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红嘴鸥来昆时间 有滇池时就有红嘴鸥
红嘴鸥是海洋性鸟类,却和深处内陆高原的昆明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5年11月12日,北方已是秋风瑟瑟、江河封冻,而春城昆明依然阳光和煦、温暖惬意,常年翱翔在海洋上、几乎与城市无缘的红嘴鸥从天而降,首次光临昆明城区。人们欢呼雀跃,以挚爱之心迎接了这些远方来客。
此后,每到冬季来临,大批红嘴鸥就会不远万里飞临昆明,在这里享受阳光,过一个暖冬。昆明人则一直对红嘴鸥给予极大的关爱,每年政府都拨出专款、组织专人为红嘴鸥投食,并制定相关法规禁止伤害红嘴鸥。
30年来,红嘴鸥已经融入昆明市民的生活,成为大家冬季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伙伴。红嘴鸥之于昆明人,有太多太多不得不说的故事。
壹
3000年前已有海鸥记载
红嘴鸥以水为伴,属海洋性鸟类,生活在海湖、江河沿岸以及海洋岛屿。因此,也有人把生活在海洋的它们称作海鸥,生活在江边的叫江鸥,生活在沙滩边的叫沙鸥。海鸥是人类的老朋友,俗称水鸽子、沤、婆婆儿。古代书籍又称水鸮、碧海舍人、闲客、知机叟、三品鸟、芙蓉鸡等等。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红嘴鸥早已是人类的朋友。有文字记载的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从商、周、秦、汉的《诗》、《列子》、《山海经》、《说文》,到宋、元、明、清各代文学家都有关于海鸥的文字记载。从名称、形态到生物学特性都有很多描述,最多的是借景生情,寓情于景,抒发情怀。如《诗经·大雅》:“凫鹥在泾……凫鹥在沙……凫鹥在渚……”中的“鹥”即指海鸥。
唐太宗年间,建国功臣裴度被贬,每天饮酒吟诗自得其乐。一天,裴度到河边散步,见水天一色,鸥鸟轻盈,随即吟诗一首:“闲余何事觉身轻,暂脱朝服傍水行,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亲不相惊。”
海鸥行为被作为天气预报的一种物候。我国晋代《南越志》记载:“(鸥)颇知风云,若群飞至岸必起风,渡海者以此为候。”这是由于鸥能感应风所产生的次声波,风浪起,鸥群飞,航者入港靠岸避风。
海鸥还是农林害虫的天敌。我国唐代《酉阳杂俎》中就有海鸥消灭害虫的记载:“开元中期,贝州(河北清河县)蝗虫食禾,有大白鸟数千,小鸟数万,尽食其虫。”这里说的大白鸟,据考证就是海鸥。
贰
公元85年飞临滇池的“白乌”
在1985年进城之前,红嘴鸥是否来过昆明呢?
