列入全国黑臭水体的河道。”官渡区水务局工作人员介绍,经过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的全面实施,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现在,附近的居民茶余饭后都喜欢到这里散步休闲。“海河水变清了,景变美了,我们都想亲近。”今年50多岁、一直住在福保村的张聪说。

    滇池,如平静硕大的镜子,朝朝暮暮倒映着美丽的西山,也时时刻刻检验着这座城市的人。

    “十三五”时期是滇池治理全面提速新阶段。昆明市将突出源头重治,着重解决点源和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工程整治,充分发挥工程设施的环境效益;突出河长主治,努力实现河(渠)湖库功能的永续利用;突出标本兼治,切实推进滇池流域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到2020年,滇池水质主要指标争取达到Ⅳ类水标准。

     风清气正 奋发有为

    北部县区,脱贫攻坚的决战在读秒状态下推进。

    主城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鼓点激昂催人奋进。

    两个艰苦卓绝的战役,两个军令如山的战场,检验锤炼着昆明市各级领导干部。

    扶贫党建双推进战场上,2016年昆明市共选派驻村扶贫队员1802名,组建工作队390支,172个省级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建立召回机制、召回队员82名……

    “创文”工作实行“8+5+1+1”督查问责机制。全市至今已有1104人被纪委提醒谈话,191名干部被问责……

    十八大以来,昆明市切实扛起管党治党的政治责任,严抓思想建党与制度建党,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严厉整治“四风”问题,坚决反腐肃贪,努力营造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干事创业的发展生态。

    坚持思想建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和“忠诚干净担当”专题教育,稳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加强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建工作理念、内容、方式,扎实抓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开展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双推进”行动,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打造一流队伍,坚持好干部标准和正确用人导向,创新选人用人方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建立健全干部容错纠错机制,促进“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坚决反腐肃贪,打好正风肃纪“组合拳”,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集中开展“六个严禁”专项整治,坚决肃清白恩培、仇和等余毒影响,使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全面好转起来。

    玉瓷之石,金刚试之。

    “治安村”,禄劝县团街镇一个美丽和谐的村子。2015年,该村党总支因基层党组织工作履职不到位、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被确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

    2016年换届后,在新的村党总支书记张贵杰的带领下,该村党支部成功转变成全市“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不仅建成了为民服务站、治安村史馆、村级活动场所,还由村干部带头,建起了撒坝猪养殖合作社、乌骨鸡养殖合作社等。其中仅撒坝猪养殖一项,就可实现年均收入200万元。

    6月19日,罹患白血病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甸沙乡苏撒坡村委会主任倪明真,在结束第一次化疗和近半个月的住院治疗后出院回家,之后便一天不落地出现在扶贫工作第一线。

    6月19日,昆明市旅发委派驻倘甸和轿子山两区红土地镇新田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刘军,在前往驻村点的路上发生车祸,于次日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一名39岁的共产党员的脚步,永远停在了脱贫攻坚路上。

    一个个基层干部,一个个共产党员,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谱写了一曲曲时代赞歌。

    2016年以来,换届工作平稳有序、风清气正,选人用人更加规范,一批想干事、能干事、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受到了提拔和重用,一批官员受到了约束和警诫。同时,出台了《昆明市治理“为官不为”实施办法》,处理了一批不担当、不作为、不落实的干部,干部管理监督更加严格。

    在精准扶贫和“创文”工作中,昆明又实现坚持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相统一,分类施策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精准发力,持续推动农村、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类组织等领域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模式,推动党组织设置和活动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使党的组织、党的工作有效覆盖社会各个领域。

     民生工程: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昆明市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5年来,昆明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0%左右,有效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群众福祉获得新改善。

    5年来,昆明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战略思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以“两县两区”为重点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使19.77万贫困群众摆脱贫困。

    5年来,昆明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5%和12.5%,高于经济增速,城乡收入比从2011年的3.14∶1缩小至2016年的2.93∶1;全市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教育事业成效明显,义务教育均衡化加快发展,民办教育突破发展,引进北京世青、清华附中、黄冈中学等名校来昆合作办学,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上好学”,“上学难”“择校热”得到有效缓解;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公立医院改革等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实施,城市居民“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初步形成,人均预期寿命为77.92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住房保障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阿姨,我帮您测测血压和血糖。”每周四上午9时,官渡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都会准时来到龙马社区的李女士家中,为她提供上门服务。在社区广场,记者看到,许多居民在现场完成基础检查后,进行家庭医生建档签约。“只要居民有需求,就能通过电话第一时间找到医生。”官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岳秀风介绍,家庭医生签约进一步建立完善了居民健康档案,还可以针对不同患者进行上门、预约专家等个性化服务。

    秋季开学,昆明市“阿诗玛班”“民族班”的100多名新生高高兴兴地入学,市级财政向学校提供的补助,让孩子们不再为学费、住宿费、教科书费担忧。重点倾斜“两区两县”,这是昆明市全力以赴推进民族地区扶贫攻坚、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创新举措……

    一项又一项事关民生福祉的工程,让居住在春城这座四季如春城市的人们,拥有越来越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记者熊燕、储东华、罗蓉婵、茶志福、张雁群、雍明虹、龙舟、孙伟、浦美玲/文 记者孙晓云、周灿、杨峥、李秋明、黄喆春/摄)

编辑:钱嘉榀责任编辑:徐婷
加快建设“四个中心” 昆明更具国际范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毛韵心) 日昆明信息港
陈豪:善用系统思维加强科学统筹 以产业扶贫成效提升群众获得感
陈豪在寻甸县调研时强调 善用系统思维加强科学统筹 云南网
云南:为实现稳定脱贫致富注入持久动力
为实现稳定脱贫致富注入持久动力 全省产业扶贫云南网
滇中新区成立两周年 好产业聚集滇中新高地
新常态下,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已是大势所趋,政府
【喜迎十九大】在主动服务和融入中推动跨越
云南网讯清秋的老山主峰,巍峨挺拔,发改委
抢抓大健康发展机遇 打造健康春城靓丽品牌
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