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3.05.2019  19:45

  记者 贾云巍 通讯员  李文雯  文/图

  近年来,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谱写了新时代新平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助力脱贫攻坚 各民族过上好日子

  今年4月,新平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了新名字——曼哈社区。曼哈在傣语里寓意民族团结融合,预示着社区内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交融。

  位于戛洒镇的曼哈社区建筑风格兼具傣族风情与现代气息,片区规划总用地1620亩,预计总投资14.54亿元,计划安置5个村委会49个村民小组1604户农户。

  “目前,第一期586户2291人已经全部入住,包括汉族、彝族、傣族、哈尼族等11个民族群众。成立社区就是为了开展搬迁安置点日常事务管理,服务好搬迁群众,让搬迁群众能互相交往并尽快融入集镇生活。”戛洒镇宣传委员自学德说。

  走进社区办公楼对面的“千客万来”便利店,店主普美学说,家里原来所在的村组土地贫瘠,仅能种植玉米等作物。搬迁到了曼哈社区后,儿子通过培训在外打工开装载机,她经营便利店,丈夫农忙时回老家劳作,农闲时在附近打零工,日子有了盼头。

  如何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能发展”?戛洒镇通过开展劳动力培训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转移。两年来,共举办建筑、餐饮、服务、网络等行业培训班11期,参训729人次,153人经过培训实现了就近转移就业,241人在培训取得证书后薪水提高10%~20%,其中127人与用工单位签订了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

  2013年至2018年,新平县统筹扶贫专项资金、整合各类资金10亿余元,完成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4个就近就地集中安置点项目,实施46个“直过民族”整村推进项目;实现3152户11124人达标脱贫退出,实现3个贫困乡摘帽、32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6.4%下降到0.04%。

  “2016年以来,通过易地扶贫搬迁,2766户10511人住上安全稳固住房。”新平县扶贫办副主任施瑞鸿介绍,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新平县把“扶产业就是扶根本”作为第一要务,走出了一条具有山区民族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2014年,建兴乡帽盒村委会结合当地实际,引导农户林下种植魔芋,这让芭蕉箐小组的哈尼族建档立卡贫困户陈加友看到了希望。

  受自然条件限制,陈加友主要靠种植玉米、荞麦等为生,平均每亩收入600元左右。2013年,他通过发展核桃产业,收入略有增加,核桃林下种植魔芋每年收入2万多元。尝到甜头后,陈加友又萌发了种植露水草的念头,合作社为他提供技术指导,公司以保底价收购产品,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目前,陈加友种植的10亩露水草每年收入约3.5万元。

  2016年,陈加友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顺利脱贫摘帽。在他的带动下,芭蕉箐小组60%以上的村民都参与了露水草、魔芋种植,走上了致富路。

  提升文化软实力 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2018年,84岁的普自珍在白灵美搀扶下走进磨皮彝族花鼓舞文化传习馆,老人的目光被墙上一张黑白照片所吸引,那是1953年磨皮花鼓队到昆明参加省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时的合影。如今,照片上的11人仅普自珍一人在世。当大屏幕上的鼓声响起,老人情不自禁地随之起舞。

  1999年,傣族姑娘白灵美由漠沙镇调到平甸乡文化站工作,她第一次看到磨皮花鼓舞就被彻底征服。

  “磨皮花鼓舞距今有400余年的历史,是彝族花鼓舞中保留套路较为完整的传统鼓舞,2013年,磨皮花鼓舞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灵美说,如果说傣族舞柔情似水,那么磨皮花鼓舞则热烈如火,展示了古代战争情境,以武打的舞蹈动作歌颂彝家先祖为保护家乡勇猛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2018年,磨皮彝族花鼓舞文化传习馆在磨皮村委会尼黑达小组建成。馆内收藏的彝族古籍、文字、服饰、生产生活器皿等物件,记录了彝族的历史渊源、生产生活习惯、民风民俗等,这些物件都是白灵美精心收集的。

  每周五下午是磨皮小学学生学彝文的日子,教授彝文的教师是毕摩方正荣。自2014年被列为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方正荣便义务承担起了传承彝族语言文字的责任。

  “老师也和学生一起学彝文彝语,如果老师不懂彝语,在讲解某些知识点时,学生接受会很困难,现在偶尔穿插着彝语进行讲解效果非常好。”校长方开华介绍,磨皮小学121名学生中有120名是彝族,要了解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就得先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

  磨皮小学还开展了花鼓舞进校园活动。在花鼓舞传承人指导下,学校把花鼓舞套路编为易学易跳的课间操。今年4月28日,在新平县举办的“庆五一·迎五四”文艺晚会上,磨皮小学的孩子们首次把花鼓舞跳上了县城舞台。

  据介绍,该县已有3所学校开展了花鼓舞进校园活动,有9所学校开设彝文课,5所学校开展傣语教学。

  目前,新平县发展农村业余文艺队(协会)174支,确定和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9项,85人被命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数据库。积极推进戛洒花腰傣民族特色镇、花腰傣民族文化传承园建设,建立民族影像基地,《花腰恋歌》荣获第十三届世界民族电影节两项大奖,打造了《扬武烟盒舞》等民族歌舞剧。

  成立联盟 跨区域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

  4月29日,由新平县牵头,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双柏县、石屏县、峨山彝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共同组成的行政接边地区七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在新平县戛洒镇宣布成立。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签约座谈会上,联盟成员共商行政接边地区协同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思路新点子,共同协作的新抓手新机制。联盟成员表示,要进一步拓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扩大参与范围,增强创建实效。

  联盟的成立,使新平县与周边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单一的商贸交易和文化交流拓展到各项事业全方位的交流协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戛洒在半个世纪前就是“沙滩上的街子”,双柏、镇沅、墨江等县经商人员到此进行商品贸易和信息交换。如今,少数民族人口占80%的戛洒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与戛洒毗邻的水塘镇境内居住着彝族、傣族、拉祜族等10余个少数民族,每年3月举办的拉祜民族文化节成为各民族相互交流、互通互爱、和睦团结的盛会。2019年,60多名来自全省各州市的拉祜文化专家学者和文化传承人前来交流座谈。

  彝族烟盒舞文化节吸引新平、开远、石屏、峨山、元江等地群众广泛参与。2018年,峨山、石林、金平等地的文艺表演队带来了精彩的演出,石林彝族自治县猛禽军团带来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彝族摔跤令观众耳目一新。

  “希望通过开展创建联盟工作,进一步深入发掘各民族团结奋斗、守望相助‘一起走过’的历史经验,进一步生动展示各民族交往交流、共生共享等‘一起生活’的现实经历,进一步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新平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杨文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