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昆明突出“文化+体育”特色

12.07.2018  10:04



昆明信息港讯 (昆明日报  记者王姗) 今年6月,禄劝县翠华中学的初二学生李晓羽收到了来自昆明市体育学校的《入学通知书》,再过3个月,她将第一次踏上昆明主城区,与其他学生一起接受高水平的体育教育。对于这个生于贫困家庭的14岁女孩来说,体育,为她打开了通往广阔世界的窗口。

李晓羽能进入昆明市体校学习,正是该校实施“体育后备人才扶贫计划”的一个成功案例,也是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发挥自身特色实施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

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今年以来,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突出“文化+体育”特色,积极实施文化惠民、全民健身、体育扶贫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全面推动精准扶贫工作深入开展,为高质量打赢打好全市脱贫攻坚战贡献了一份力量。

实施体育后备人才扶贫计划  让山里娃接受高等教育

预备,跑……2017年11月23日,在距离昆明250多公里外的东川区红土地镇中心学校,一堂别开生面的体育课正在操场上进行。天空被雾霭笼罩着,却掩盖不住孩子们渴望而坚定的目光,跑步、跳跃、投掷。冒着严寒,大家认真完成了每一个动作。

操场旁,昆明市体育学校校长李晋龙带着该校另外几名体育老师,手里拿着笔和纸,仔细纪录着,看到有些学生展现出的优异天赋,不忘发出阵阵喝彩声。一个星期之后,市体校的老师们又来到禄劝县翠华镇中心学校,选拔过程中,体育老师还对当地的体育尖子进行了指导和培训。近半个月的时间内,一场体育之风在两个贫困县区的中学和小学纷纷掀起。

李晋龙介绍,最终,有20名学生通过了市体校的选拔。2018年寒假期间,通过选拔的学生来到市体育学校参加了田径和拳击两个项目“新苗集训”训练营。“经过一系列训练和考试,最后我们确定了两名学生正式转学入读昆明市体育学校,作为优秀运动员苗子进行重点培养。”李晋龙介绍,两位学生除了能享受免学费、免运动装备费之外,还能给予运动员伙食补助和其他费用的减免,这是市体校“体育后备人才扶贫计划”专门制定的优惠政策。

说起市体校为何实施“体育后备人才扶贫计划”,李晋龙表示这是“双赢”的局面,“东川区红土地镇和禄劝县翠华乡是我校脱贫攻坚的挂钩点,里面住着140余户贫困村民,单凭补助一些日常用品,根本解决不了村民的生活刚需。”李晋龙在扶贫工作中发现,东川和禄劝都有中小学,孩子的身体素质也不错。同时,市体校的拳击、田径、散打等传统优势项目,近年来也出现了招生困难的局面,这些孩子的入学正好能解决这样的困境。

来自山区和农村的孩子,他们传承着祖祖辈辈吃苦耐劳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在艰苦条件的磨炼下,他们的身体素质也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凭着曾经当过运动员的职业敏感,李晋龙发现,这些山里孩子的身上有着成为优秀运动员的潜质,此次入学的来自禄劝的两名女生,分别被划在拳击和田径两个项目。“从青少年女子拳击运动员的培养规律来说,她们大概需要五六年的早期培养才能具备一名专业拳击运动员的基本素质和技能,那个时候,正好到了她们考大学的时候。”李晋龙表示。

这也意味着,即使她们不能被选拔进入专业队,但至少也多了个凭体育特长报考大学的资格。同时,自两个孩子来到市体校上学开始,学费全免外加生活补贴的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地减轻家庭的负担。李晋龙介绍,目前还有一些贫困户对体育特长生的了解不足,下一步,市体校还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体育项目带到东川、禄劝等贫困地区,让当地孩子和家长也能享受到高品质的体育资源和教育。

今年4月至5月,昆明市空海车模型协会为响应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2018年实施精准扶贫的号召,带领包括我国著名航天模型优秀运动员世界冠军获得者张丽在内的16人团队,来到东川区红土地镇初级中学和法者小学,为80名中小学生开展航空、航天、车辆、航海、建筑模型等科技体育教学培训工作。通过2个月的教学培训,让当地1100名学生学习了第一阶段的航空、航天教学计划,大家掌握了模型的制作方法、模型飞机、模型火箭、调试飞行方法。

此外,在市体校的支持下,东川区红土地镇初级中学和法者小学,分别组成两支代表队,共20名运动员,参加了5月举行的2018年昆明市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比赛。令人惊喜的是,比赛中,东川区红土地镇的中小学生不仅能掌握竞赛方法和比赛要领,而且善于团结协作,不怕困难,敢打敢拼,获得了4项个人金牌和6项团体前六名。

