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开出治涝解渴“方”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17.01.2016  14:22

    “逢雨即涝、雨后即旱”是包括昆明在内的许多城市面临的城市问题。一边是缺水,一边是汛期雨水白白流走,“海绵城市”便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方式。政府工作报告对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提到,“十三五”期间昆明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

    接下来的五年中,昆明将如何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将对昆明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近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昆明市水务局。

    进

    152个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发挥“海绵”作用

    早在2009年,昆明就开始启动城市雨水综合利用工作。昆明市水务局副局长、市节水办主任龚询木介绍,在这一年,昆明市创新制度,制定出台了《昆明市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规定》,明确了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是节水设施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将符合条件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纳入节水“三同时”要求,同期配套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通过这些措施,启动了“海绵城市”最初的尝试。

    2011年,昆明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雨水污水和城乡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昆明市雨水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进一步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多年来,市节水办每年组织昆明地区各设计院和施工单位的相关设计和技术人员,开展雨水综合利用设计和施工技术培训与交流,不断规范设计和施工水平,并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绩效评价,为推进工作提供参考。

    2014年,《昆明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首次从规划层面对低影响开发利用雨水资源提出要求,要求通过源头削减和过程蓄滞进行径流控制,使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新建地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不宜低于40%等,为昆明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建设海绵城市奠定了基础,也充分体现了规划的工程指导和理念引导的作用。

    经过6年多的尝试和探索,昆明雨水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成效,市水务局技术处工作人员孙缈音介绍,由水务部门负责推进的工业和民用建筑项目已同期配套建成152个雨水综合利用设施,在建项目还有164个。此外,由住建部门牵头负责,新建和改建道路中推行生态道路建设的道路已有68条。同时结合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在主城三环路以内开展了雨污调蓄池试点建设,共建成17座调蓄池,总容积为21.24万立方米。由园林绿化部门牵头对51个公园进行了改造,细心的市民在弥勒寺公园、黑龙潭公园等游玩期间或许已经注意到,园区内的部分道路铺设的是碎石雨水透水路面,收集的雨水则用于绿化灌溉等。通过各项措施的实施,昆明的雨水收集利用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城市旱涝问题。

     如何建

    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结合

    昆明建设“海绵城市”中海绵建筑与小区采取的方式,主要为下凹式绿地、渗透铺装、植草砖、渗排一体化系统、地下建筑顶面与覆土之间滤水层、雨水收集池、模块水池及景观水体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昆明“海绵城市”建设将进一步把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即雨水排放管道等)和绿色雨水设施(即雨水调蓄池、雨水滞留设施、渗透铺砖等)结合起来,并将“海绵城市”建设贯穿到城市景观规划、水系规划、道路规划等领域中,统一规划、共同推进。

    “从昆明的市情来说,建好‘海绵城市’的重要任务是将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结合起来,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对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城市面源污染、雨水收集利用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龚询木介绍。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水务部门、住建部门、园林部门积极向其他先进城市学习,如南宁等城市通过建设雨水公园、鼓励市民参与水生植物种植的方式,将节水、绿化和百姓娱乐结合起来,龚询木认为,在不久的将来,昆明市民亲自参与“海绵城市”建设也将成为可能。

    根据国务院相关要求,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要达到目标要求。”龚询木介绍。(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

编辑:范皛责任编辑:徐婷
首付
首付  首付【表情】【表情】万买地铁三室准现Zhifang.com
去年云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1%
云南省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总体持续保持优良,云南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全年未出现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全省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8.Zhif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