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倡导文明祭扫 确保实现第十二个“平安清明”

28.03.2019  09:10

晋福古园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 供图

春日融融,柳丝轻扬,又是一年清明时。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的重要精神,大力营造“文明低碳祭扫、节地生态安葬、绿色文明清明”的良好氛围,今年清明期间,昆明市民政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民政局以“四不一确保”为工作重点,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落实措施,全力做好2019年清明祭扫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实现第十二个“平安清明”。

昆明已连续11年实现“平安清明

确保清明节祭扫安全  民政局这样做

送一束鲜花祭奠故人,植一株绿树寄托哀思,文明祭扫,让清明更加清明。昆明市已连续11年实现了群众祭扫活动安全、文明、和谐、有序的目标。以鲜花代替焚香烧纸、燃放鞭炮的祭扫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为,错开高峰、乘坐公交祭扫成为广大市民的首选方式。

近日,市政府印发《关于2019年清明节期间文明安全祭扫的通告》,要求全市党员、干部要做带头文明低碳祭扫和节地生态安葬的坚定践行者,教育引导亲属、朋友和周围群众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逐步使群众由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对逝者的精神文化传承上来,不断推进节地生态安葬,逐步使文明低碳祭扫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3月22日举行的“昆明市2019年清明节文明祭扫安全保障暨森林防火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市民政局局长李忠德对各县(市)区民政部门全力做好清明节祭扫安全和服务保障工作,倡导移风易俗,推行绿色殡葬等方面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民政局要求,清明节期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整合资源,高效指挥调度;突出重点,加强墓区管控;强势宣传,营造舆论氛围,防止出现祭扫群众拥堵滞留、因祭扫引发火灾和意外伤害事故;各殡葬服务单位要认真开展行风建设月活动,树立殡葬服务单位良好的社会形象,引导广大群众文明低碳祭扫、节地生态安葬。

据了解,为加强对清明节期间祭扫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目前,我市已成立市清明节祭扫宣传、消防、交通、治安、安监、丧葬用品整治、城管、医疗卫生8个工作组,共同为清明节期间群众祭扫活动提供安全和服务保障。与此同时,市民政局将与“FM91.8云南交通之声”、市交警支队、各殡葬服务单位共同搭建指挥调度平台,建立信息联系网络,实时发布祭扫路况信息和各祭扫场所人员、车辆聚集情况,在第一时间引导群众错峰祭扫、文明祭扫、安全祭扫。

民政部门倡导绿色祭扫生态安葬

到2020年全市生态安葬率要达35%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在清明节慎终追远、祭奠先人,已是中华民族绵延2500多年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是,通过民政部门多年来对文明祭扫、绿色殡葬的广泛宣传,如今,越来越多的昆明市民已自觉选择节俭低碳的绿色祭祀,献一束鲜花、植一棵绿树、折一张祈福卡、系一根黄丝带,在音乐声中追思过往,成为清明节祭祀主流。

近日,记者走访市区多家花店发现,菊花、康乃馨、白百合、勿忘我等适用于祭扫的鲜花成为清明祭祀用品的“主角”。店主程女士告诉记者:“每到清明节、冬至,用于祭扫的鲜花销量特别高,搭配好的花束也特别受市民欢迎。

今年清明节,金宝山艺术园林将在第一个祭扫高峰期准备1万枝鲜花,继续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并在文化广场设置鲜花卖场,同时,举办“雅韵追思”音乐纪念会,发放黄丝带,供市民寄托穿越时空的思念。据统计,金宝山目前生态葬式已售8464位。

为倡导绿色环保理念,晋福古园将于今年4月1日承办云南省第四届节地生态安葬仪式,让逝者魂归自然,与绿树相伴,营造出生命终点的美丽。清明节期间,晋福古园准备了近5000枝鲜花,开展“鲜花换纸钱”活动;另外,园区还将设置点歌台,免费点播歌曲,通过悠扬的旋律将思念传达给已逝亲人。

昆明市殡葬管理处处长蒋世富介绍,从2008年开始,昆明市在殡葬领域一直倡导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目前全市所有公墓都开展了树葬、花葬、草坪葬、壁葬、塔葬、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资源的节地生态葬式。此外,各级民政部门充分利用清明、中元、冬至等传统祭扫节日,通过开展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活动,广泛宣传殡葬法规政策,大力倡导社区公祭、鲜花祭扫、家庭追思会、种植纪念树、“时空信箱”等无烟拜祭方式祭祀先人,全力营造全社会理解、支持殡葬改革的良好氛围。

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共发放各类宣传册55万余份,全市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作用明显,鲜花葬、树葬、草坪葬、塔葬等节地生态安葬已达28%。到2020年全市生态安葬率要达35%。

