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巩固脱贫成果 夯实发展基础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昆明市有脱贫任务的9个县(区)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核心要求,尽锐出战、攻坚克难,探索、总结出一系列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彻底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促使全市脱贫攻坚重心全面转向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阶段。当前,各脱贫地区正以全面脱贫为起点,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全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成为昆明经济版图的有效增益。
东川区
易地扶贫搬迁模式获推广
东川区集老工业基地、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革命老区为一体,是昆明市唯一的深度贫困县(区)。在脱贫攻坚中,东川按照“近期靠就业、中期靠产业、远期靠教育”的思路,牢牢把握“一房两业”、政策保障、生态脱贫、基础设施四大关键,聚焦易地扶贫搬迁等方面精准发力。2019年,全区28731户104271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9个贫困村(社区)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建档时的52.88%下降为0。
“东川区一次性实施易地扶贫搬迁8740户32771人,城镇化安置率高达95.76%,易地扶贫搬迁成效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成色。”东川区委有关负责人说,为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融入”,东川区探索实践出易地扶贫搬迁进城安置“12个方面48个步骤”,率先出台了“1+6+13”后续发展系列政策,形成易地扶贫搬迁“四全六配套”的“东川模式”,被国家发改委予以肯定并推广。
对非搬迁村,东川区100%消除农村危房。通过易地搬迁和农村危房改造,全面实现了“无一人住危房”目标,数以万计的群众喜迁新居,原来低矮潮湿的危旧土坯房成为历史记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一幢幢明亮宽敞的现代化高楼大厦和特色民居。
该区还采取“双绑一联合+金融”产业发展措施、“45555”就业工作举措,形成零产业村组、零就业家庭“双清零”,“小基地搭起易地搬迁就业大平台”经验做法并在全省推广,“百人就业扶贫队”抓实务工增收入选全国人社行业扶贫典型案例。落实“四全四免”“四重保障”健康扶贫政策,成功创建为首批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先进县区、全国健康促进试点先进县(区),让贫困人口健康奔小康。
同时,统筹“治山治水、富绿双增”,坚定不移走生态脱贫之路,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31%提高到2019年的38.74%。坚持“智志双扶”,持续开展“三讲三评三诚信”活动,大力开展“讲感恩、讲诚信、讲法治,比发展、比和谐”的“新时代新民风”建设。
禄劝县
“穷县办富教育”斩穷根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通过建立“三级作战体系”、实施“三个百日会战”、开展“六个百家”活动、实施“十大重点工程”,着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2018年,禄劝县实现扎实过硬脱贫摘帽;到2019年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954户91296人全部脱贫,11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短板。2019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07.02元,最高的贫困户达48768.06元。住户存款从2015年的51.31亿元增加到86.67亿元,增长了68.91%。
目前,全县已实现100%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自然村进村道路硬化率从5年前的32.94%提高到89.8%,自然村公路通达率从85.5%提高到100%,村内道路硬化率从27%提高到65%,全县交通路网密度从82.6公里/百平方公里提高到99.2公里/百平方公里。祖祖辈辈没有公路、几乎与世隔绝的皎平渡镇二道坪村、乌蒙乡下基鲁村在悬崖绝壁上修通了进村公路,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斩断穷根的路上,禄劝教育的“四朵金花”备受关注。这“四朵金花”是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禄劝在这四个方面下足了功夫,展现出“穷县办富教育”的坚定决心。
禄劝县政府有关负责人说,5年来,禄劝教育投入达53.24亿元,占民生投入的40.48%。建立每年3200万元的教育扶贫基金,全省首家实施县域内高中阶段农村学生免费教育。引进成都七中先进教学资源,实施媒体教学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连续3年有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打破了18年来零的历史,今年一名学生成绩进入全省前50名。以“就学、就业双兜底”为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卢俊炎等9名学生被斯巴鲁集团录取免费到日本研修,25名学生入职南光集团下属企业就业,年收入均超过10万元,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的。
寻甸县
特色产业打通群众致富路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是全省首批脱贫摘帽的县,荣获了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截至目前,全县所有贫困乡、贫困村已全部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33523户131411人已全部脱贫。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广大干部认真践行“十心工作法”,着力提升“五种能力”、争做“五懂干部”,创造了“牢记使命、凝心聚力、吃苦耐劳、真情奉献、众志成城”的寻甸脱贫攻坚精神。
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14.03亿元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在产业帮带上,创新“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大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模式,遴选187家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就地务工、技术帮带等方式,与贫困户建立联动发展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同时,着力打造“369”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实现贫困村有1至2个主导产业,贫困户有1至2个产业增收项目。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寻甸县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坚持以“出经验、做示范,高质量、打头阵”为目标,以“防返贫、防新贫、稳脱贫、稳增收”为重点,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大力扶持肉牛、功山羊、寻甸苗家鸡、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发展,全力推进省级“一县一业”肉牛产业示范县等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完善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工作机制,对符合小额信贷放贷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确保贫困户依靠产业扶贫持续稳定增收。
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及时成立寻甸县乡村振兴指挥部,建立“1+1+8+16”乡村振兴工作体系,构建“1+1+9+16+N”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体系,创新开展乡村振兴“1镇6村”和“一镇带三村”试点。同时,成立乡村振兴战略智库中心,聘请华东理工大学19名专家和朱有勇等18名省内外“三农”领域知名专家担任寻甸乡村振兴顾问,进一步培育壮大乡村振兴队伍。
其他六县区
因地制宜巩固脱贫成效
盘龙区是主城区中唯一一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区,也是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所在区。2016年2个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2017年867户322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为切实提高脱贫质量,该区着力打响水源区绿色生态品牌,让水源区居民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认真落实水源区生态补偿机制,把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变成脱贫致富的过程,让贫困群众从生态建设和修复中得到实惠。
晋宁区全面推行“党建+法律帮扶”“党建+技术帮扶”“党建+就业帮扶”“党建+政策帮扶”“党建+健康帮扶”等机制,为脱贫攻坚注入红色基因。进入脱贫成效巩固阶段,该区坚持走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道路。
石林彝族自治县大力实施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工程,形成了以西街口人参果、大可枇杷、圭山苹果、板桥血桃为代表的“一乡一品”特色产业,带动了白萝卜、大蒜、红梨、雪莲果种植等30余个“一村一品”主导产业。
宜良县全面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大资源,累计投入13.47亿元,精准实施产业、就业、教育、健康等专项扶贫措施,实现全部贫困人口脱贫退出、贫困村脱贫出列。
富民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脱贫攻坚总攻行动”、脱贫攻坚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等,精准施策、合力攻坚,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嵩明县紧紧围绕963户3470人稳定脱贫和出列村、脱贫户巩固提升两项重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奋勇争先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云南网记者 茶志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