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婚现象的双重压力如何破除?

02.03.2016  12:21

    2016年2月22日,广西南宁市马山县一对16岁新郎新娘的婚礼成为网络焦点。新京报记者走访发现,在马山县的古零、金钗、林圩、永州、乔利等乡镇,都有少年早婚的个案。(3月1日《新京报》)

    一面是大量剩男被媒体不断曝光,一面又是16岁新郎新娘再次进入媒体视野。婚姻的供需差距,就在年龄、财富、城乡当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较量。当这种较量延伸到未成年的世界里,不仅是“婚姻资源”的不平衡,更应该引起更大的警觉。

    本来,发生早婚现象的地方,就是一些边远贫困地区,而且发生早婚现象的群体中,绝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少年,他们缺少心理和亲情关怀,一旦有着同龄人的同命相怜式的关爱,就会快速走入早恋和过早性行为,以及早婚的畸形恶性循环当中。这些行为,又进一步增大了辍学率在这些地区的攀升,加剧了对这些地区扶贫脱贫困难程度的难度。

    因为,这些本应该处于学习和被人抚养的留守儿童,即便是进入了婚姻状态,早婚早育,依然没有摆脱未成年的自然状态,有的甚至是把刚出生的孩子卖掉,来满足自己买摩托车和苹果手机的畸形愿望。当这些心志未成熟的留守儿童进入“婚姻”,首当其冲的影响的自然是这些进入早婚的留守儿童、留守少年。

    当然,广西马山县等地也在不遗余力的控辍学。但这种控制,对于对经济的短视性追求,对于男性多于女性的婚姻资源对比差距巨大的情况下,这种控辍学措施,显然只能控辍学,基本达不到控早恋控早婚的目的,显然就有些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一些早婚未成年人,一边看着《海绵宝宝》《熊出没》,一边与朋友聊QQ,谈公婆对待自己的亲疏,这种与年龄不相配的生活方式,必然侵害着这些早婚的未成年人,有的早婚家庭,夫妻间的心智和情感,因为早婚仍然不成熟,这也加剧了这些“婚姻”的危机,间接埋下了不安定的隐患。

    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因素,是继续“遗传”短视的目光,早婚无疑是这种短视行为中的一种。当婚姻挤压向未成年人群体扩散时,这种挤压程度会更加剧烈。当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在这种挤压当中,不自觉的踩出了早婚、打工、贫困的道路时,这种恶性循环,就更加自我封闭了。

    破除贫困地区早婚的畸形状态,离不开家长、学校、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介入,离不开社会对农村政策的进一步倾斜。教育依然是挽救这场早婚的一剂良药,虽然这剂良药药效慢,但仍然是治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而要从根本和长远治理早婚的多重压力,尤需从经济、社会保障、文化等方面,多重施政,降低农村生存的危机感,才能破解“结婚晚了好姑娘都会被挑走”这样早婚的外在压力,才会杜绝16岁新郎新娘的再次出现。

编辑:张钊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