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从偏居西南一隅到走向世界舞台

13.08.2018  09:31

昆明地处祖国西南边疆,但与大海拥抱、与世界交流,是昆明人自古以来的梦想。600多年前,伟大航海家、昆明人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谱写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交流的可贵诗篇。可是,真正让全体昆明人感受到开放带来的实惠,却始于40年前,正是由于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昆明不再是偏居西南一隅的内陆省会城市,昔日的“末梢”正在一步步变成“前沿”,渐渐走向世界舞台。

立体交通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王家营中心站,货流南来北往西运东输,始终以它自己的节奏运行着。但事实上,它已经成为一条横贯亚欧新通道的新起点。列车的终点,远在上万公里之外的德国纽伦堡。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行的中欧班列(昆蓉欧)新线路昆明—成都—纽伦堡打开了中德贸易新通道,将云南的普洱茶、咖啡等名优特色产品,快速分拨到欧洲各地,也带回了越来越多外国特色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买全球、卖全球”正在变成现实。

如今,昆明国际班列运营逐渐由中欧班列,向中亚班列、中越班列等多路径、多渠道、多方式快速发展,通过陆地运输弥补内陆城市不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受阻的先天不足。

昆明离世界越来越近,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交通的便利、信息的畅通。围绕“八出省、五出境”云南铁路网规划,昆明不断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越、中老、中缅、中缅印”等五条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通道正全力掘进。

空中通道”也正向全球快速延伸。长水国际机场跻身世界最繁忙机场之一,通航城市177个,数量排名国内第一,航线达到297条,其中,国际航线60条,地区航线7条,已基本形成以昆明为中心、辐射全国并逐步向国际延伸的航空网络。

云南十八怪,火车不通国内通国外”的背后,道出了云南铁路发展相对滞后的现状。山高谷深的云南省一直难以进入高铁版图,如今,随着昆明站至昆明南站高铁,昆明至成都、重庆动车开通,沪昆、云桂高铁带动效应明显。去年12月28日,云南高铁开通一周年的数据显示,高铁累计发送旅客1202万人次,每天动车开行对数达到72对。

开放改变着昆明人的生活。

开放也改变着昆明的发展格局,昆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毛细血管延伸到世界各处——同世界203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加速成形。仅2017年,就吸引了包括汉能、华强方特、宜家等6家世界500强在昆明投资兴业。

昆明“朋友圈”牵手21个好朋友

金马坊、讲武堂、翠湖、滇池、石林、长水机场、民族狂欢节……2015年美国东部时间5月22日,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电子屏出现了异域风情的画面,向世界诠释了一个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完美交融的中国城市形象,也让人们认识了万里之外的一座亚洲城市——云南昆明。

这是昆明市首部面向海外进行展示的对外城市形象片,也是昆明对外交流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1981年,昆明市与日本藤泽市缔结友好城市,从此拉开了昆明与国际友好城市广结良缘、交流合作的序幕。次年,昆明又与瑞士苏黎世市缔结友好城市。据不完全统计,苏黎世市先后派出技术代表团20批60余人次与昆明市在城市规划管理、供排水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技术指导,开展交流合作。

1982年2月17日两座城市正式缔结友好城市至今,友城规划合作项目近90个,向苏黎世“借力”丰富本土规划“智库”,对昆明城市发展沿革影响深远。

1996年,苏黎世第一批城市规划技术合作专家组来到昆明,开始了昆明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研究。期间,来自瑞士联邦理工大学的一位专家提出了历史文化价值保护模型,形象而生动地展示出城市历史文化价值不仅在历史建筑本身,还包括历史街道及公共空间的理念。

