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袁喜在昆分享《吃茶记》 追忆失去的时间

29.05.2016  11:13

施袁喜分享《吃茶记

    昆明信息港讯 记者李红鸾 5月28日,《吃茶记》译注者施袁喜在昆明不信书店为大家分享书中故事和对中日茶文化见解,并作现场签售。

    《吃茶记》(即《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部茶著作,也是继中国唐代陆羽《茶经》之后世界上第二部茶经,对日本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所谓“大医用茶”,著名的“茶为万病之药”的论断就出自该书。《吃茶记》主要论述茶的药物性能,全书由两部分构成:上卷《五脏和合门》和下卷《谴除鬼魅门》。译注者施袁喜通过注释、译文、导读、图说等多种注解方法,立体地对这部绝版书做了全面、详细的解读。注释部分,译注者对书中生涩词语的解说,包括一些佛教用语、特定称呼、生涩词语等;导读、图说部分,译注者讲述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日本茶文化、荣西禅师的经历、书中相关人物及故事、成书时的人文习俗等,有很多生动有趣的“茶故事”,读者读过,自会会心一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苟且,在这个苟且的时代,在一个特别的空间,因为一本特别的书,做一场特别的交流,度过一个特别的周末,是非常有意思的。”施袁喜玩笑式地说,“诗在远方”这款文创微型普洱茶,诗和远方,只能二选其一,就好像生活,有些时候总要选择。

    这是施袁喜从上海回到云南的第一次活动,之所以选择橄榄公社,是因为和它所营造的精神气质相符。橄榄公社位于火车北站,是滇越铁路和法式风格的主题客栈,一本几乎近绝版的古籍,气质是与之匹配的。他说,希望此次分享会,能让大家在当下这个繁忙的时代,追回失去的时间,唤醒久远的、古老的文化记忆。我们的生活有很多方式,喝茶、阅读、写作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真正属于中国的东方的美学。

    “读一首诗,品一味茶,在普洱的回转中感受时光,在诗的世界里寻找韵味。远方有你的期待,还有茶山的馈赠,你带走的不只是古树普洱,还有诗和远方。”这是写在普洱茶“诗在远方”上的一段话。

    在《吃茶记》书友见面会上,“诗在远方”文创普洱茶特别引人注目。尽管茶饼微小,“诗在远方”仍然以独特精致的设计吸引了众多茶友一起品评。

    “工作的繁重和频繁的出差,使得我很少有时间能静下来喝茶。一直也没有找到一款自己喜欢的普洱茶,因此,我想创造一款便于携带且适合于文艺青年茶客喜欢的微型普洱茶,‘微普携程’的想法就萌生出来。”文创普洱“诗在远方”的创造者宋俊杰介绍,“诗在远方”采用古树普洱压制,香甜质重饱满,舌面与上颚中后段微苦涩,甘韵强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层次明显。芽头肥大较长,汤色淡黄绿,无苦涩,烫中带甜,香气不强但持久,耐冲泡。1997年4月8日邮电部发行《》邮票一套四枚,第一枚《茶树》就是此款古树茶。

    《吃茶养生记》的重点不是讲禅茶,也不是讲茶道,而是一本论述吃茶能促进健康的书。吃茶为何能够促进健康?日本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有哪些不同?5.28日,一起走入诗与茶的世界!

     链接

    施袁喜,彝族诗人、晚会导演,喜茶,1977年生于云南古树茶、普洱茶源头之一的大理南涧无量山间,家世营茶。2001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曾供职于北京《经济观察报》、全国妇联中国妇女出版社、中央电视台等,出版诗集《白乌鸦,黑乌鸦》、随笔集《山水引》,主编《云南十三人诗选》《顽石作品》,编译《美国文化简史》《梵高自传》等,是云南创意文化品牌的重要传播者。

编辑:孙红亮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