12个县区全域划定为火葬区

全市火化率保持在95%以上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殡葬管理,从2018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昆明市启动了为期2个月的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专项整治中,全市共清查统计大墓、豪华墓、活人墓43717冢;落实整改19500余冢;取缔火葬区遗体土葬墓制碑点27个;检查宗教活动场所20个,停止利用骨灰存放设施以认捐等方式对外收费2个;检查医院太平间26个,停止外包经营8个;办理并落实举报投诉5件;查处农村公益性公墓违规销售墓位5起;取缔不合理殡葬服务收费4项;查处公墓违法占用林地1起。殡葬领域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在专项整治期间,市政府全面开展了全市火葬区调整划定工作,2018年调整划定后的火葬区范围覆盖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94.31%,覆盖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7.02%,全市除东川区和禄劝县未全域划定为火葬区以外,其余县(市)区100%常住人口和100%国土面积划定为火葬区。

截至目前,全市火化率保持在95%以上,14个县(市)区已有12个实现了“三个100%”,即:辖区内100%划为火葬区、死亡人员100%火化、骨灰100%进入公墓安葬。全市建成殡仪馆10个,其中新建6个,改扩建4个。市政府连续3年投入财政资金4000万元,补助建成192个农村公益性公墓,覆盖所有乡镇(街道)。昆明市殡仪馆投入3.32亿元进行改扩建,新昆明市殡仪馆将于今年全部投入使用。此外,充分利用社会资金,加大政府引导,建成经营性公墓20个,覆盖了全市所有乡镇。

为全面落实殡葬惠民政策,各级民政部门开展了全市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重点优抚对象三类特殊困难群体死亡人员的救助核查工作,对符合火化补助条件的家庭及时给予火化补助,共向2394户特殊困难群体发放火化补助,发放补助费239.4万元。与此同时,各县(市)区认真落实殡葬惠民政策,及时发放农村居民火化和安葬补助,累计发放火化和安葬补助费达2719.9万元。此外,各殡仪服务单位坚持对特殊困难群体实施殡仪服务优惠,最大优惠额度达30%。一系列殡葬惠民政策的落地落实,让困难群众不再担忧“身后事”。

昆明市关于全面深化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实现全市火葬区划定率达到100%,火葬区火化率达到100%,骨灰进入公墓安葬比例达到100%,节地生态、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殡葬活动主流。

随着厚养薄葬和绿色殡葬理念深入人心,树立移风易俗、节地生态安葬的文明殡葬观念是大势所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能够接受并选择生态安葬,让生命回归自然,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绿水青山。

随评

文明祭祀才是最好的缅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作为我国历经千年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人们慎终追远、祭祖扫墓、追念先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2008年,清明节被国家确定为法定节日,更赋予这个传统节日以新意。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传统清明节里,扫墓祭祖,既为寄托哀思、追念亲恩,也为敦亲睦族、慎终追远,它是中国孝道文化的庄重传承,串联着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情感,具有强烈的仪式感,千百年来代代传承。

而到了现代社会,不少人误将清明等同于上坟,把扫墓理解成焚烧祭品、燃放鞭炮,更有一些商家脑洞大开,大肆生产、销售“大面值冥币”“冥币版美元”“金元宝”“别墅豪车”“液晶电视”等封建迷信丧葬祭品;甚至还有人给先辈烧纸扎的“小三”;有的人以祭祖为名,大操大办,以此敛财。很显然,这违背了清明节“清洁明净”的本意,更与文明风尚背道而驰,给清明节平添了污浊之气。

清明祭扫悟其“清洁”,但如果到处都是呛喉刺鼻的浓烟、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奢侈无度的祭品,这种不文明、不环保、污染环境的祭扫方式,既与缅怀故人的节日传统相左,更与“文明”渐行渐远。因此,我们理应还清明节“清洁、明净”之风,摒弃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不文明祭祀陋俗。通过敬献鲜花、徐徐默哀、一樽薄酒、一篇祭文,将哀思以这些更文明的方式静静传递,践行无烟、绿色、文明的清明祭扫理念,让清明节更具文明进步的意义,才是生者对逝者最好的追忆与缅怀。

值得欣喜的是,通过全市各级政府及民政部门多年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对文明祭扫、绿色殡葬的广泛宣传,如今,越来越多的昆明市民摒弃了焚香烧纸的传统祭扫方式,鲜花换纸钱、丝带寄哀思、天堂信箱、踏青遥祭、网上祭奠、集体公祭、植树祭祀、音乐追忆成为清明节祭祀主流,文明祭祀蔚然成风。

送一束鲜花祭奠故人,植一株绿树寄托哀思。文明祭祀是对先人最好的缅怀。生态、绿色、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不会影响我们对先人的缅怀追忆,反而还可以收获环境之“”、心灵之“”,塑造出全新的社会风尚。“烧一片纸,不如添一片绿”,文明祭祀,保护环境,让文明祭扫归于清明本真,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昆明日报 记者李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