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修缮工程即将完工

16.06.2017  11:45

本组图片均由记者赵伟/摄

     昆明信息港讯(昆明日报 记者吴劲松 何文静)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重新修缮后的文庙一期工程即将完工,不仅拆除了八十年代建的八角亭,梳理出中轴线,还在原址上按照1∶1复原新建了当年毁于战火的大成殿,以及大成门,力求还原最真实的昆明文庙。而“重生”以后的昆明文庙,将拥有云南所有文庙中单体面积最大的大成殿。本月25日,恢复性修建后的文庙即将迎来初次验收,今年下半年也将对市民开放。未来,这里将成为昆明尊孔祭孔,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以及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中心。

     1:1原样重建大成殿

    昆明文庙始建于元代,是云南第一座文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既是祭拜孔子的地方,也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可以说文庙是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汉文化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的历史见证,但由于历史原因,片区除棂星门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外,其余建筑均为上世纪80年代建盖。3幢仿古建筑桂香楼、明伦堂、八角亭破损严重。

    作为“十二五”期间十大公共文化重点项目之首,工程在前期调勘工作中,在地下发现了老文庙的石柱础。本着尊重历史的原则,依据调勘发现的原大成殿、大成门基础,2014年9月,规划单位对文庙一期工程设计方案又进行了调整。设计方案确定后,经过一系列的清场施工、项目招投标等工作之后,2015年10月30日,文庙恢复性修建项目一期工程开始施工。

    重建前的大成门、大成殿的原址并不明朗,其历史容颜也只存在于史料和老照片中。怎样才能做到修旧如旧成了摆在眼前的首要问题。昆明文庙监理单位项目负责人张志光介绍,文庙原址留下一些石柱础,虽然有一部分磉石风化、破损严重,但大部分都在原来的位置上,我们把新的柱础石安放在了上面。早在2013年10月,大成殿地下发现了24个石柱础,在大成门也发现了18个石柱础,在调勘大成殿门前的月台时,地下还发现了很规整的土基,通过这点点滴滴的历史痕迹,工作人员确定了曾经的文庙具体位置,并根据历史文献、历史照片、现状地形遗存等为依据,来进行设计施工。

    张志光介绍说,建造一个古代建筑完全不同于建造现代建筑,古代建筑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由于大成殿采取传统建筑工艺,恢复成木结构房屋,而非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因此木材的加工工艺极为繁杂,一批木材运抵工地后,工匠们会清点、排料,为每一根木材编号,分工加工不同的建筑构件。“这些上了色的颜料也是自己调制的,加入油漆和矿物质,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而成,在市面上买不到任何一种成品的。”这种特制的颜料可以对建筑物做到防护的作用,而且能多年不掉色,色彩保持更加持久。

     恢复碑林见证历史

    如今,工程经过一年半年的建设,文庙已初具规模,包括按照曾经的形制和规模重建了大成门、大成殿两座建筑,影响中轴线的现代建筑八角亭已经拆除。

    作为云南最大的文庙大成殿,柱高10多米,气势雄伟,结构整齐,金箔贴裹,群龙竞飞。令人诧异的是,与其他拱门双龙相对所不同,大殿正门上方仅有一条龙。张志光指着大殿正前方正在铺设的台阶说:“这里还会铺一块石碑,上面会雕刻一条龙。这条龙会与大殿正门上方的独龙相呼应,形成双龙共舞格局。

    虽然工程已经初步完工,正在对现场进行最后的清理,铺设石砖及围栏等,但张志光又赶紧忙于另一项重要工作,恢复碑林。

    在大成门一旁的小径边,摆放着十多块石碑,据张志光介绍,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由于年代久远,石碑上的一些碑文已很难识别,但从少数可以看清的碑文不难发现雕刻刀法纯熟细腻,书法工整大气。其中一块石碑刻有人名和银两数量,初步估计应该是功德碑,时间为“崇祯十三年庚寅秋九月”。崇祯十三年就是1640年,距今377年。还有几块在碑文前端可以看清是告示以及当年建设的碑记。

    张志光告诉记者,为了保护好这些石碑,将在大成殿左侧的西庑殿进行原址保护,计划将17块石碑陈列至此,最快将在一个月内完工。这些已经破损及断裂的石碑,经过修复后,将立在新重建后的大成殿旁边,让市民共同见证这段历史。

编辑:文丽荣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