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全城总动员治理入滇河道
昆明因滇池而得名,全市有36条出入滇河道从各个城区蜿蜒流过,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滇池如同昆明的“心脏”,36条出入滇河道就像是连接心脏的“动脉”,“动脉”畅通干净,“心脏”才会有活力。
20多年前,这场滇池入滇河道“治理战”就开始了,成立了滇池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对入滇河道进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从“毛细血管”入手,全城总动员,如今水清澈了、河道美了,滇池又恢复了往日的美丽,源源不断地为昆明发展提供“动力”。
“修颜”
污水变清水
乌龙河河长3.68公里,是西山区连接昆明主城区与滇池草海的一条主要河道。在开展河道综合治理以前,这里河水污浊不堪,臭味弥漫,河道两边家禽驯养泛滥。而现在的乌龙河,两岸树木葱郁,水清景美,俨然从“黑色河流”变成了“生态走廊”。自从河道治理好后,到此晨练、休闲娱乐的市民渐渐多起来,同时多起来的还有两岸商户。为深入推进西山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作,进一步提高河道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质,西山区对船房河、大观河、盘龙江等15条河道进行了综合环境整治及绿化管养提升。
截清,是盘龙区河道治理的独有之道。由于松华坝上游的6个龙潭泉眼流出后流径长,会受到污染,埋设管道的方式可以很好地将主要的龙潭水从泉眼处直接截流至冷水河。这样不但可以保证水质,每年还可以省出500余万立方米的水,也成了盘龙区河道综合治理的标本。
“塑形”
河流变景观
市民杨美华周末有个好去处,他会顺着环湖南路驱车往南走,来到晋宁的东大河就会把车一停,顺着东大河开始散步。“沿着东大河散步,河道两边有漂亮的熏衣草,入滇口还有风景如画的湿地,这样的城市河流已然变成了景观。”杨美华说,漫步在东大河湿地,久违的绿色景观会立刻跃入眼中,各种植物娇艳生姿,良好的生态吸引了20多种野生鸟类来这里安家落户,欢聚在绿树红花的滇池岸边,构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风景。
东大河的沿河村庄在污水处理收集系统、清淤保洁、绿化美化等工作的同时,还开挖河道、增绿补绿,人工园林与自然风景完美结合,展现了原有的滇池生态景观。
其他入滇河道在发挥基础功能的作用下,也朝着生态建设和景观建设的方向发展。以“最美景观河”的姿态渐渐被人知晓的虾坝河,拥有最宽的河道和最全面的景观绿化,白天和夜里景致各不一样,带给游客和市民不一样的感受。
全城总动员
长效机制保滇池清
近日, 200多名青年志愿者从月牙潭公园出发,往返徒步8公里,在盘龙江沿岸清理人行道和绿化带,向过往市民宣传滇池保护、环境治理的理念,从入滇河道的源头上杜绝污染。这只是全城总动员治理入滇河道的一个缩影,在入滇河道流淌过的水域,每个市民都是这场“治理战”的先行兵,保护滇池离不开与滇池有关的每一个细节。
2008年以来,昆明市从长效管理机制的建立着手,从主河道延伸到支流沟渠,从末端延伸到污染源头,对全市36条主要出入湖河道及84条支流开展综合整治。建立了入湖河道“河长负责制”和每月两次的集中巡河督查机制;进一步明确河道整治的内容;明确职责、分工协作,全力实施河道整治;成立省市两级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加强河道整治的督促检查。值得一提的是,五华还与区级相关责任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确定“河道三包”的责任,形成区政府、街道办、社区、村民小组、沿河单位及住户的联动机制;西山区则以“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为重中之重,突出堵口查污、截污导流、两岸拆临、岸线公共空间贯通、生态修复、河床清障清淤等重点工作,全面进行河道综合整治。(昆明日报 记者江雨珂 李杭蓉)
编辑:文丽荣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