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打造从里到外透着美的农业经济圈

03.03.2015  12:10

上个世纪90年代,很多中国人不知道保山,但是,旧城乡的名字却响遍大江南北,为什么?只因为旧城乡这个干热河谷乡是国家农业部项目种植出来了第一批冬季蔬菜的乡镇。20年过去了,我县的冬季农业发展不仅仅旧城一个乡,而是铺绿了整个施甸,打造出一个湖泊一面镜子的的姚关山邑村、一项产业活跃一个区域的旧城、一个合作社带富裕了10万农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农业把施甸县装扮得从里到外透美的乡村风景线。

  一包无筋豆年赚2亿元

  施甸县委、政府在2014年底,就借助农业县的优势,有怒江热区大峡谷的地热资源、抗战文化资源,南方丝绸之路资源,坚持用一张农业的牌打造旅游经济,美丽乡村配合怒江大峡谷的旅游经济开发,同时用旅游开发候鸟人群到施甸过冬休闲疗养的温泉经济、在县城打造茶马古镇,让外地人到施甸过火热的冬天。

  今年旧城乡的三个蔬菜合作社共同为全国各地老板放出去的种子可播种20万亩农田。人们都知道,干热河谷区域最有特色的就是一年四季无霜期,种植蔬菜不用大棚。在一个土地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小区域,旧城人实现了一年种植四产业,特别农历9月至次年的正月,我县旧城乡以及临近的昌宁、永德部分区域,整个河谷时,除有极少数的苦瓜种植外,百分之九十的土地里都种植了无筋豆,就是这样的一包无筋豆,一个冬季就让农民实现收入达到2亿元。这是旧城乡在挖掘优质农产品打造产业园建设后,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产业支撑农业投资模式吸引外来投资者的舞台。

  一个合作社带富十万人

  我县地处怒江西岸,是一个有92.5%的人口居住在山区的农业县,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滞后一直是制约全县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破这个“瓶颈”。施甸县委、政府提出以“园区农业”的小特色来带动大群体增收的群龙共舞效应,为农民增收打开新的渠道。为了让农业增收渠道真正为农民所接受并得到巩固,把全县各乡镇在经济开发上,存在着各自为政,重复投资,规模小、散、弱现象,且一些相邻乡镇因为存在基础建设投资区域争议和行政争议等问题,制约了经济发展。在产业抱团发展促进乡村美丽的建设过程中,我县把乡村美丽为政府服务人民的坐标,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打破地区、县域、乡镇间区域投资限制,鼓励农民开发“股份制”农业来扩容经济板块开发,让乡村美丽建设理念在产业发展中增加漂亮元素。

  在全县农业园区的农产品开发过程中,旧城乡因为有资源优势、经济优势和人才优势,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就被国家农业部作为全国冬季农业开发和立体化种植试点示范以来,政府主动把海拔1000米下的高热度区域打造成为农产业密集区。在以旧城村为主体的蔬菜产业园区,自2012年以来,这个村的农民先后组了“禾源”、“琪琪”、“泰荣”等5家蔬菜合作社,并以民间资本作为“股份制”投入农产品集散地建设工程,合作社以产业分业负责免费给周边地区的种植户提供蔬菜种子,开发先舍后益的模式扩容蔬菜种植基地,把传统的农产品找市场经营模式转变为抱团农业。今年,旧城仅靠一株菜的园区经济主动把全国乃至缅甸北部的冬季蔬菜引入旧城进行商品交易,同时,园区经济还带动了饮食业、旅游业的发展,一位从四川省来收购蔬菜的老板高兴地说:在中国的冬季,从里到外看透美的地方只有旧城,连续5年来,我一直住在旧城、吃在施甸,这个地方的冬季才是连续的庄园经济。

  一个“死水塘”成为一面活镜子

  就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工作周,姚关镇的山邑村委会的荷塘上迎来了云南省所有地州、市、县委书记和组织部长。他们此行看的亮点不是青山绿水,而是一个死水塘,那么,一个死水塘怎么就变成了云南省的一面镜子呢?原来,2014年1月,我县姚关镇的山邑村立项近5年的通达工程项目马上开工了,村里的弹石路、泥巴路要硬化成标准的水泥路,而村民们却高兴不起来。