在《新纂云南通志》卷二“大事记”中有如下记载:“元和二年(公元85年),以王阜为益州太守,神马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乌见,始兴起学校。”《后汉书·西南夷传》记为:“元和中,……有神马四匹出滇池,白乌见。”
其中, “白乌见”就是指羽毛雪白、形似乌鸦的飞鸟出现在滇池水面,飞腾于昆明上空。因古人不识鸥科动物,加之其体形类似乌鸦,故称之为“白乌”,人们视其为吉祥之兆,所以滇池地区开始兴办学校,传播儒家文化,并使人们裸游的习俗逐渐变迁。
“昆明滇池区域鸥科鸟类甚多,一直是鸥鸟的栖息越冬地。”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紫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1985年以前的每年冬天,滇池已是红嘴鸥的冬季栖息地之一,只是数量稀少,也没有成群飞入城区。
昆明鸟类协会副秘书长杨明也认为:“如红嘴鸥在昆明的时间要追根溯源,应该是有滇池就有红嘴鸥了。”
叁
1960年一群学生为红嘴鸥正名
“在1985年进入昆明城区之前,昆明已经有红嘴鸥的身影,甚至1800年前昆明就有红嘴鸥了,它们把滇池及周边水域当作越冬地。”王紫江回忆道,“只不过当时大家不了解这种鸟叫什么,红嘴鸥羽毛为白色,长相似乌鸦,有的人称为‘白乌’,有的人则以为是什么人养的鸽子,可它的体形又比鸽子大,嘴巴红而全身白色和鸽子还不一样,有见识的人就说是‘水鸽子’。”
1960年~1961年,王紫江就读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学习动物生态这门课程时,他会和同学们聚在一起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实验、解剖。期间,结合所学课程内容及自己的爱好,王紫江等人多次到滇池对鸟类开展课题研究,也是在那个时候,发现了滇池有这种白色的鸟,后来经他们研究才知道它是海鸥中的一种,世界通用名是红嘴鸥。
“我们统计过,当时红嘴鸥数量不多,大概有300只左右。”王紫江说,因为在滇池的红嘴鸥数量不多,且没有进入昆明城市,并没有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这些红嘴鸥主要在滇池及周边一些水域活动,在郊区的水库、池塘等地也发现有红嘴鸥光临,但数量很少。
肆
清澈的滇池里鱼虾便能吃饱
在开展课题研究时,王紫江等人还对到昆明越冬的所有鸟类进行了调查。“除了红嘴鸥,我们在滇池也发现了不少水禽,如野鸭、八哥、等,在这些物种中,八哥、数量较多。”王紫江介绍,做调查时他们做了记录,把滇池的鸟类按级别分,数量最多的画三个“+”,属于优势种;数量一般的画两个“+”,属于常见种;数量比较少的画一个“+”,属于稀有种或罕见种。“从当时调查的情况看,红嘴鸥属于常见种类之一,数量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根据昆明鸟类协会相关记录,1963年冬季在昆明滇池的红嘴鸥有300只左右,1964年3月有300只左右,1983年3月有1500只,1984年冬季有2000只。至于为何在1983年、1984年时红嘴鸥突然增多,昆明鸟类协会副秘书长杨明表示,昆明冬季的气候与红嘴鸥繁殖地夏季气候相似,又有充足的食物,有利于红嘴鸥的生存,因此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增多了,且每年都有所增加。
杨明称,在进入昆明城区之前,红嘴鸥主要分布在滇池、八大河、呈贡、城区附近养鱼塘等地。那时候,滇池还未受到污染,湖水清澈,水生动植物丰富,鱼虾特别多,是红嘴鸥等众多鸟类的栖息地,“在进城之前,红嘴鸥数量不多,滇池鱼虾就能吃饱,根本不需要人为投食。”
“刚在滇池发现红嘴鸥时,我们对其不太了解,只知道它们是从北方飞来昆明过冬的。和现在一样,它们每年10月份来,次年3、4月份离开。但不知道它们具体来自哪里,也不知道它们晚上栖息在什么地方。”王紫江说,当时自己还是学生,因为各方面条件都不允许,没有再对红嘴鸥做进一步调查研究。
1985年红嘴鸥进城之前,红嘴鸥是否来过昆明?研究机构是否已经注意到这群远方客人?从前人们偶尔看到这些“白鸟”,会如何对待他们?在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紫江的印象里,“早在1963年~1964年,甚至更早时候,滇池就有红嘴鸥了,但数量不多,约300只左右。”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诗经·大雅》
闲余何事觉身轻,暂脱朝服傍水行,鸥鸟亦知人意静,故来相亲不相惊。
——裴度(唐)
颇知风云,若群飞至岸必起风,渡海者以此为候。
——《南越志》
开元中期,贝州蝗虫食禾,有大白鸟数千,小鸟数万,尽食其虫。
——《酉阳杂俎》
元和二年,以王阜为益州太守,神马出滇池,河中甘露降,白乌见,始兴起学校。
——《新纂云南通志》卷二
元和中,......有神马四匹出滇池,白乌见。
——《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者 李婧)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