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五种模式精准扶贫 “新药方”渐显效力
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薄弱、基础产业不强、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市场不对接,是昆明贫困地区长期以来的“顽疾”。如何用新思路、新路径、新措施补短板,谋划脱贫攻坚,成为市委、市政府需要面对的课题。
2015年,昆明市首次提出“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该思路逐渐形成“五种模式”,脱贫攻坚的“新药方”效力渐显,取得了“一减少二增长三保障四加强”的阶段性成果。这或将成为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昆明模式”。
找准症结开出“药方”
昆明市是集大都市、大农村、大山区、大贫困四位一体的省会城市,现有东川、禄劝、寻甸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倘甸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是全国有3个以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省会城市之一(全国共有石家庄市、呼和浩特市、南宁市、昆明市4个省会城市),而且东川、禄劝、寻甸还是革命老区县,禄劝、寻甸属于乌蒙山片区县和少数民族自治县。
除区域性问题外,昆明市贫困状态还呈现点、线、片的特点,既有面上分散分布的点状贫困户,又有沿县区边界分布的线状贫困带,还有山高坡徒、土少水缺等自然条件极差,集中连片的贫困片区。同时,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不强、群众素质不高、产业不兴、生态环境不美、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不均六大因素制约贫困地区的发展。
调查显示,昆明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高寒地区、干热河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存在住房难、就业难、行路难、饮水难、增收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十难”问题,加之因灾、因病、因市场、因意外事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致贫因素更加复杂。这无疑是新一轮扶贫工作中最大的“硬骨头”、全面小康的短板和瓶颈。
面对上述种种脱贫攻坚的“拦路虎”,如何用谋划脱贫攻坚,补短板成为昆明市的“新课题”。2015年8月29日,在全市扶贫开发、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挂包帮”、“转走访”及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双推进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的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即资源、人才进入农村,劳动力、农产品走出农村,对接市场、对接农民意愿,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组织化程度)。同年11月4日,“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工作举措正式写入昆明市制定的《关于举全市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从此,该思路逐渐转化为举措、行动、成效,成为昆明脱贫攻坚新的“药方子”、“好路子”,全市上下用心、用情、用力、用“绣花功夫”,全力、全速、全域来推进。目前,该举措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五种模式探路精准脱贫
按昆明市的目标,到2018年,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确保全市现行标准下21.23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目标导向下,昆明蹄疾步稳,勇毅笃行,施行“新药方”,逐渐探索实践出以增收为核心的“产业”扶贫;以政策为支撑的“资源整合”扶贫;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对接”扶贫;以提升组织化为依托的“抱团合作”扶贫;以压实责任为保障的“立体攻坚”扶贫,五种精准扶贫新模式。
其中,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是“造血式”扶贫的主要支撑。而对于昆明的产业扶贫,关键是要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就业难”和“销售难”问题。
因此,近年昆明在产业扶贫模式下,先后探索出“组团式”扶贫、“菜单式”扶贫、电商扶贫方式。其中,“组团式”扶贫重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为根本,依托城镇化和园区安置,实施“百人出村、千人出乡、万人出县”劳动力转移工程,积极探索“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菜单式、组团式”转移输出,符合输出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输出一人。现已完成建档立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15万人,实现转移收入3.65亿元,取得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良好效果。
在“销售难”问题是上,大力发展互联网+扶贫,成功申报禄劝县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京东电商扶贫试点县,获国家2000万元资金支持,示范期两年,建成该县县级管理中心,以及16个乡镇中心体验店,210家村级体验店,实现禄劝县域全覆盖。
此外,乐村淘也正式进入禄劝县、寻甸县,实现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
值得关注的是,在“产销对接”扶贫模式上,昆明围绕市场抓生产,围绕特色增效益,大力推进 “农超对接”、“农批对接”、“农工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把好生产与销售两个关键环节,实现能生产、有价钱、卖得出、富起来。在“农超对接”中,与16个超市建立农产品购销合同,带动农户发展产业。二是升级改造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配套设施,推进“农批对接”,建成9个农贸市场。而在“农工对接”中,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发展,新认定25户农业龙头企业,与40个企业开展合作,建成7个家庭农场,深入与云南白药等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种植草乌、重楼、天南星、赤芍等高山药材15万亩,着力打造生物制药产业的第一车间。
两年摸索实践取得成效
通过近两年的摸索实践,昆明市脱贫攻坚取得了“1234”成效,即“一减少二增长三保障四加强”。
一减少。实现5.3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净脱贫,66个贫困村、6个贫困乡达到出列标准,禄劝县脱贫成效明显,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末的5.73%下降到了3.92%。
两增长。贫困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群众收入持续增长。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0.5%、10.7%、10.6%,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东川区、禄劝县、寻甸县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较上年增长 8.7%、8.7%、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年增长11.7%、23.19%、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较上年增长14.3%、14.2%、14.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1%、8.5%、9.59%,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较上年增长11.7%、23.19%、25.9%,这三项指标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完成5.32万户宜居农房建设。实施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2.168万户。实施5652户1.9894万人的易地扶贫搬迁,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3435户1.1984万人。基本医疗有保障。建立了贫困户健康档案和新农合、大病保险、重特大疾病“三重保障线”,加大商业保险和临时救助力度,提高报销比例,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义务教育有保障。实现每个贫困地区的孩子都有机会感受到知识改变命运的力量,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失学,小学毛入学率达99.5%以上、初中毛入学率达99%以上,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子女100%进行教育资助。
四加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实现贫困县通高等级公路、贫困乡通油路、贫困村通硬化路、乡有客运站四个100%。实施五小水利工程1.6万件,解决8.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光纤宽带覆盖率达93.6%。城乡广播电视、标准文化站(室)实现全覆盖。集体经济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覆盖所有贫困户、贫困村、“空壳村”,特色产业做大做强,集体经济进一步加强,市场化程度不断提升,农特产品销售好。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致力于让山区贫困群众“不砍树也能致富,不出山也能脱贫”,实现生态美、百姓富、可持续的目标。实施退耕还林20.2万亩,速生林培育、廊道面山绿化等其它林业生态建设5.8万亩,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603.98万亩。完成木本油料基地建设16.9万亩。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党建与脱贫攻坚双推进,新建374个村级活动场所,基层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逐步形成“昆明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了一系列阐述,科学回答了“扶持谁、谁扶持、怎么扶”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六个精准”的明确要求和“五个一批”、“五个坚持”的具体措施。可以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脱贫攻坚成败的关键所在。
此番,昆明市脱贫攻坚以“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为统领,探索出“五种扶贫”新模式,破解了“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基础薄弱、市场不对接”等问题,生动诠释了“政策制定准、投入保障强、社会帮扶实、工作力度大、脱贫成效好”的脱贫攻坚“昆明模式”。
2017年是推进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一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在找问题,找办法,找典型,补短板的当下,昆明所提出的“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举措,无疑将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强大动力,推动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
两出两进两对接一提升
两出:资源、人才进入农村
两进:劳动力、农产品走出农村
两对接:对接市场、对接农民意愿
一提升:提升农村地区生产组织化程度
五种精准扶贫新模式
以增收为核心的“产业”扶贫
以政策为支撑的“资源整合”扶贫
以市场为导向的“产销对接”扶贫
以提升组织化为依托的“抱团合作”扶贫
以压实责任为保障的“立体攻坚”扶贫
一减少二增长 三保障四加强
一减少:实现5.3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净脱贫,66个贫困村、6个贫困乡达到出列标准。
两增长:群众收入持续增长;贫困地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义务教育有保障;
四加强: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集体经济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昆明日报 记者廖兴阳 通讯员张进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