  “项目规划的道路宽只有4米,两辆车在路上都错不开,远远满足不了我们村里的发展需求。”山邑社区党总支书记杨绍武说。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村民收入不断增加,私家车越来越多。借助野鸭湖千亩荷塘的资源优势,来旅游的人也是逐年增加。周末,七八十辆来此旅游的车辆无处停放,交通堵塞,车辆刮擦现象时有发生,狭窄的道路影响了村子的发展,又埋藏着安全隐患。

  接到群众的诉求后,镇政府、交通局、新农办等多个部门积极响应,但因缺乏资金而搁浅。县委书记施继平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深入山邑村走访农户了解群众意愿。调研结束后,施继平把山邑村拓宽道路的事带到常委会上进行研究,最终拿出了可行性的方案。

  最后决定,把水务局、交通局、扶贫办、新农办、移民局和财政局的1280万元综合开发资金进行整合,打造出以整治河道、高标准农田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一事一议资金和村民主动投资的20万元资金融入“项目共同体”,以解决资金缺口。建设过程中公共财政投资仅1280万元,但村民主动投资自己的美丽家园建设资金达8500万元。

  目前,一条6米宽、7.1公里长的宽敞大道将各个村组连成一片,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窘况。“以前路又窄又差的时候,外面的车不愿来,来了我们也停不下,现在好了,今天至少有 130多辆车停在村里,一字排开,你看多壮观。”矮子脚小组村民苏绍华指着停在村口的车辆说。

  为充分发挥山邑村的资源优势,解决村民的增收问题,山邑村围绕“千亩荷塘、十里画廊,生态农业、休闲胜地”的绿色发展理念,全力打造高原水乡。

  今年初,山邑村委会牵头组建了施甸县湿地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459户农户的2160亩田种植莲藕。“依托我们村的康汇食品开发公司,可以将荷叶、荷花、莲子,做成荷花茶、荷花露。水下还立体养殖草鱼、鲫鱼和鳖等水产品,不施化肥、农药,全部都是生态有机的农产品,水里自然生长的海菜也是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看着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杨绍武难掩内心的兴奋。

  为降低群众的市场风险,在具体实施中,村支书任合作社社长,村组干部每人以10万元入股,村集体整合项目资金入股,群众以800元一亩土地入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挂钩山邑村委会的姚关镇妇联主席张为美说:“一年下来全村有30万元的纯利润,既解决了集体经济的空壳化,也解决了劳动力流失的空心化问题。

  山邑村的康汇食品开发公司,是一家集农家乐、火腿、荷叶加工,水产品打捞作业等9项农产业为一体的企业,不仅提高了该村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还吸纳了100多名村民就业。2013年,山邑村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3096.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94元,比2012年增加2000多元,预计今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将达到8000多元。

  近年来,山邑村以“生态强村,文化活村”为目标,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和谐文化山邑。“我们在村里的上片区、中片区和下片区打造了3个文化广场,最大的占地2800多平方米,以满足村民的休闲娱乐,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杨绍武说。

  文化广场给村民提供了锻炼身体的好去处,而其左侧的农家书屋则成了村民学习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又一个乐园。走进农家书屋,只见书架上摆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文学名著、种植技术、用电安全、日常疾病防治等各类书籍2400多册,中间长方形的桌子,可以供村民看书使用。

  为更好地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村里聘请了农家书屋管理员,负责农家书屋的管理,同时承担组织读书的活动,深入农户家中宣传,动员群众走进农家书屋,力争每人至少读一本好书,实现农家书屋的社会化。

  此外,该村还成立了蒲草凳协会和手工作坊,不仅传承了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每年编制的4000多个草凳,还为村民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在施甸的农业产业群发展过程中,县委政府始终把城市与农村产业结合起来完善,打造出到城市看亮点,去农村看美景的从里到外透看美的产业化农村。2014年底,我县的城市与乡村建设初步成为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型产业,保山市委的乡村旅游发展论坛会把论坛现场搬到施甸进行现场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