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学者话中秋:团圆意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

28.09.2015  17:31

    提着和家长一块糊的小灯笼,跟小伙伴一起做“猴子捞月”的游戏,看民间艺人变魔术,与厨师一起做月饼……中秋节前,北京市东城区东棉花幼儿园今年刚上小班的小朋友们,第一次在他们的幼儿园里感受到中秋的浓浓节味。

    “让孩子在游戏中了解中秋的由来、团圆的主题。”传统文化学者李汉秋说,以少年儿童为重点,从家庭文化建设开始,重振伦理道德和中华节日中的人伦亲情,中秋节是非常好的契机。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李汉秋说,周朝即有祭月仪式,北京月坛就是明清帝王祭月场所。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对月亮神秘敬畏的心理减淡,欣赏的态度逐步加强。到唐代,中秋节就正式形成了,中秋赏圆月逐渐成为全民族的习俗。

    中秋月圆,中华民族非常重视“”。两千多年前的墨子就在《墨经》中给出世界上第一个“”的定义:“圆,一中同长也。”这个“”在中国人可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积淀着许多人文意蕴。

    李汉秋说,在中国人的深层观念里,圆、合、和,是内在相通相融的,属于同一个文化心理结构。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月亮圆满时候也希望人间圆满。团圆是天伦之圆,夫妻团圆、亲人团圆,骨肉情深,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安享天伦之乐,这在中国人的幸福指数中占有重要位置。

    “团圆成为中华儿女追求的生命情调、生命境界。这是中华民族历久以来养成的民族心理,这种文化心理是华人的心理特征之一。”李汉秋说,团圆扩大到全民族的团圆,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精神元素。

    “国家的团圆就叫金瓯无缺,金瓯是圆的,没有缺欠,代表领土完整统一。团圆,成了这种家国观念生成的心理元素,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的深层心理结构。这种深层心理结构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结构形态,是民族凝聚力的深层心理依据,也是我们今天努力圆中国梦的一种精神资源。”他说。

    月圆之时,汉族“摸秋”,湖南侗族“偷月亮菜”,傣族“拜月”,苗族“跳月”,台湾高山族“托球舞”……各地区、各民族过节的习俗异趣纷呈,多姿多彩。“万变不离中华文化的基本性格,聚中华儿女的心,铸中华儿女的魂。”李汉秋说,中秋节,全球华人在举头望月时,思念亲族、祖邦、中华绵长的文化历史。(记者 周玮)

编辑:实习编辑 孙瑞婷责任编辑:徐婷