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需走三步棋

27.07.2015  12:28

  在近日召开的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说,2011年至2014年4年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带动10%以上贫困人口脱贫,总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他表示,“十三五”期间,旅游还将带动和促进17%的贫困人口、约1200万人实现脱贫。

  按照国家现行扶贫标准,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7017万贫困人口,目前我国旅游经济正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责任重大。旅游是绿色经济,旅游扶贫也是绿色扶贫,堪称所有扶贫方式中极好的选择。数据显示,我国现有832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内,有着原生态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是发展旅游的天然资源,可见旅游扶贫占尽天时与地利,潜力巨大。但要把这些资源转变成现实的旅游生产力,成为农民致富的“钱袋子”也并非易事,笔者以为,关键要走好走活“三步棋”。

  首先,旅游扶贫要注重生态至上,做到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保护重于开发。不少贫困地区有着独特的青山绿水秀丽风光,要把这些资源变成“钱库”,当然少不了开发,但旅游开发要科学规划,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决不能做过度破坏原生态环境的“杀鸡取卵”蠢事。

  其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应因地制宜,杜绝铺张浪费。据统计,2014年,我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的30%,但消费不足国内旅游消费总额的20%,这足以说明乡村游留不住游客的情况较为普遍。据分析,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居住生活设施简陋,游客不愿住下来。可见即便有好山好水好风光,若缺乏基础设施的配套,仍难以留住客人,使得旅游扶贫的效益溢出减弱。因此,开发贫困地区旅游,道路交通、餐饮、旅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当为先。不过,也当量力而行,厉行节约,不必攀比大城市,动辄就建星级酒楼宾馆。应把旅游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走出特色,吸引游客。

  第三,要正确处理好景区与村民的利益分配关系。近年来,这方面的矛盾时有发生,旅游大发展,旅客纷至沓来,景区腰包鼓了,但居住景区的村民却收益甚微。解决这一矛盾需要通过政府、景区与乡民的三方协商,确定合理的旅游红利分配比例。同时,景区要积极帮助、指导、培训村民融入旅游经济。

编辑:赵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