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以经济结构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依靠数量型、粗放型的发展,迈向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的“两型三化”发展方向,昆明正加速新旧动能的转换,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澎湃动力。这是善于创新的生动诠释。
从“123”走向“231”,再向“321”演进的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昆明正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积蓄新势能。这是勇于实践的结果。
5年来,昆明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扩大开放增优势,聚力创新促转型,并基于大生态、依托大数据,重点发展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围绕八大产业和全市188重点产业发展,突出发展优势和特色,加快全市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不断推动昆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提升开放水平
托起经济鲜明底色
开放,是昆明经济发展的鲜明底色。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时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要求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这为昆明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描绘了美好前景,指明了奋斗方向。
省委省政府要求昆明当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火车头,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为云南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路子、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昆明主动把自身发展放在全国、全省的战略布局上来谋划,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四大中心,全面提升三大品牌,到2030年基本建成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
多年来,昆明紧扣目标定位,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不断完善新机制,开创新局面,提升开放新格局,推动开放型经济由传统的外资、外贸、外经“三外齐上”,拓展到外资、外贸、外经、外智“四外齐上”,再到如今的外资、外贸、外经、外智、服务外包“五外齐进”,吸引了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渣打银行、阿里巴巴、京东集团、雀巢、浪潮、中兴通讯、华为、联想、新希望、统一集团、中铁建、万达、绿地集团、恒隆集团、北汽、宝能、江铃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落户昆明,有力推动了昆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资本、资金、资产、智力等要素不断引进,快速地推动着昆明创新发展,“金砖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科技服务业合作中心”先后落地昆明;信息及芯片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高原特色农业、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不断涌现。目前,昆明市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省级237家、市级392家,较2015年分别新增国家级2家、省级76家和市级187家,这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澎湃动力。
培育“三化”
点燃经济鲜活亮色
“昆明,我也是‘两出两进’了。可以说,见证了昆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云南五龙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姜安宁说,从两次派驻昆明,又两次回杭州、北京任职,有幸见证了昆明新能源汽车的从无到有,到飞跃发展。这也是昆明产业发展“三化”——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的生动诠释,也是昆明经济发展中的一抹亮色。
近年来,昆明市以推进供给则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加快工业经济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数字经济、智能制造、信息化产业园区等新动能产业进一步发展。短短数年,昆明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飞跃发展的过程。
没有最快,只有更快。在昆明经开区京东物流仓,一只只包裹飞速移动。“所有的包裹全部是数字扫描分拣……”李师傅说。而这样的数字场景,在昆明各大商超、物流分拨中心、产业园区比比皆是。数字经济已然成为昆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在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区,浪潮、优必选等一批项目纷纷落地建设;“云上云”双创小镇吸引了华为、微软、谷歌、中星微等知名企业入驻,依托紫光芯云产业园项目,设立紫光技术研发中心、通信技术与物联网研究中心和首席科学家院士工作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入选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二环内实现5G网络覆盖,启动实施“刷脸就行”工程建设。
“这只是开始!”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郭志宏表示,昆明将继续深入实施“数字昆明”建设,加快信基产业城、中关村电子城、紫光芯云产业园、云上云信息中心、中国移动(云南)数据中心、大数据产业园、5G产业园等项目,打造信息产业集群基地,新增产值100亿元以上。未来一段时间,昆明计划实施70个“数字昆明”项目,总投资8510亿元,2020年计划完成投资1129亿元。同时,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战略,加快云锗集团磷化铟、氮化镓半导体材料和中科鑫圆碳化硅等建设力度,力争建成后年新增税收5亿元以上。
聚集三大产业
打造经济不变本色
产业聚集发展的合力,正在持续释放“聚变效应”。
近年来,昆明通过重点发展“三大产业”(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围绕八大产业和全市188重点产业发展,不断突出昆明优势和特色,使全市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4.3∶35.1∶60.6调整为2019年的4.2∶32.1∶63.7,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下降0.1和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提高3.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的飞速成长,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结构优化的主力军、创新创业的主战场,为昆明经济换挡不失速提供了有力保障。
正因如此,昆明先后获批国家“十三五”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中国铜业等163家企业总部落户昆明,无不印证昆明现代服务业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大健康、大旅游、大文创的合力聚集,也在为昆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如今,“中国健康之城”影响力日益扩大,特别是不久前公布的国家植物博物馆设计方案,让世人大呼惊艳,其“馆、库、园、研、业”五位一体的规划设计,是极具昆明特色的“国际有影响、中国最顶级、昆明新地标”的国家植物博物馆。另一方面,中国中药滇中新区产业园项目、北京通盈投资集团“双环铂”项目、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健康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开工,国药控股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中药材种植基地及加工基地项目正式签约,84个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0.3亿元,大健康产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文创产业加快发展。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新建春雨937工业遗产文化街区等6个文创园,文创产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
同时,昆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融创文旅城建成运营,恒大童世界、乐高主体乐园等项目加快建设。高原特色都市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中国·昆明泛亚国际林业产业园、昆明梁王山现代农业公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国家高原云果产业园、晋宁区现代花卉产业园项目加快推进。
一个个投资,一个个项目,一次次转变……数年来,昆明扎实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新动能培育步伐,高质量发展态势显现,为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奠定坚实基础。(昆明日报 首席记者廖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