这一理念,打破了一直以来只保护文物主体的惯用做法,这对于昆明历史文化保护界来说,在思想上带来很大震动!”一位昆明规划老前辈这样说道。

两城之间的合作成果累累,受到了国际、国内的普遍认可,在国内外城市被广泛推广应用,因而昆苏友城合作也被誉为“中国对外友城合作的典范”。

37年来,昆明友城交流一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深交老朋友、广结新朋友,友城遍及世界五大洲,友城之间高层互访频繁、民间交流活跃,在经贸、文化、旅游、科技、教育等各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截至目前,昆明共有友好城市21对,其中,亚洲11对,欧洲4对,美洲3对,大洋洲2对,非洲1对。缔结友好交流城市17对,其中,亚洲8对,欧洲4对,美洲5对。值得一提的是,昆明与南亚东南亚城市缔结友城11对、友好城市5对,占全市对外缔结友城的52%,位列全国第一。

从昆交会到南博会见证开放昆明

6月,初夏的昆明刚刚结束一场盛会——第5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5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南博会)。这个全球瞩目的卖场,展览面积达到19万平方米,举行双边会谈近70起,吸引了80万人次进馆参展观展,签约456个项目,签约金额8079.37亿元。

众所周知,会展是衡量一个城市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体现。南博会是昆明、云南,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它的发展变迁之路,见证着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历程。

时间拨回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由昆明市市长带队的200多名干部到深圳学习后得出的结论:昆明要发展就要走市场经济道路。1992年6月,中央决定包括昆明在内的17个省会实行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省政府决定昆明行使省级经济管理的审批权,昆明由改革开放的末端一跃成为开放的前沿。在此推动下,西南五省七方在昆明结成共同开拓东南亚市场的经济联盟。正式确定了第二年在昆明举办面向东南亚的进出口交易会——昆交会。

就这样,1993年8月,在位于国贸路的昆明国际会展中心,首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与世人见面。虽然是首届,但展位达1500多个,大家驻足于各个展位前,好奇地端详着当时在昆明难得一见的越南、缅甸、印度等外国商人,看展位上的琳琅满目的外国商品,听外商招揽生意时的热情吆喝…… 

从“骡马大会”到“万商云集”,昆交会走过了整整25年。前10届昆交会主要处于初步发展,展位、客源不断扩大,但只是数量上的变化。2003年,昆交会增设东盟馆。2004年增设南亚馆,并更名为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从单纯的出口变为进出口双向的交易会;2008年南亚国家商品展落户云南;2010年,与昆交会同期举办的南亚国家商品展永久落户昆明,搭建起云南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平台和对话机制;2011年,第19届昆交会暨第4届南亚国家商品展,恢复实行轮值主席省和主题国机制。2013年南亚国家商品展更名升级为中国—南亚博览会。

蝶变中的昆交会、南博会,不仅仅助力云南降低企业成本、推动贸易便利,更助推着云南快速成为“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重要枢纽,进而促动云南省内和周边省份乃至一些国家与地区的外贸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来自澳大利亚的季华夏是OLED微型显示领域的著名专家,现任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在滇工作的8年时间里,为云南省培养了一支OLED微型显示器产业技术队伍。

简·迪安·米勒教授是受世界公认的冶金工程和矿物加工技术科学家,2009年首次来滇,现任昆明理工大学首席客座教授。在近10年的合作交流中,米勒教授带领他的团队建设了“先进冶金技术联合实验室”,搭建了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建成科技部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有力促进了中美民间交流和人才培养。

季华夏、简·迪安·米勒……他们都是在昆工作外国高端人才中的佼佼者,开放如大河之水,在滋养经济繁荣的同时,越来越多人才、资金、技术被引入昆明,不断冲刷着人们思想的“河道”。

目前,长期居住在昆明的外国人8000余名,其中持工作许可证件和工作类居留证件外国人1000余名,这让昆明成为全省外国人才最多的城市。一位专家曾言,昆明自古就是一座移民城市,来自不同地域的人在此和睦相处、互相接纳,各种外来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和谐共生,铸就了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培养了这座城市从不排外、和谐包容的人文精神。

随着一条条国际航线的开通,一个个世界500强企业的落地,一次次与世界名城的“握手”,一场场国际展会的举行……昆明,这座千年古城被印上了“国际化”的标签,从偏居西南一隅,渐渐走向了世界舞台。(昆明日报 记者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