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内的地下河 你曾有这样的前世今生

25.07.2016  12:42
明通小学附近,老明通河的桥拱,不是老人指点还真看不出来。 鸡鸣桥下的西坝河暗河口

  百年前的昆明,数十条河流绕着这座古老城池潺湲流淌,它们奏出的古老歌谣,成为老昆明人的美好记忆。之后,部分河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或已经消失,或隐没于高楼大厦下。“水乡泽国”成为过去,水城故事逐渐遥远。现在,昆明有36条入滇河道,部分河段被覆盖成为暗河,这些暗河都在哪里,它们还能找到“弃暗投明”的出路吗?近日,晚报记者对主城区内的6条河流进行了实地走访。

  西坝河

  30年前鱼虾成群 暗河盖好成了街道

  从金碧路拐入东寺街,继续向下走,就到了土桥。这里是西坝河的传统起点。从土桥到西华园的这一段,于1986年建成暗河,上面形成街道,今天,我们看不到这段河流的真实面目。

  到了西华园,西坝河才露头。它位于道路中间,两边被绿色的矮灌木围绕,可惜,这段并不长的明河几乎没有水。再往前走一段,又是暗河,上面盖起了各式楼盘和小区。到了韩家小村,农舍土路始见,河开始还原为河,两岸依稀可见老树和杨柳。再往前行几公里,墨绿色的水缓缓注入滇池草海。

  村民老韩正在河边钓鱼,他说里面有小鲫鱼。他在西坝河边生活了半辈子,1985年之前西坝河一直是一条清水河,但到了1985年后,西坝河的水体开始变臭,鱼虾绝迹,之后政府一次次大力整治,“又回到十多年前了。

  几年前,昆明市环保局曾监测到,流入草海的西坝河是劣五类。几公里长的河道接纳的全是城市污水。2006年之后,西坝河从广福路延长线至入湖口段,封堵了112个排污口,到了2015年,西坝河改造实施了清污分流,无污水再进入河道。

  在刘老爹的记忆里,西坝河是一条美丽的河。刘老爹是胜利村人,过去被称作渔人,20多年前,他从家门旁经过的西坝河里划上小木船,捕鱼为生。那时西坝河面有10米宽,纵目望去都是芦苇丛,时常有水鸟飞起。而鱼,数不胜数,刘老爹一天能打上10多公斤鱼,城里卖了鱼,剩下的还能管自家吃个饱。雨季到来之前,河水总是浅浅的,清清的。不过夏季涨水也让人头疼,“多雨的季节,昆明就浮在水里了。元朝时昆明叫做‘鸭池城子’,就是因为时常水淹城池,里面的昆明人就像水面的鸭子。

  刘老爹回忆,那时孩子们常在河里游泳,从岸边一个个扎猛子往河里跳。河对岸有卖酱油、醋的小杂货铺。河上的独木桥,是用半边大树直接往上一放搭成的。到了旱季,上游开闸放水,河水流经西坝河,灌溉了9公里多的沿线农田。

  乌龙河

  昔日漂着海菜花 今日起点在哪都有争议

  “四周农田环绕,两岸绿树成荫,随处可见海菜花。”这是老一辈昆明人对乌龙河的印象。不过,他们现在只能大致根据河流走向,在记忆中勾勒出乌龙河的原貌。

  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乌龙河发源于昆明医学院附近,自北向南经棕树营至白马小区,穿过成昆铁路、石安公路,从明家地汇入滇池草海,全长3.68公里,其中暗河段占了大部分,只有1.3公里为明河。也有一些老昆明人回忆,乌龙河起点在现今的云大医院。

  记者沿着暗河段走访,早已看不到河,商铺、餐馆遍地都是,商户几乎都没听说过乌龙河。

  “几十年前,我还是孩童,母亲牵着我的手走亲戚,从当时环城路边的云大医院旁边,我们走上了一条通往棕树营的小河埂,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条河叫乌龙河,只记得弯弯的河边有许多桉树,两岸是肥沃的田野,清澈的河水,有人在洗衣服、淘米洗菜,还有人在游泳。”这是一位老昆明对乌龙河的记忆。

