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优化调整工业产业布局 构筑“一核两翼六板块”体系

21.05.2015  11:52

日前,昆明市政府发布《昆明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修订版)》,期限为2015—2025年。新版纲要提出,构筑“一核两翼六板块”工业布局体系,支持滇中产业新区工业产业发展,形成与滇中城市经济圈融合发展、差别竞争的工业产业格局。

到2017年,全市工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8%以上,打造15个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培育6个特色产业集群;到2020年,全市工业产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打造20个特色产业基地,重点培育10个特色产业集群;到2025年,把昆明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三地托管滇中后全市工业布局产生变化

到2025年全面形成工业产业布局新格局

2008年以来,昆明已基本形成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块状、片状发展的“三圈两轴多板块”工业产业布局体系架构。

然而,安宁市、嵩明县和官渡区大板桥街道办事处托管滇中产业新区,对全市工业布局和产业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比如,市域内适宜开发建设的土地更加稀缺,工业用地布局矛盾进一步加剧。

对此,昆明提出,按“一核两翼六板块”总体框架和“一区一主业”总体要求,解决产业低质同构,规划不衔接,用地资源不足,环保压力加剧,水、电、路、气等不配套的问题,构筑形成与其它规划相协调、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差别竞争、错位发展的工业产业布局体系。

到2020年,完成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解决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形成都市工业圈基本格局;建立完善东部(宜良)和南部(呈贡、晋宁、海口)重点发展区域空间格局,培育优化北部产业区,继续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工业集中度达到90%以上。

到2025年,完善园区综合配套设施建设,提升产业聚集能力,培育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工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全面形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工业产业布局新格局。

加强滇中产业协作发展六大新兴产业

推进托管区与呈贡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

调整后,东南向以主城区—高新区马金铺—晋宁方向为主要轴线,主城区—海口为次要轴线,逐步将两条轴线打造成滇池东岸工业分布带,并与滇中产业新区形成产业增长极;东向以主城区—七甸—宜良—石林方向为主要轴线,打造昆石工业分布带;晋宁—海口—主城区—寻甸—东川南北向轴线,以及主城区—七甸—宜良—石林东西向轴线形成十字交叉的空间布局轴线,结合工业板块,昆曲、昆石、昆楚、昆玉、昆武公路以及铁路路网共同形成工业空间发展框架。

优化调整后的产业发展方向上,加强与滇中城市经济圈曲靖、玉溪、楚雄、红河北部4州市及滇中产业新区的产业协作,加速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含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六大新兴产业。支持滇中产业新区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及配套、临空产业、新材料、食品饮料加工、电子信息、磷盐化工、黑色冶金等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开发区托管区域与呈贡新区产业一体化发展,以大呈贡(含高新区、经开区、度假区、阳宗海托管区域)思维谋划区域主导产业。其中,马金铺片区发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大冲、洛羊片区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现代物流产业;七甸片区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大渔片区发展旅游文化、康体、养生产业;呈贡信息产业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项目统筹、良性互动、共赢发展的大呈贡产业发展格局。

建成投产20座风电场年发电量20亿度

新改扩建37座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工程

针对园区布局,昆明将坚持“一县一园区”、“一区一主业”,科学确定每个园区的功能分区、产业定位和主导产业,推动同类及关联项目向园区聚集,引导各类园区差别竞争、特色取胜。

昆明还将建设相应的支撑体系。其中,交通方面将加快推进昆玉高速呈贡立交、黄马高速、320国道改扩建、呈黄路、金东大桥、功东高速公路、寻倘公路等项目建设进度。

电力方面,支持乌东德、白鹤滩、甲岩等水电站建设,推进石林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加快呈贡尖峰山风电场、富民龙马及百花山庄风电场、东川野牛风电场等风电场建设。

到2017年,建成投产20座风电场,年发电量20亿度;到2020年,规划新建8座220kV变电站、52座110kV公用变、11座110kV专用变,对主城部分110kV公用变进行改造或扩建,分阶段配套建成一批、增容扩建一批变电站,完善园区供电设施,保障园区用电。

水资源方面,则将加大滇中调水等水源工程建设,提高生产生活用水供水保障能力,到2020年新改扩建37座中小型水库及引调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3.54亿立方米。(都市时报 记者杜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