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农业创业示范村 创业带动就业“磁场”

28.03.2015  10:14

  作为“全国创业先进城市”,昆明统筹推进城乡创业带动就业方式之一——创建农业创业示范村,将就业从城市向农村延伸。2013年至今,昆明已建成45个创业示范村。那么,这些示范村是怎样通过创业促就业,提高农民就业质量,为农民打造创业就业平台,掀起农村创业就业热潮?

  近日,记者走访了颇具代表性的几个示范村,寻找蜕变答案,探寻创业带动就业启示。

   产村相融”搭建就业平台

  “金丝线,银丝线,藏进布里寻得见……美丽的‘阿诗玛’穿针引线,在彝族撒尼人的布匹上绣出三弦花、八角花,一举赢得‘阿黑哥’的心……

  “我们石林撒尼女孩啊,会说就会唱,会走就会绣。”38岁的黄英坐在自家的场院里,在一块大大的棉布上绣出图案工整、复杂精美的三弦花,这么大的作品,她一年要绣三五块,靠着这刺绣的手艺,每年有上万元的收入。

  上世纪90年代,包括黄英在内的阿着底妇女开始把自家的刺绣拿到石林风景区推销,深受游客青睐。可又要忙农活,又要照顾家庭,一家一户闯市场的阿着底刺绣虽然有特色,但远远形不成气候。

  2005年,致富带头人普菲依托龙头企业,发挥妇女特长,整合一家刺绣资源,成立了“阿着底民族刺绣产品开发协会”并创办了普氏民族民间刺绣厂,打造了一个没有工人的工厂,协会组织来料加工,会员不再为产品无垫本、无销路而发愁,订单雪花似地飞来,阿着底刺绣开始远销东南亚、西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协会+绣品厂+会员”的产业运作模式,通过每年组织一次民族刺绣技能比赛、农函大刺绣专业培训、农民技术职称评审等方式,使撒尼刺绣形成了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

  目前,全村84户384人,劳动力人口有295人,而全村90%以上的家庭妇女都从事刺绣工作,刺绣家庭的年均收入达到了8000元以上,刺绣带动了该村经济发展,有效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减少了外出打工。

  一边是绣娘一针一线编织着幸福生活,而另一边“产村相融”搭建起新的就业平台,也留住了农民外出打工的脚步。

  在继续发展烤烟、玉米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阿着底大力发展苹果、雪莲果、核桃、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和“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