  白马小区65岁的贾云交老先生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白马小区还是一片农田,周边有四五条河,大家也叫不出名字,其中一条是通往昆明医学院附近的,主要是用于灌溉农田。“那时我们去小西门赶集必须经过这条河沟,水面漂着海菜花,一到栽秧的季节,水里有很多鱼,好多娃娃都会来逮鱼。”至于这条河是什么时候被覆盖的,他也记不起来了。

  如今,在地下默默流淌2公里多之后,乌龙河在二环桥下的大观建材市场入口才重见天日。据周边的居民介绍,大概六七年前,乌龙河的水黑得如墨汁一般,味道刺鼻,如今清澈见底,河道两旁柳树成荫。“这里面有小鱼、龙虾、还有水母!”河道边,9岁的陈志鑫和同学一起正在捉鱼。

  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乌龙河暗河部分主要是纳污排污,最终排到第三污水处理厂处理,明河的功能主要是防洪排涝。

  明通河

  前半段隐没于闹市 暗渠已变排污管道

  如果你问起明通河,不少老昆明人会给出几个坐标:明通巷、火车站、塘子巷。而打开手机地图,上面显示明通河起源于官南大道附近。事实上,明通河曾穿越如今市区最繁华的地段,随着城市的发展,它的上游已“隐身”于繁华的楼宇之下,寻觅其踪迹变得异常艰难。

  明通河最早起源于何处?据《盘龙区地名志》记载,明通河原河道在今北京路东侧,河头在豆腐厂一带,由北向南经福德桥、交三桥、明通桥、高堆村、太平桥、黄家庄、前卫营,在南窑村旁入官渡区,经十字闸向西入滇池,全长15公里。此河是古代盘龙江水利系统组成部分,水源主要是昆明东郊农田余水。

  回到明通河的发源处,如今早已高楼林立,在不远处盘龙江边的桃源街,即便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也不知周边曾有明通河流过。“我们小时候北京路周边全是农田和村庄,有个水塘,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今年60岁的秋老先生说。

  “以前明通河就在我们院子背后,还有一个小拱桥,50年代这里还是田坝,后来开始建楼,渐渐河就没了。”在明通巷的一个院子里,73岁的苏女士说。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找到了位于明通小学斜对面的小拱桥,如今已被建筑覆盖,只留下一个小斜坡。

  “以前明通河还流经老市政府、塘子巷,还有双龙商场对面的喜糖一条街(前卫路),然后流到现在的明通路,一直穿到火车站以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文史专家詹霖回忆说,前卫路一段,到50年代就被覆盖了,而明通路一段,好像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覆盖的。

  今天的明通河,在南二环下官南大道的位置,才得以重见天日。在明河起始部分,河面漂起了浮萍,周边居民介绍,以前这条河叫臭水河,这几年水质才慢慢变好。

  相关部门介绍,如今明通河源头在摩玛大厦附近,河道以南二环河闸为界分为上下两段。下段经综合整治,已彻底实现截污,最终汇入大清河。暗河部分经2005年改造后,污水从地下管网走,流向污水处理厂,目前地下为暗渠。

  采莲河

  景观尽可能保留 让建筑增添一丝水色

  去年以前,每每汛期遇到大雨天,永昌小区有一片区附近总是大量淹积水,而小区住户“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直到去年7月底,昆明市排水公司到永昌小区清淤除障作业,住户们才知道,原来这个片区的地下,正是采莲河穿流而过的暗河部分。因为淤泥沉积和水泥板结,暗河河道被挤占,造成了小区内涝。施工后,情况就好多了。

  “这个房子可是八九十年代就盖起来了。”小区住户吴女士说,这条河至少被覆盖二三十年了。

  从永昌小区跨过南二环,在南亚风情·第壹城背后,就到了采莲河的明河部分。

  李家地村李女士在采莲河边住了30多年,看着采莲河从清澈变得浑浊、再经过治理变清,“小时候,赤着脚就能下去捞鱼捕虾,现在水泥河床修葺得太整齐,跟以前的风貌终究是不同了。

