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建设迈向“滇池时代” 五华探索新常态下发展之道

06.07.2015  11:10

现代新昆明建设从“翠湖时代”迈向“滇池时代”,城市多中心布局逐渐形成,周边各县区强势崛起,发展空间日渐局促,昔日“核心区”的传统优势逐步丧失……

面对不断袭来的困局和挑战,五华区没有“吃老本、等外援”,而是“深挖内涵、就势升级”,用一个个像东方柏丰大厦、昆明老街、金鼎文化创意产业体验区这样的转型实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如今,在高达百米的东方柏丰大厦内,白领们在处理着各类金融事务,金融特色楼已现雏形;古韵悠长的昆明老街,穿行在古街巷与咖啡馆中的游客,感受到的是特色文化旅游商业街区打造带来的古典与现代的融合;金鼎文化创意产业体验区,在一个个创意范儿十足的项目之间流连,体验到的是工业遗存向创意产业高地的转身。

这也是五华区在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之道,经济新常态下,五华区更加注重内涵提升、产业转型,练内功、干细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从而实现稳增长。

搭框架

三大建设”优化产业空间格局

长期以来,在创新思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条道路上,五华区一直走在全市前列。

从第一个高新产业园区到第一条商业步行街、第一个大型外商零售超市,再到第一个智慧城市城区、第一个广告产业园区……

如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成为摆在五华发展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

针对五华区既有全市传统商业中心区,也有发展明显滞后的城郊结合部和山区半山区,五华区的决策者在“强三、优二、精一”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方向的基础上,以合理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为着力点,实施了“南强、西进、北拓展”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中央商务区、昆明泛亚科技新区和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三大建设”。

其中,“南强”战略,以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为核心,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着力打造南屏步行街片区、翠湖小西门片区、红云龙泉路片区等重点商圈,着力做大做强服务业,引导服务业向高端升级。截至去年年底,辖区内聚集了33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6家全国500强、民营500强企业的区域性总部和分支机构,覆盖商贸、金融、能源、信息技术、化工、烟草等多个领域。

在所有主城区里,五华区可开发土地资源最少,可扩展空间也最小。为此,五华区实施了“西进”战略,以王家桥片区等城郊结合部为重点,围绕昆明泛亚科技新区这一核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建设昆明市面向泛亚地区科技创新基地、西北部城市副中心、创新型城市示范区。目前,已有联想科技城、绿地云都会、中铁云时代广场、普洱茶文化科技中心和中船重工第705研究所等一批重大项目先后落户建设,已成长为五华区新的重要增长点。

北拓展”战略,则围绕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建设,大力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休闲农业,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自然景观、农耕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做精现代都市型农业。按照全域城镇化推进的思路,积极引导产业上山、城镇上山,着力完善片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主城功能的向北拓展打开空间,打造新的旅游经济走廊。

南强、西进、北拓展”的发展战略堪称大手笔。如今,随着中央商务区扩容提质、泛亚科技新区全面提速、西翥生态旅游实验区开发加速突破,“三大建设”已经构建起五华区产业发展新格局,加快了主城与新区发展,正着力推动打造五华经济升级版。

优产业

四轮驱动加速产业“脱胎换骨

三大建设”搭建起了产业转型发展的“框架”,但五华区资源环境空间十分有限,辖区内山区、半山区面积大,建成区面积狭小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空间有限,发展无限。坚持这一理念的五华人,提出了要举全区之力打造领跑昆明、服务全省的商贸商务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信息中心和文化创意中心“四大中心”。

四大中心”和“三大建设”实现了功能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四大中心”的打造,实质上是五华区立足自身优势,深挖内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作为全市商业中心,长久以来,商贸业一直是五华立区之本。在此基础上,五华区提出了建设商贸商务中心的思路,通过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等,着力提升“商贸立区”内涵,推动传统商业向商务商贸转变,从服务业大区向服务业强区转变。一组数据可以更直观反映这一转变,截至去年底,全区商务楼宇总数达183幢,楼宇入驻企业近5000户,“亿元楼”达到9幢,联想科技、中国黄金集团等一大批高品质区域性总部企业纷纷落户。总部的聚集,带来的是相关产业集群,拉长了产业链,产业链的延伸又带动周边经济,产生更大的聚集,从而最终实现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金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金融业可以推动一个区域经济产生新的活力。打造金融服务中心对于聚集了全省50%以上金融机构总部的五华区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如今,东方首座商务中心就是这样一个存在。项目自实施以来,整体定位以“高纯度金融类企业”的招租方向及门槛设置为方向,力争打造“云南首个金融类专业级五A甲级写字楼”。(昆明报业全媒体记者 贾献培)

随评

打开稳增长新引擎

三大建设”优化产业空间格局,四轮驱动加速产业“脱胎换骨”。在产业发展方面,五华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不失为调结构、促转型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众所周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双引擎。对于素有“文化区”之称的五华区来说,如何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作为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的先导产业,是区委、区政府着力下好的一盘大棋。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和稳增长较为严峻的形势下,五华区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进一步把丰厚的历史文化科教资源整合,形成以金鼎山片区、学府路发展带、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为核心的“一山、一路、一园区”别具一格的文化创意产业社区。产业集聚、链条延伸、拉动明显的产业结构创意园区,充分释放出新型业态的价值功能,吸引汇聚了各种创新元素焕发活力,创业创新在这里成片萌发,规模经济效应初露端倪。其中的金鼎昆明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成立两年就集聚220家文化创意企业,园区产值以平均20%的速度逐年递增,去年实现相关产业产值10亿元,今年上半年已经完成产值6亿元,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当前,昆明市把稳增长作为头等大事,作为工作的主旋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各地都在想方设法探寻产业转型升级,把加快推进重大项目作为稳增长的抓手。如何发挥优势、选择产业、错位发展?五华区另辟蹊径,先行一步:把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引领全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提升五华区文化竞争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都市经济的战略高度,用“大文化”理念引领和总揽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创意园区和特色文化街区,形成了良性互动、融合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创业生态圈,把文化产业打造成区里的“品质产业”,以推动产业强区,加速跨越发展。

可以说, 五华区迎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春天,驶向开往经济稳增长的快车道,其示范价值和带动作用将会不断凸显。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几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在那场金融寒流席卷多国之时,一些地方的文化创意产业反而逆势而为,犹如“寒冬里的一股暖流”,催生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其实,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经济问题,实质上是深刻的文化问题。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如何以优势产业、创意产业为有效抓手和突破口,撬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稳增长促跨越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对昆明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课题。(作者小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