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州“十二五”社会救助建立“五项机制”呈现“四大亮点”

19.04.2016  19:17

 

  扶危济困,民生为本。“十二五”以来,文山州民政部门以解民难、保民生为着力点,着力抓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困难救助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救助工作,建立 “五项机制”,呈现“三大亮点”。

  建立“五项机制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作,统筹推进。

  ——建立配套政策机制。制定出台《文山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文山州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方案》、《文山州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施方案》、《文山州社会救助实施细则》等配套政策文件,指导推进全州社会救助工作。

  ——建立便民服务机制。落实“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依托民政E网通和乡镇(街道、社区)政务大厅、办事大厅等,设立受理救助申请网络平台和办事窗口,及时受理困难群众救助申请。在全州8县(市)建立了县级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与省级医疗救助信息平台同步对接。

  ——建立救助核对机制。州级及8县(市)设立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104个乡镇明确2-4名专职核查工作人员,推进社会救助精细化管理。

  ——建立补助标准递增机制。建立州级财政配套资金和社会救助补助标准增长机制,全面落实特困人员医疗救助、五保供养、临时困难救助补助标准增长制度,严格实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一年一调”调整办法,城乡低保人均补助水平年均增长15%以上。

  呈现“四大亮点

  ——城乡低保“应保尽保”实现兜底保障。按照“动态管理、按户施保、按标施保、一年一调”的原则,落实进入退出机制,逐步提高补助标准,适当减少保障数量。五年来,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210元提高到370元;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每人每年1420元提高到2136元。农村低保因加大“边山穷战”地区保障力度将保障人数从42.89万人增加到46.47万人,城市低保由广覆盖转向精准保障从年保障68.58万人(次)减少到68.39万人(次)。“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发放城市低保8.46亿元惠及18.2万户28.8万人次,发放农村低保29.47亿元惠及157.49万户222.7万人次。

  ——五保对象集中供养体现政府关爱。通过福利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接收孤寡老人、孤儿实行集中供养,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体现党委政府对特殊弱势群体的关爱。五年来,五保集中供养人员从1342人增加到1954人,居家分散供养从14611人减少到13999人,人均支出供养补助资金从1265元∕年增加到1649元∕年。“十二五”期间,全州共争取农村敬老院建设项目26个上级补助资金5371万元,累计发放五保供养补助资金1.23亿元。

  ——临时困难救助“加额放权”凸显救急难。对遭遇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和个人实施临时救助,通过简化审批程序、提高补助额度,实现社会救助方便快捷、及时救助,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把临时困难救助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县市民政局和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救助金额1000元(含)以下的临时救助事项。 “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救助城乡困难群众20.19万人次,支出救助金8560.82万元。

  ——医疗救助 “扩面提标简化” 体现以人为本。各县结合地方实际,积极推进医疗救助制度与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有效结合,简化救助审批程序,扩大救助病种覆盖率,提高救助比例和封顶额度。五年来,全州8县市全部建立县级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全部实现医疗救助从医后报销转为医疗机构即时结算救助;全州城乡医疗救助门诊年封顶线提高到489元/年/人,住院年封顶线提高12778元/年/人;重特大疾病救助病种扩大到22个,限额内住院个人自负费用部份救助比例由最高60%提高到70%,年救助封顶线最高达12万元;农村五保对象和城镇“三无”人员按100%实施救助。“十二五”期间,全州累计救助城乡医疗困难群众325.74万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4.17亿元;累计资助城乡低保对象、五保供养对象、丧失劳动能力的一二级重度残疾人、60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等困难群体和边境一线以村委会为单位的农村居民缴纳新农合参合费267.17万人次1.6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