接下来,我们将加强与挂钩扶贫点中小学校的对接,继续利用自身优势,增强贫困村脱贫造血功能,加强对口帮扶贫困村的人才培养,将更多的优秀运动员苗子输送到各种运动队、各级体育院校重点培养,为社会团体参与扶贫攻坚工作开创良好的局面。”李晋龙说。

补齐贫困地区基础“短板”  提升扶贫地区文化软实力

乌龙镇园子村距离东川城区虽然只有五六十公里,但是村子所处的位置较高,相对比较偏远,加上山高坡陡,车辆需要行驶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山上缺水、海拔较高等因素都对园子村村民的生活及农业生产造成影响。当地党委政府部门采取劳动力输出、对农产品及畜牧业引导转型等措施,让这个村子于2017年率先在东川区脱掉了贫困的帽子。

从东川区扶贫办了解到的消息,全区范围内共有129个贫困村,目前已实现贫困摘帽21个村,还有108个村属于贫困村,所以从数字上看东川区的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而像园子村这样虽然实现脱贫,但是“脱贫不脱政策,帮扶力量不减”,各级部门还将继续投入力量,帮助解决村民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

来自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的杨波,至今已驻扎园子村对村民进行帮扶近4年。这期间,杨波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园子村度过,除了台帐管理等日常工作,他的时间大都花在了和农户们打交道上。园子村7个村民小组381户,每一家都要入户详谈,了解情况,有时候爬坡上坎走完7个小组,手机上的健康应用会提示他“已爬楼层66层”。

作为村民与上级部门之间的“桥梁”,杨波在园子村脱贫摘帽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园子村党委书记张春富说:“杨波工作认真负责,我们要做点什么希望得到上级的支持,他能及时汇报,上面要了解我们的情况,他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唯一的遗憾是,因为长期驻扎基层,家庭很少能兼顾到,但让杨波欣慰的是,家人对他的工作很支持:“家里的人跟我说,你是在帮助更多的人,这是好事。

这段时间,园子村能够脱贫摘帽离不开当地扶贫干部群众的辛勤付出,也少不了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党员干部在背后的默默付出与支持。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之前采取“一对三”的帮扶模式,每一名中层干部负责三户贫困户,定期对贫困户的信息进行了解,解决贫困户实际困难和需求,先后投入了十多万元的扶贫经费。其中,驻村干部和对口帮扶干部均来自乐团一线。

昆明聂耳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廖勇介绍,“派遣扶贫工作小组成员杨波长期驻扎在园子村,这样我们能第一时间知道园子村所有村民的困难,还有他们的需求。下一步,我们正在探讨一套对园子村产业扶贫、销售农副产品的体系,比如今后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引入电商。我们的特长是文艺,在产业这一块还有很多需要再学习,争取把园子村的农副产品作为优质产品、拳头产品,推广到昆明甚至全省、全国,我们要把这项工作做成长期有效的制度。”廖勇说。

文化扶贫,意在通过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歌舞等内容,让脱贫致富的信念潜移默化扎根群众内心,“扶贫先扶智”,这正是文化扶贫的意义所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大多数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脱贫能力欠缺。因此,扶贫也要先“扶志”。

为做好“双讲双评”工作,寻甸县文体广电旅游局领导班子决定发挥专长,用广场舞的形式打开“双讲双评”的特别开展模式。自3月1日开始,局挂联戈必村委会于每晚七点,在新建的小新村村民活动室教村民学跳民族团结舞,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3月6日,寻甸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在寻甸县羊街镇甸心村委会十里箐苗寨率先开展“广场舞”+“双讲双评”活动模式,活动结束后,驻村队员李存仙播放了为十里箐苗寨特别谱写、制作的歌曲《幸福苗寨》,并教村民10首专门谱写的敬酒歌,村民和帮扶干部载歌载舞,一片欢乐祥和。

4月19日,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一行40余人来到扶贫帮扶地区东川区红土地镇及蚌德村,向东川区红土地镇中心学校法者小学、初级中学捐赠了价值6.4万元的科技体育专项器材,昆明市文化馆向东川区红土地镇蚌德村捐赠了1套舞台音响,向红土地镇文化广播电视中心捐赠了1套舞台音响和18套民族服装,此外,昆明市文化馆艺术培训中心还安排专业老师对红土地镇群众文艺团队进行了彝族苗族舞蹈培训授课。

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副局长王明瑶表示,一直以来,市局针对当地贫困群众的文化需求而进行的文化“精准扶贫”,将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当地群众的文化活动条件,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问题,同时,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引导当地群众结合当地民族风俗特点,创作自己的优秀文艺作品,提升当地文化的知名度和群众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记者从昆明市文化广播电视体育局群众体育处了解到,今年,省体育局已下发约400万元的中国体育彩票基金拨款,目前正在禄劝、东川、寻甸等贫困地区建设80套体育健身路径,这将进一步补齐贫困地区的基础“短板”,有针对性地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脱贫志气,真正激发出持久的脱贫致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