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乱象别总等闹大再治理

17.05.2016  10:41

    知错就改当然值得肯定,但也有必要指出,这似乎更像是出于对央视这块招牌的敬畏,而非对问题本身的反思。

    央视播出的《关于警惕旅游购物陷阱—如此“讲解员”》节目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提及在大理崇圣寺三塔文化旅游区,景区讲解员把游客引领到一个请香处,出高价请香。大理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这个问题感到震惊与自责,将不按照规范讲解的两名当事讲解人员予以除名。

    说是“引领”,其实用“诱导”更合适,这种做法,跟朋友圈里流行的那种“不转不是中国人”一样,全是套路。一来,说到旅游消费欺诈,公众想到的主要是导游,没想到讲解员也干起了“推销员”的兼职,等你不知不觉走到请香处,碍于面子,不出点血怕是不行的。二来,它打的是一种心理战,类似于道德绑架。在寺庙这种地方,游客多少会有一种肃然起敬之感,烧香祈福似乎也顺理成章,殊不知这背后是一桩生意。说难听点,这种江湖骗术发生在寺庙,不仅侵害了消费者利益,也与宗教文化格格不入。

    讽刺的是,就在讲解员“诱导”游客请香处的对面,立着中国佛教协会的倡议,指出香火过度商业化不仅污染环境,也严重扭曲了佛教庄严宁静的形象。这大致可以说明,高价香乃至诱导游客消费的现象实际上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但相关方面的管理仍处在道德说教的层面,两者完全不对称。从现实情况看,一炷香30元,最少请三炷,此处若香火兴盛,可谓财源广进。在诱人的利益面前,佛教协会的倡议也就置之不顾了。

    央视报道之后,大理旅游集团迅速在其官方微博表态“高度重视”,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研究整改。知错就改当然值得肯定,但也有必要指出,这似乎更像是出于对央视这块招牌的敬畏,而非对问题本身的反思。从讲解员的熟练“业务”表现看,诱导游客烧高价香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会完全不知情?此前就没有游客投诉吗?要知道,央视的节目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如果不是足够突出和典型,也不可能在央视频道播出。那么在央视报道之前,监管在干什么?

    这个小算盘打得精:游客再怎么投诉,影响力终究有限,更何况很多景区都抱着一种“中国人那么多,宰一个是一个,管你下次来不来”的心理。但央视报道就不一样了,其负面形象会形成一种扩散效应,所以才会忙不迭地来“灭火”。因此,凡事都等“闹大”再来治理,其实已经暴露出管理上的严重不足。每一次“灭火”,难免造成对旅游形象的伤害。(春城晚报 评论员吴龙贵)

编辑:袁思思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