  要有效治污并确保汛期安全,人工雕琢在所难免,不过顺着采莲河继续前行,则看得出建设者的独具匠心,尽可能多地保留了明河景观。在广福路采莲郡小区背后,河面已经宽达5~8米。

  比起二三十年前,因城市发展需要而直接给河流封上盖板的“简单粗暴”方式不同,采莲河这般多一点考虑、多一段明河的思路,让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外围增添了一丝水色。

  玉带河

  第一条揭盖河段 不过大半仍为暗河

  找到了双龙桥就找到了玉带河。它是盘龙江的一条分支,起于盘龙江双龙桥分洪闸,止于篆塘河闸。

  双龙桥这个地名对昆明人来说并不陌生,位于昆明最繁华的北京路旁。四孔桥墩的双龙桥,在塘双路与北京路、巡津街之间,周围高楼林立。这座百年古桥,若不是旁边立起的一块说明标牌,大概很多人不会留意它就是鼎鼎有名的双龙桥。

  从双龙桥分支出的玉带河,沿着北京路方向流淌约300多米后拐向东寺街,昆明本土学者庄国祥说,这条河古时为昆明的护城河,唐南诏时开凿,也有说凿于元代赛典赤冶滇期间。当时为拓东城西南护城河。因为水碧清如玉,形似翠带绕城,所以就叫玉带河。

  玉带河由双龙桥流经新桥村、马蹄桥、土桥、柿花桥、鸡鸣桥、西坝河、永昌河入滇池,长2公里。原来是土筑堤岸,明、清时改为石砌河堤。由于城建需要,1980年后将鸡鸣桥至西坝一段盖为暗河,上面拓修为宽敞平坦的金碧路西段。弯弯的玉带河从此变成了暗河。

  玉带河算是昆明第一条部分揭盖的河流。2009年,从巡津街到书林街一段,拆除了鞋城,约200余米的一小段玉带河得以重见天日。这段明河看上去还算清澈,暗河内的水质则不得而知。

  “我们小的时候经常在河里捞鱼、游泳,水很清,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河就逐渐没有了,被盖上了水泥板,后来也只看得到这一小段明河。”庄国祥说。

  昔日萦绕昆明古城的“玉带”,如今在高楼间时隐时现,风光不再。跨过金碧路,是沿河路。这里有一个标牌写着:“原是玉带河之一段,清代称盐店河,1958年覆盖为暗河,拓筑为路。1979年命名为沿河路。

  船房河

  上段暗河叫兰花沟 露出来的100米气味大

  在环城西路和气象路交叉口,有一个疗养院门诊部,门前人来人往。在马路对面,一条近100米左右的“小河”在静静流淌。这是入滇河道之一船房河的上段暗河部分,名为兰花沟。

  这也是记者从圆通街与青年路交会口出发,沿着船房河暗河段一路向南走访来,寻得的暗河段唯一裸露于外界的部分,不过这里没有景观,甚至没有流动的河流。两边是省航测遥控信息院和省社科院的职工宿舍房。

  兰花沟作为主城雨污的合流通道,水质情况自然不容乐观。河道里的水像墨汁,水面还不时冒出一串串的水泡,在阳光的烤灼下,时时飘出令人不愉悦的气味,紧邻左右的居民楼低层人家都紧闭窗户。

  周围居民说,经过多年治理,河水情况比过去还是好了些,至少不会再在雨天涌上岸边。

  曾住在省社科院职工宿舍区的和建华说,1997年他刚搬进职工宿舍时,他还是大家口中的“小和”。“当年,沟边的居民们虽紧闭门窗,那臭味还是会顺着墙壁沁入房间。大家忍受不了,能搬走的都陆陆续续离开了兰花沟,连小鸟儿也不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待着。

  当年的“小和”搬临此处时,曾琢磨着改造兰花沟,种了柳树。现在,小和已经变成了老和,他当年种的树快两层楼那么高了。

  除了这段让人有些遗憾的沟,整段船房河还是美丽的,流经城内的河道,河面宽阔,水流清澈,这是下了大力气治理的结果。

  采访统筹 邓建华

  春城晚报记者 邓建华 李超 期俊军 实习生 李婷 陈甜 文 周明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